深化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现代化建设

2016-12-09 07:05:28韦曙和
高校后勤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后勤

韦曙和



深化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现代化建设

韦曙和

苏大教服集团、苏州市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自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来,党和政府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六个春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管办分离”入手,多年来,高校深化后勤改革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办、谁来办?”上。历经多年实践,高校在后勤服务实体由“谁来办”的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其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以学校自办小实体的方式办后勤、以学校自办大实体(后勤集团)的方式办后勤、以引进社会企业的方式来办后勤,或者是以上几种方式的混合。

目前,从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来看,引进社会企业办高校后勤的模式已经成为主流,“管办分离、只管不办”成为高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改革的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问题越来越集中反映在后勤管理组织如何建设,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上来。

一、高校后勤管理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反思

(一)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后勤管理部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首先,各教育行政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名称上不统一、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其次,各高校后勤管理组织在职能范围上相差较大、不规范;第三,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林立、职能部门分工过细,提升了协调的层次,增加了协调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上级政府部门对高校后勤改革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自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各省相关政策发布以来,各级行政部门就很少发布过相关文件,对高校在后勤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方面不够,同时缺少必要的总结,导致改革许多时候都处于徘徊状态,甚至出现“走回头路”的现象。比如,一些实现后勤社会化的高校换了新领导后,由于对后勤改革缺乏了解和认识,往往抱着“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态处理改革事宜,又回到自办后勤实体的老路上,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缺乏明确的要求。

(三)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管理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存在随意性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管理范围主要涉及校园规划、校园建设与维护、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运行管理三大板块,相对于学校整体运行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分支系统,有些高校甚至把它再分成了若干个部门并由若干个副校长来分管,最终形成后勤部门林立、机构重叠、职能交叉、难以协调、效率不高的状态。

笔者从今年暑期江苏省高校后勤协会举办的“现代大学后勤管理组织建设研讨会”上了解到,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外合作示范性大学)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二级独立学院)两所万人大学均按照现代大学组织架构的理念设计和管理后勤,大后勤(含基建大中修、总务、保卫、资产管理、宿管办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与在校学生比均为1:1300左右,而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大后勤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与在校学生比约为1:200左右。对后勤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控编上的差距,导致了办学效率的巨大差异。

二、提升对现代大学后勤管理组织建设内涵和功能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而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管办分离”指导思想下,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多数管理仍套用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现代大学的发展步伐。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的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在“管办分离”的基础上,提升自我内涵和功能认识,真正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高校大后勤管理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高校后勤管理的范围

1.负责校园规划的制定与审批后的落实;2.负责校园房屋、设施与环境的建设与维护;3.负责大后勤[基建大中修、总务(餐饮、大物业、商贸、接待等)、保卫、资产管理等]的保障运行管理。

具体涉及招投标工作,合同签订的介入、合同的执行与监管,涉及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后勤的保障协调工作,与政府和社会的沟通协调工作等。

(二)优化高校后勤组织架构、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

1.坚持后勤“只管不办”(关键是自身要少办、不办)原则;开放校内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集中人力、精力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

2.坚持统一性原则;要坚持大后勤一体化的综合保障运行体系,统一归口管理,实行统一运作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考核评价,切勿随意分割、形不成系统。

3.坚持“少而精”的后勤管理用人原则;按照办现代大学现代后勤的要求精选后勤管理人员,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满足现代大学后勤建设需求的关键。

(三)建立现代大学后勤管理的先进理念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现代大学后勤要坚持不懈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校园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标准(ISO、OHSAS国际标准等)、工具(5S等国际标准化工具)、方法(PDCA、SWOT、5W2H、平衡计分卡等),推动“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思维决定一切,学习和推广现代大学后勤管理理念,必将使大学后勤现代化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在建设“服务型”高校后勤管理组织上下功夫

现代大学后勤管理工作应以“创办适合现代大学教育事业的后勤服务体系”为目标,主动走进教学科研,为师生提供及时、贴心的服务,坚持“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做到后勤不落“后”,服务力争“前”,实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科学服务、细节服务,把服务当作后勤保障工作的窗口经营,建设“服务型”后勤管理组织。

(一)“服务型”后勤管理组织建设是实现“服务育人”的重要保证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文中提到: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一个雏形的社会”。作为学校这个“社会”团体的大管家,新时期后勤管理组织的服务性职能建设将赋予“服务育人”以新的时代意义。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手段,优化育人环境等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从“管办分离”到“只管不办”,高校后勤管理职能部门面对的乙方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办”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自办后勤实体到引进社会企业),“管”的方法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从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育人”到引导进入校园的社会企业实现“服务育人”就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二)社会企业进校园,最大的差距在如何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宗旨

后勤管理职能部门直接面向师生员工要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这是后勤管理应有之义。但如何组织、教育、引导社会企业在校园提供经营服务时,实现“服务育人”的要求,还需要管理方与服务提供方共同努力。

1.要加强协议签订管理。在招投标工作中须对入围企业说明,企业中标后须在协议中明确在校内经营服务过程中应当主动承担“三服务、两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列入考核范畴。

2.要加强协议执行管理。通过管理职能部门对企业日常经营服务的检查、考核、评价进行正面引导,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以员工敬岗爱业的职业操守、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细致入微的真情服务实现“服务育人”的目标。

3.要加强进入校园企业项目负责人和员工的学习、培训。对社会企业入驻学校项目负责人和员工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求。要定期组织其学习相关制度、知识,开展“服务育人”、“质量安全”、“师生需求”等为主题内容的专业培训或竞赛活动。使社会企业员工自觉融入校园文化,不断提升“诚信服务”、“服务育人”的意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4.要注重校园先进文化的培育。在引入社会企业为师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平等、尊重、和谐、正义”理念的弘扬。建立新型的、“清清爽爽”的、平等的管理方与服务方关系,让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充分调动所有后勤管理者与服务者的工作积极性,为高校校园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综上所述,深化改革,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现代化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设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管理组织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科学有效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更能提高高校后勤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能力,提供“主动、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减轻高校负担。因此,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高校需加强对高校后勤管理机制、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在高校进行后勤改革遇到难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定期组织总结、指引高校后勤改革方向。

[苏州市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卢彩晨)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14
后勤服务
健康科普推进医疗服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18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强力后勤”入职记
高校服务育人的内容和机制研究
后勤服务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2:01:56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