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
——评关中近代名家范紫东先生
胡安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范紫东先生是关中近代著名的戏剧作家,共创作了包括《三滴血》 《哭秦庭》 《软玉屏》 《颐和园》《秋风秋雨》 《翰墨缘》 《光复汉业》在内的60多部剧作,同时是一位学识渊博、成就卓著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学者和革命者。他一生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奔走呼号,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呐喊战斗,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奋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范紫东;关中近代;剧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学者;革命者
《待雨楼诗文稿》 (以下简称《诗文稿》)是近代关中著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诗文集,由杨恩成先生辑注,收入《西安市文史馆馆员丛书》,2013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由诗、文两大部分组成,诗歌主要包括“中华民歌新乐府”“北游吟草”“南游吟草”和诸多咏怀、感时、赞颂、赠贺类作品;文主要包括作者剧作的序言和部分论辩、考证、传记作品,同时收有多篇讲话。
最近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诗文稿》全书,感触良多。范先生不仅是具有现代关汉卿、东方莎士比亚之美称的剧作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成就卓著的诗人、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生创作了包括《三滴血》 《哭秦庭》《软玉屏》 《颐和园》 《秋风秋雨》 《翰墨缘》《光复汉业》在内的60多部剧作,每部都为时而著,跳动着时代的音符。他的诗词总数有多少尚不清楚,仅《诗文稿》即收入150余首,每首均为事而作,含英咀华,字字珠玑,透射出了他为国为民不断奔走呼号的心声。他的研究性作品和书画虽然传世很少,但亦足显大家风范。
通过《诗文稿》,人们还会发现,范先生首先是一位忧国忧民、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具有战斗精神和远见卓识的先行者、革命者,戏剧诗文书画创作及学术研究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根据杨恩成先生《诗文稿·前言》的介绍,范先生早年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辛亥年西安起义后,出任干州知事。民国元年,出任陕西省参议会议员,其间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民国四年,出任建本学校校长,其间因躲避迫害出走北京,旅京期间曾揭露袁世凯在陕亲信陆建章私种鸦片牟取暴利的劣迹。民国十五年,刘镇华围困西安,先生与军民并肩守城,共度时艰。民国二十三年,被推举为陕西省捐税监理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四年,受聘纂修《永寿县志》和《陇县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受聘纂修《干县新志》。民国三十八年,胡宗南要求西安文化界撰写宣传“戡乱救国”的戏剧和文章,先生托病赴兰州以拒之。解放后,先生于1950年9月当选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西安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受聘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1954年3月,以七十六岁高龄带队调研秦始皇陵和灞桥,不幸偶感风寒医治无效而辞世,像战士一样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每一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历史关头,范先生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进步的、革命的,并且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从未左顾右盼、徘徊歧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先生以笔为枪,夙兴夜寐,及时撰写出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诗歌、戏剧和杂文,为山河破碎号哭,为救亡运动呐喊,为抗日英雄高歌,为阵亡将士招魂,极大地鼓舞了千万抗日将士的士气,激发了人民群众奋起抗战的斗志。
下面仅从学识、创新和风格三个方面具体谈谈笔者对范先生的浅见。
范先生知识渊博是人所共知的,淹贯文史哲,博通儒释道,且乐于接受西学和新知识,仅《诗文稿》一书引用到的文献多达百余种,所涉名物典故更是不计其数。以下是笔者仅从《诗文稿·诗》中摘录出来的部分著作、文章和名物典故,至于文中涉及的著作和名物典故未计,于中可见范先生广博之一斑:
1.著作(大体按时代顺序排列):《周易》《尚书》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庄子》 《战国策》 《尔雅》 《史记》 《反离骚》 《秋声辞》 《七发》 《汉书》 《孔子家语》 《说文》《后汉书》 《晋书》 《搜神记》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新唐书》 《毛颖传》 《秋声赋》 《尚书故实》 《景德传灯录》 《太平清话》 《天演论》 《洞冥记》等。
2.名物典故(大体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索靖”“泣铜驼”“刘青田”“朱元璋食烧饼”“归德侯”“三恪”“文信国”“史阁部”“武后叹文章”“宋灭宋,张弘范”“满排满,赵兴汉”“凤求凰”“与扬雄同俯仰”“章台”“桃林塞”“老子骑牛入函谷”“鸡鸣狗盗”“阎敬铭”“款段”“谢公屐”“崤山二陵”“新亭之饮”“桃叶渡”“景阳宫”“谢公墩”“吴太伯”“王家麈尾谢家拂”“鸳鸯阵”“公侯干城”“莫与京”“麟阁”“东陵侯邵平东门种瓜”“王子敬青毡”“硕鼠穿墉”“苍鹰击殿”“素马扬涛”“孟明之骨”“张巡许远”“元戎”“鹄立”“鸠面鹄形”“靖康易子”“鹰扬”“秦庭乞师”“鸟兽蹏迒”“龙马图书”“阳九”“笔冢书城”“二南两都”“三叠三多”“玄黓”“阉茂”“大渊献”“阏逢”“困敦”“旃蒙”“赤奋若”“柔兆”“摄提格”“着雍”“屠维”“大荒落”“敦牂”“涒滩”“昭阳”“作噩”“洗髓伐毛”“禹甸”“下元”“白云化苍狗”“易子析骸”“劫灰”“欃枪”“肃慎”“相君之背”“辽鹤”“中山访毛颖”“倾盖”“谀墓文章”“蘧伯玉”“星躔”“虞卿穷愁着书”“过庭”“钟郝亲重”“金粟蒲地”“堂开昼锦”“飞絮”“灵均”“曹衣”“吴带”“正始音”“随园”“阃内”“拾遗怀李”“王粲依刘”“动物学”“天演”“竞争求生存”“老蚌还珠”“临池”“化身蝴蝶”“摩顶麒麟”“细君”“兰兆”“病竖”“沐猴”“吕公遗泽”“王豹啸诹”“菊部头”“班荆论世”“策蹇”“师鬼谷”“铜柱标南极”“勒铭燕然”“萧墙”“九逵坋坲”“季鹰”“南陂之游”“杜曲买田”“荆公慕谢墩”“李愬神兵”“弄诗瓢”“缪篆王特近”“垂芒蔡中郎”“华严六段波罗蜜”“罗刹”“蜗角石火”“马祖问磨砖”“临济喝”“德山棒”“天龙”“须弥山”“折角巾”“棋敲”“开府小园”“谢家春草”“懒似嵇”“苏武忍割爱”“温峤痛绝裙”“雪案”“粤稽雍邰”“辟雍”“阳九运遘”“元二阸见”“厉阶”“神羊触佞”“屈轶生砚”“挹注”“襄阳秋声诗”“凤翥”“玉趾”“薛涛笺”“金马门前避寇”“青龙桥畔耕田”“紫垣”“不窥园”“紫阳杨奂”“康对山”等等。
范先生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戏剧、诗、书、画和学术研究方面,同时也是撰写行状和骈赋的高手,作品质优而量多,可惜绝大部分毁于“文革”,《诗文稿》所收只是劫后仅存者,但从中仍能窥见先生的才情所在。其中诗作包括新旧两类。旧诗严守格律,不越雷池,典藻镕裁,古韵流风;新诗则清新自然,形式灵活,比喻贴切,寓意深刻。兹各举一首如下:
秦淮杂兴·其五
六代繁华在眼中,年年惟见大江东。
连云宅第新王谢,累卵河山苦雨风。
烟月遥迷桃叶渡,楼台高过景阳宫。
含情欲泛秦淮水,衰柳长堤落照红。
儿童年歌
儿童年,儿童年,八月一日新纪元。
成人在始蒙养正,这个年节非等闲。
儿童如河源,将来终须成大川。
儿童如乳虎,将来一啸惊大千。
儿童如禾苗,勃然而兴万千田。
今日是儿童,明日主人翁。
或为民族作领袖,或为国家作干城。
群策群力济时艰,纵然无名亦英雄。
此时年少未成丁,非有教养不成功。
家庭责任在父兄,学校责任在先生。
此时光阴若蹉过,一生大业便落空。
德育智育兼体育,一一留心要经营。
凡负教养责任者,脚踏实际莫放松。
自己儿童休溺爱,溺爱反将儿童害。
人家儿童莫轻视,轻视易阻儿童志。
一视同仁育后生,后生可畏不可轻。
我愿儿童齐努力,一鼓作气莫稍息。
十年教训十年聚,英姿麟阁待画笔。
此日庆祝儿童年,他年伟绩世争传。
老夫掀髯向天笑,聊为儿童歌一篇。
其中文主要是剧作序言、一般书序、论文和传状等。剧作序言共二十九篇,从中可以窥见编剧缘起及剧情梗概。例如《鸳鸯阵》,根据序言可知全剧是写明季戚继光如何在宰相张居正支持下荡寇的故事。该剧撰于1940年,宗旨非常清楚,就是要通过历史剧宣扬抗日。序言原文如下:
倭人之人寇中国,自明季始。其时经戚将军继光,大刀阔斧,由山东而浙江而福建,依次歼灭。自是以后,倭人不敢窥伺海疆者,亘三百年。戚南塘之功亦伟矣哉!当时名将如刘显、俞大猷、戚继美(继光之弟),功绩卓著,均负时望,故剧中一并写出。唯宰相张居正当国,知人善任,力排奸党,拥护戚家,故南塘得尽其才,而成此伟烈。此其庇翼贤豪之功,不可磨灭者也。故居正一死,群小争吠,戚公遂不安其位。于是角巾归里,而边患遂不可问矣。本剧亦特表扬之。戚公所创之“鸳鸯阵”,变而为“三才阵”,其荡寇也,始终用此阵法以成功。此阵图具载于所著之《纪效新书》中,大可观也。本剧于战事之始末,描写尽致,而情节离奇,脉络贯通,可谓历史约编,尚勿以稗官目之也。
一般书序包括《〈乐学通论〉序》 《〈关西方言钩沉〉自序》 《〈干县新志〉序》和《〈杨文宪公遗着〉序》等。其中《〈乐学通论〉序》简要介绍了《通论》的基本内容,根据介绍可知《通论》旨在根据中外音乐理论考察乐理、乐章的发展及戏曲流变状况,同时汇集了历代乐人、词家的言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关西方言钩沉〉自序》则主要是讨论汉语言文字的源起和关西方言的关系,介绍历代研究汉语方言的简况,同时对《钩沉》的编写目的和编写原则进行说明,强调了关西方言的重要性。《钩沉》于民国三十六年元月由西京克兴印书馆印行,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此书是最早考释关中方言词的滥觞之作,引证详博,注重音变,洞察古今。
论文包括《对策文一道》 《提议陕西省制宜划为三道案》 《论秦腔源流》 《周处以兵五千击贼七万于梁山论》 《黍稷名物互讹亟宜正名辨》 《“凤山监之印”考》 《学宫》和《陕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勇创新见。其中《源流》对秦腔的起源、流变及特色进行了探索,上自《诗经》 《左传》,下至元明杂剧,溯源及流,词曲兼顾,宗派并论。其中以《征文》形式为骈文,内容则属议论,笔锋所及包括中国戏曲的起源流变、易俗社成立的宗旨和成就,通篇骈偶,典故叠出,纵横捭阖,议论风发,极尽纵情铺排夸饰之能事,充分展现了先生淹贯古今的渊博知识和操觚振藻的稀世才华,为易俗社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是秦腔史和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画仅各收二幅,然均为上品。书法渊源有自,章则检而便,草则流而畅,研润闲雅,潇洒流彩,思逸神超。画作格调高古,道法自然,高山流水,古树茅舍,疏密有致,妙笔生辉,展之使人忘情,观之使人心静。
行状亦仅收两篇,分别为《高团长平远烈士事略》和《清例授修职郎范礼园公行述》,从中可看到范先生表现人物的艺术和叙事状物的技巧。例如《高团长事略》一文,叙述陕西籍抗日将军高平远团长的英烈事迹,催人泪下。高平远,陕西干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3年随关师长(关麟征,陕西户县人)抗日于古北口,转战长城,臀部负重伤。1937年卢沟桥事变,防守南口,血战数月,胸部负重伤。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大小十余战,喋血前进,勇不可挡。继而奉命围攻台儿庄,日军增至六、七万,而平远所部据守前沿,首当其冲。敌军以一师团的兵力,在四五十门大炮、数十架飞机、三十余辆战车的配合下猛攻平远阵地,平远部以一当百,殊死奋战,杀敌四五千,而自身死伤殆尽。关军长(时任军长)知平远有必死之心,不忍其捐躯,下令撤退,但被拒绝,言开战之初,已立下遗嘱,与家人决绝。时全团仅余百余人,皆决心以死报国,复与敌战。不久平远胸部中弹,军长再次严令撤退,平远厉声答曰:“此地失守,则大事去矣!”语毕,继续督战,未几头部中弹而殉国,年仅三十有四。平远身后遗发妻,二男、一女。长子六岁,次三岁,女十七岁。
无论拜读范先生的诗作还是论文序作,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且议论风发,纵横自如,尤其是论文和书序,给人的感觉尤为强烈,足见先生的创新思辨能力,这当然和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广大的胸怀以及剧作家的气质有关。例如《对策文》一文,陕甘总督升允所出策题的大意是:自元明以来,燕京建都已数百年,近或谓京城近海,主张迁都之说,应否迁徙?试各陈其说。范先生的对策反对迁都,其结尾如下:
汉唐以前我国之外患在西北,故京师在长安,即雄踞西北也。元明以后,我国之外患在东北,故京都在北京,亦扈东北也。都城一迁,则夺我之气,示人以弱。恐我退一步,人将进一步矣。呜呼,周不捐弃沣镐,则犬戎何能深入内地?宋若死守汴梁,则女真何至长驱直入中原?世或有献迁都之议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
写此文时,先生不过二十六、七岁。文中对历史时势了然于心,见解非凡,行文环环相扣,句句是理,不由人不信服。如果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和爱国热忱,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其中“都城一迁,则夺我之气,示人以弱”数语不仅见解卓越,也表现出了范先生的胆略和勇气,实有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的遗风,无怪乎当时的阅卷官批云:“洞悉时事,深明大局。非关心国事者,何能道只字”。
又如在《〈哭秦庭〉序》中,认为“若就公义言之,楚国何罪?楚民何辜?乃竟引寇兵,灭祖国,不惜残民以逞,亡国以殉。如此倒行逆施,其解何以自解也?申包胥者,子胥之厚友也。……一报私仇,一重公义。楚国之蹂躏,何能与秦庭之痛哭相提而并论也哉?”在《〈软玉屏〉序》中,认为“夫传奇之足以动人者,原不在结构之工,照应之密,合乎法度,依乎律吕也。必其事实入情入理,其音节可歌可泣,语语出自肺腑,声声打入心坎,寄情于选声选色之外,移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在《〈关西方言钩沉〉自序》中,认为“我国民族导源于西北,故夏声元音,关西实得其真谛。盖民族孕育于斯,语言即孳乳于斯也。仓颉起于白水,肇造书契,佐黄帝以成治化,仍根据关西之语言之音义,为依类象形之文。其后形声相依,文理相会,比附为字。然则文字之义,即关西语言之义也;文字之音,即关西语言之音也。”在《论秦腔源流》中,认为“周室东迁,秦襄逐去犬戎,周畿八百里,尽为秦有。于是温柔敦厚之化一变而为勇敢强悍之风,于是有《车辚》之诗、《驷驖》之章、《无衣》之篇,大有并吞六国、席卷环宇之概,此即所谓秦风也。”在《〈干县新志〉序》中,认为“本境惨遭沦陷,固不自五胡始。西周以前,已至于再、至于三矣。夏桀时,一陷于畎戎;周宣王时,再陷于猃狁;周幽王时,又陷于犬戎。……第一次逐之者何人,无从搜讨;二次则六月出师之尹吉甫也;三次则痛复祖仇之秦襄公也。此二公者,实民族英雄,造福地方。较郭汾阳之却吐蕃、浑忠武之破朱泚,厥功尤伟。”在《黍稷名物互讹亟宜正名辨》中,指出一般人将“稷”视为“糜子”、将“黍”视为“高粱”是错误的,认为“稷”与“秫”同种,即高粱,关中称作“稻秫”;“黍”与“糜”同种,即谷子。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很新颖超脱。无论哪种新说,范先生都有证据支撑,甚或旁征博引,曲尽其说,足以令人心悦诚服。例如在《黍稷正名辨》中,征引的文献依次有《三字经》 《礼记·曲礼》 《说文解字》 《周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程瑶田《九谷考》 《论语》《礼记·月令》、郑玄《礼记·内则》注等。其中有关内容具体详下:
总角时读《三字经》,即知稻、粱、菽、麦、黍、稷谓之“六谷”。稻者,稌也,今糯稻、籼稻、秔稻之总称。粱者,禾米也,今称黄粱、小米。菽者,豆类也。麦者,来麰也。四者皆无问题,唯黍、稷二种,名物互易,皆以“黍”为“稷”,以“稷”为“黍”。……所亟应识者,即“糜”字与“秫”字是也。此二字即段懋堂所谓“鄙人能通其语,而士大夫不能举其字者也。”糜音眉,今关中所称糜子,即此字也。秫音术,今关中所称稻秫,即此字也。稻秫者,普通称之为高粱。今塾师讲黍、稷二谷,莫不曰:“稷,糜子也。黍,高粱也。”以讹传讹,几于不可究诘。……《说文·禾部》曰:“稷,也,五谷之长。”“稷也,或作粢。”稷、二字互训,同物异名也。……《说文》稷、二篆之下,即出秫篆,曰“秫,稷之粘者”。稷、、秫三篆相连,盖因稷、为一物,稷、秫为同种。特稷不粘耳。……经籍皆称稷,以稷统秫也。语言皆称秫,以秫统称稷也。浑言之,皆不别耳。《九谷考》曰:“稷,大名也。粘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通谓之秫。秫又谓之蜀秫。”稷,粗杆大叶,故称高粱。其色有红斑,故称红粱。粘者为秫,故称秫秫。惟因秫黍与蜀秫音近,文人遂误书秫秫为蜀秫。自唐以后,高粱竟冒黍之名矣。关中称之为稻秫,因稻之本义主粘,所谓稻秫者,粘秫也。今亦讹为稻黍矣。盖文人知有黍字,并不知有秫字也。段懋堂深以不识秫为诟病,良有以也。凡经典言疏食者,秫食也。秫大而粗,故得疏称。今或称高粱为粗粮,亦此意也。《论语》“杀鸡为黍”,绝非疏食。若以疏食待客,而子路人何必称扬乎?又何能与鸡配合乎?……《说文·禾部》曰:“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说文》黍、糜(《说文》作,笔者注)二篆相连,糜又从黍,知黍、糜为同种,唯糜不粘耳。黍者,今所谓粘糜子也。既属同种,无论粘与不粘,均可称黍,亦均可称糜也。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范先生一生正是这样实践的,或者为推翻封建统治而战斗,或者为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而搏击,或者为抗击外来入侵者而怒号,体现了他高度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无所畏惧的人格魅力,其中有些作品可以说就是史诗和史剧。无关社会、无关时局、低级趣味、风花雪月抑或无病呻吟的作品在他那里是没有的。其诗作,不少仅从题目上就知道其内容所指,例如《宣统二年半》 《升大头》 《黄花岗》 《官兵来》 《宗社党》 《哭政党》 《筹安会》 《杜陵叟》《和日本占据辽东时王岐山梦游函谷关诗》 《华北阵亡官兵纪念特刊题词》 《陕西革命阵亡将士招魂词》 《闻乱有感》 《拟新婚别》 《抗战歌五首》《日寇投降》 《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诗》等等。还有不少诗作,虽然从题目上不易作出判断,但只要一接触作品,就会为其积极现实意义的内容和艺术技巧所吸引,例如:
悲秋词
秋雨秋风愁杀人,生亦愁,死亦愁。
西冷桥畔,谁不悲秋?
凛凛秋风袭人来,满目愁云拨不开。
鉴湖女侠动秋思,秋波宛转含情泪。
任将秋扇自弃捐,惊秋别有关心事。
武后秋宫叹文章,一篇檄草秋霜厉。
秋江忽起风波狱,秋坟冥冥鬼夜哭。
故剑已随徐君去,泉下何须论党锢。
西湖秋水深复深,凭吊秋魂无觅处。
丰碑破碎秋草湮,路人谁识秋侠墓。
墓已没,心不死。
千秋尚有旧衣钵,留与绍兴二女士。
步秋感二首原韵·其二
细雨斜风院宇凉,虫声透入读书堂。
流离到处谈辛苦,消息何曾问梓桑。
薄海无端成幻境,故人多半在他乡。
壮心未许消磨尽,第一功名是救亡。
和诗歌一样,范先生的剧作同样与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如《女儿经》就是为了痛斥买卖婚姻的不良习俗而编写的。《序》中惊叹:“农人终年受苦,有经十年二十年不能得偶者。甚至有娶妻累债、倾家破产者。不亦大可哀矣哉!而富豪恶霸,遂借其财力,夺人妻女,横行无忌,令人发指。”范先生一生编写的历史剧很多,没有一部不是为现实服务的,而且忠于史实,保持历史剧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让历史真正成为现实的借鉴。即使情节上需要虚构,也尽量接近事实,从不信马由缰地胡编乱造,为媚俗而降低历史剧的可信度和感染力。例如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到处暗杀革命党人,阴谋复辟,且与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导致国家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玉镜台》的编写,就是旨在借助西晋温峤、祖逖、刘琨、陶侃等人维护国家统一的真实故事,呼唤人们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颐和园》的编写,则是旨在借助慈禧太后祸国殃民导致八国联军入侵的真实历史,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共御外侮。正如他在该剧《序言》中所说的:“将使三十年宫廷事迹,现出舞台,五万里花月姻缘,结成公案。阳春白雪,发抒司马之文,水调冰弦,描写董狐之笔。欲令满座哭一场,笑一场,怒一场,骂一场。知国耻之宜雪,信民族之可振。刻骨莫忘,补牢未晚。各息内争,共御外侮。庶不负作者之苦心也夫。”关于历史剧与现实及正史的关系,范先生自有其主张,散见于各剧序言之后,兹选录数例如下:
旧剧于子胥之素马扬涛,则发挥尽致;而于申包胥之丹心爱国,则丝毫不传,余甚病焉。……本剧就二子之事功,据实描写,毫无所阿曲于其间。谅座上周郎,必有定评也。——《〈哭秦庭〉序》
本剧十九,皆有根据,不肯相诬古人。即不要紧处,亦皆不与正史相悖。世俗所传之“二十四孝”,人皆知以虞舜为首。究竟舜之际遇若何?孝之实际若何?读书人能知之,而普通人未必知之也。故本剧曲为传出,以为教孝之一助。……舜独承上启下,受之有道,传之得人,实为禅让时代之中枢,虽无总统之名,固亦辟门达聪矣;虽无选举之法,故已师锡明扬矣。其共和之精神,早具足于中天之世,大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放一异彩,而欧美诸后进国彼时所不能梦见者也。岂意人群进化,经数千年之久,民国初立,已十稔于兹,而所谓共和者,其成绩竟若此,不亦大可哀也乎!——《〈大孝传〉序》
巾帼中竟有此惊天动地之屠龙事业,为国家伸义愤,可钦亦可传也。用参考群集,编为长剧。科白文词,非敢自诩;而情节映带,煞费经营。窃使我国民之痛史,表现于粉墨丝竹之场,以激发民族精神,或不无小补云尔。——《〈吕四娘〉序言》
本剧实为秋、郑二女士(指秋瑾、郑紫纶,笔者注)合传。……古人称杜诗为史诗,此剧亦可作史剧观也。——《〈秋风秋雨〉序》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为国家建伟业之奇女与抱琵琶过别船之商女同例而共轻之也。且故意增加书文,诬蔑名媛,是果何心哉?岂其别具肺腑,斯真全无心肝矣!而旧剧《水淹下邳》由此遂节处生枝,凭空结撰,可谓无理取闹,含冤莫伸矣。故曰:此剧为貂蝉讼冤也。——《〈紫金冠〉序言》
范先生在《〈杨文宪公遗着〉序》中说:“核其生平著述,近三百卷。惜明初大乱甫平,未能搜集遗稿,复之剞劂。至中叶以后,宋廷佐征辑时,故已散轶殆尽矣。而《还山集》百二十卷,仅存此二卷,其他数百卷仅知其篇目而已!藉非宋公之力,则此断简残编恐亦投之水火矣!……今幸存此鳞爪,兹不付印,再历若干年,恐先正之心血将付之空烟矣,岂不悲哉!”此序作于1940年,让范先生始料未及的是,在时隔二十余年之后,自己的著作也惨遭厄运,毁弃殆尽,这实在是极大的讽刺!范先生平生著述有多少卷已无从得知,仅编剧达六十八种,手稿毁于“文革”者有两麻袋之巨!且篇目无存,其哀实过于杨文宪公矣!
今逢盛世,倘若范先生所编剧本均能完好保存至今,流布海内,则范先生之高名必将得以重新评价矣,三秦之剧作、中国之剧作必将因先生而尤为人重矣。范先生生前曾谆嘱儿辈严加保存,预言将来必成大名。惜乎,痛也,哀哉!文革之祸猛于秦火,无价之宝,未藏名山,终遭毁弃,如粪土草芥,此非惟范先生个人之不幸,亦三秦戏剧之不幸,中华戏剧之不幸!
曩者仅闻范先生之高名,于其著作所涉甚少,唯《三滴血》 《陕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而已。今幸有《诗文稿》整理出版,实属三秦之盛事,中华文化戏剧界之盛事。笔者有幸拜读,得以对范先生有较全面深入之了解。是书所含诗文原本散落各地,且系手稿,无新式标点,日月或失记,人名、典故、事件尤难考释,故知杨恩成先生整理此书实属不易,其中甘苦可想而知。全书注释繁简适中而准确,兼顾人名典故事件考证及字词训释注音,于其幽隐难明者暂付阙如,态度严肃恪谨。范先生的作品除白话诗和数篇讲话外,全是古体诗和文言,文言又多用骈体,所涉古籍极广,所用典故甚多,如果不如此整理,一般人实难通读,仅《陕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纪念征文》一篇就会难倒无数英雄好汉,此绝非危言耸听,开卷便知。是故《诗文稿》之于范先生诗文保存流布而言,可谓功不可没,然则杨恩成先生自然亦即范先生之功臣也。
【责任编校 龙 霞】
Comment on the Modern Master Fan for His Achievements in Arts
HU Anshun
(School 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
Mr Fan Zidong was a famous modern drama writer in Guanzhong.He wrote more than 60 dramas,includingThree Drops of Blood,Cry onQin’sChamberWall,SoftJadeScreen,SummerPalace,AutumnWindandRain,Luck ofBrushandInk,TheRecovery of ChineseIndustry.Heis avery learnedand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poet,painter,calligrapher,scholar,andarevolutionary aswell.Heusedthepenasweaponall hislife,campaignedforthenation’sliberty andprogress,foughtagainsttheJapaneseinvaders,workedhardfortheconstructionofNewChinauntil theendofhislife.
FanZidong;modernGuanzhong;dramawriter;poet;painter;calligrapher;scholar;revolutionary
K825.78
A
1674-0092(2016)06-0001-06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6.001
2016-08-03
胡安顺,男,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