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根虎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王玉树行年考之二
叶根虎1,2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王玉树是安康历史文化名人,但直到如今,其生平事迹依然蒙昧不明,影响了王玉树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对《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地方志,对王玉树的官宦生涯进行考论。经论证,我们认为,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经议叙,王玉树以白蜡明经分发广州候补州判,后辗转于广州各地为宦,东到大鹏、惠州,南到南海,西到东兴,足迹遍布整个广州。于1816年前后,担任广粮厅分巡肇罗道道判,除短暂担任大鹏地方长官外,任此职务直到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底致仕。本文亦考证了其著作年份,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王玉树年谱。
王玉树;官宦生涯;著作年份;年谱
前文已经考证了王玉树的出生年及其“拔贡”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玉树以拔贡身份赴京以后,在朝考时落选,在第二次上京之时,才以白蜡明经远赴广州,担任候补州判。那么,其官宦生涯的行年履历如何?本文接着进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年谱,以使我们有一个较为清晰地王玉树行年线索。
作者于1795年,以白蜡明经分发广州候补州判,先后有《舟中漫兴》 《樊城》 《秋江词》 《岳阳楼》 《夜渡洞庭》 《泛湘三首》 《浈阳峡》 《六榕寺有怀坡公作》叙其行程,并在《东粤游兼述怀一百韵》中感慨生平,已见前引文。王玉树应该在1795年秋天以前启程,因为《别庭中桂花》曰:“嘱尔今秋作意开,且为行人备一饯”;在1795年秋天到达广州罗境官斋,《东粤游兼述懐一百韵》曰:“已过滩十八,莫恨路三千。……梅雨惊秋后,花期似夏前”,前二句说明是初到,回忆征程;后二句说明是秋后到的,碰到了梅雨,陕西人感觉不适应;看到了秋后鲜艳的花,觉得惊异。
王玉树为官之初,应该是在等待官衔空缺中度过的,偶尔出差办杂事。《端州道中口号四首》中有这样的诗句:“一官憔悴对浮鸥,薄宦迁移只当游。……端州城外系扁舟,一泊端州两日留。……已抛笔研近三秋,不解吟诗只解愁”,“两日留”说明只是出差,不是调任。“已抛笔研近三秋”,应该是从1793年秋赴京应选开始算,至1796年到端州公干,时间接近三年。嘉庆元年丙辰,此时王玉树作了一首《正月署中菊花盛开》,中有“万物各有时,安节性乃贞”的句子,自己给自己打气。《罗平仓馆作》“忆昔赈仓法,法倡自崇安”,说明王玉树参与了一次放粮赈灾行动。在1796年7月,王玉树有《喜雨诗》,节引如下:
丙辰岁旱七月逼,土亢无因发膏脉。
布谷飞飞上下鸣,罗境之田龟兆坼。
田家父老向我言,早禾歉收少委积。
失之东隅望桑榆,犹赖晚作①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粤人读作为造”。成丰获。
今已不雨雨弥月,顿使三农坐无策。
比户可封叹嗷嗷,欲完岁赋何由得。
我闻此语重叹息,敢自诿云闲散职。
移市预将斋戒诚,输心欲邀神明格。
坛设东山祷山灵,为民请命祈甘泽。
业己读书鄙暴尫,那复乞灵卓锡客。
未及三日时雨降,急澑鸣檐连朝夕。
沟塍己闻虢虢声,平地汪洋犹一尺。
老农额庆庆豊年,还复向余谢筹画。①王玉树《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本复印,以后所有相关引文均据此版本。原本每卷重新编页码,而且每卷页码均不多,为避繁复,不注页码。
此次祈雨,竟然成功,王玉树依然“敢自诿云闲散职”,属于候补官员。但祈雨成功,并没有改变其生活,在《官斋杂咏三首·其二》中说:
萧然兴味似禅居,盐豉风光已渐除。
厨下绝无张翰鲙,盘中惟饤庾郞蔬。
家贫转觉常斋惯,官冷何妨应接疎。
待得放衙人散后,真同罗雀翟公闾。
其《春日寄李和轩牧伯二首·其一》曰:“一年宦味应尝遍,满眼风光尚见招。酒兴诗狂俱冺灭,惟余乡思未全消”,说明1796年,官僚生活平淡无趣,没有大事可记。
1797年秋,有《中秋宿罗平仓馆,夜雨无月》《九日忆故乡诸友》 《罗平仓馆和梁秀才震川寄赠原韵》 《腊日自端返署即事,寄呈李和轩牧伯》诗四首,其中《罗平仓馆和梁秀才震川寄赠原韵》中有“持筹会计频羁我”句,说明是在罗平官仓作主簿,而且作到了年底。
1798年前半年,应该赋闲于官斋。有诗《十二月十九日谒苏文忠公祠(是日公生辰)》 《不寐》 《闲官吟》 《疏懒》,叙其“日上三竿睡起闲”“一官潦倒随人后”的日常状态。应该在秋天,王玉树参与了平叛,有诗《秋怀四首》 《戊午八月间,大军驻剳兴安郡城,忆故园桂花,叠前韵二首》,于1798年8月,表达了对故乡安康遭遇白莲教叛乱的关心。推测这几首诗,可能导致《安康县志》认为“嘉庆二年(1797),在安康招安义军余部有功,随署湖州通判”。其《前从军四首》曰:
其三
大帅严师律,官军掩贼壕。
石弯输糗糒②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协办石湾粮台”。,佛岭奋弓刀③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官兵堵御佛岭”。。
勇决三军壮,疮痍万井号。
书生事戎马,风雨满征袍。
其四
三月军声胜,渠魁就典刑④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贼首陈亚有、陈烂屐、四,前后被擒伏诛”。。
苍生方息喘,余孽尚扇腥。
左部搜妖窟,中军落大星⑤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督师吉果斋制军,殁于军事”。。
肤功犹未奏,悯念轸彤廷。
因此,王玉树于1798年秋后,至1799年3月,以“协办石湾粮台”的形式,参与了平定陈亚有的叛乱。督师吉果斋制军,殁于军事,因此,《重续兴安府志》“吉制军委玉树招安永安余党,全活无算”的表述也不确切。但王玉树确实招安余党,其有《后从军四首》:
其三
王师兼剿抚,良策措施分。
每觉宽平好,惟尤玉石焚。
胁从须末减,波及断丝芬。
万姓咸苏息,彤弓定锡勲。
其四
奉檄来安抚,平原树色昏。
荒山余落日,哀鸟啸空邨。
十里无烟火,千家賸垝垣。
时时闻野哭,一一慰惊魂。
这次奉檄安抚,应该是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因此,作者诗文中也没有过多提及。
此后几年的经历,均看不出明确的线索。其《剥喙》一诗曰:
穷鬼禳仍在,诗魔动即来。
身慵同木佛,心冷似炉灰。
纵有销忧酒,还须避债台。
今朝无剥喙,且举看花杯。
可能王玉树平叛以后,仍然在惠州官仓当主簿,一直当到嘉庆六年辛酉(1801)。另其《呈董朴素园师疏》叙述了作者的一段为官历程,征引相关文字如下:
玉树以琐器备材,妄希仕进,未克永侍笑言。追随权履,巳十阅寒暑矣。……玉树自备员海邦,屡形颠踬。辛酉惠州卸篆,株守四载,困顿滋甚。旧业废弃,惟于《说文》一书时加究心,凡有见闻,悉笔记之,岁月既深,渐次成帙。偶质于伊墨卿太守,不谓谬加赏识,促之付梓,且承其钦助。率尔开镌,极知僭妄,诱于时势,尚乞老夫子有以谅之耳。蕆功甚速,舛误颇多,今印摹呈上,无任惶恐。……去岁九月,蒙宪委权潮州通判,十月莅任,分防庵埠。滨海之区,民情刁悍,械斗抢劫,在在皆是。虽属代庖,恐难负荷。
嘉庆六年辛酉(1801),作者由惠州卸任,候补四年,则此疏作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而且作者说“追随权履,巳十阅寒暑矣”,从1795年为官起算,恰好是1805年。另王玉树有《著〈说文拈字〉成,喜而有作四首》,其四曰:
闭户闲分大小徐,怀铅握椠竟谁如。不因久作南迁客,那得穷愁更著书。
王玉树明确说明其《说文拈字》作于1803年,此处的“闭户闲分大小徐”“那得穷愁更著书”,与作者说的“株守四载,困顿滋甚”是相表里的。
1804年9月,代理潮州通判,接着,作者监二十万饷银入都,这在诗文中多有叙述。如《〈试律分韵〉序》曰:
乙丑岁余,监饷入都,路出山左,因公牵挽,未获迂道青城,瞻谒道范。
又《上邱芝船师书》曰:
是岁九月,荷蒙余荫,得权潮州通判印务。去岁九月,奉檄回省,旋有关饷之役,方谓从此北上,得侍笑言。……玉树于今岁三月二十六日入都,至四月二十一日始得交纳清楚,俟批回领出,当即束装,由浙回粤。
另《北征赋(附)》曰:
维皇帝御宇之十年,旃蒙之岁仲冬之间,下羽檄于民部兮,征外赋以匪颁,爰需次转输兮,肃承命于末班。嗟藐躬之樗散兮,愧素位于《伐檀》,惧重任之不克负荷兮,敢云遗大而投艰 (督镶十二万两),期日月以北征兮,思帝都之可攀。
此“维皇帝御宇之十年”,指清仁宗颙琰登基十年,从1796年算起,到1805年为十年。“旃蒙”为太岁纪年法是“乙”,王玉树在文中多次使用太岁纪年,但运用并不熟练,甚至在《挽申母张太宜人文》出现了“岁在阏逢,斗维建丑”,即甲丑年这样的错误表述,此处只说了天干的太岁纪年法“乙”,而漏书地支。因此,其监饷二十万入都,是在嘉庆十年乙丑(1805)冬,是担任潮州通判以后的第一桩任务,于第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交纳清楚,批回领出,由浙回粤。代理潮州通判,期间应该有开梅溪口河之举,其《开河诗·序》曰:
韩江合汀、赣、徇、梅诸水,汇于三河灞,合屈溪诸水,迳潮州府城、凤凰洲,分为三支,一支由梅溪菴背出东溪口入海,而梅溪口浅势曲,刷沙无力,渐至停淤,商旅难行,每逢春夏暴涨泛滥,坏及田庐,大为民患。因劝捐开浚,至是功成,诗以记之。
而《开河诗》也说:“愧余适承乏,征办同撞莛。睹兹空寤叹,束手恨挈瓶”,是在代理潮州通判、权力不大的情况下,做事艰难,但由于群众踊跃,此事得以顺利做成,因此写诗纪念。代理潮州通判何时去任,诗文中未详,但根据其开河这件事推断,至少在1807年。因为王玉树要经历一个完整年份,才能摸清本地的四季气候以及灾患所在。而且王玉树在1806年4月21日才从杭州启程,何时抵粤,是不是能看到春夏的河水暴涨,尚有疑问,因此,应该是1807年开河。潮州卸任以后,王玉树曾在《跋折扇册后》一文的末尾透露出一点行踪:
时屠维大荒落端月下澣日,记于钦江道中。
嘉庆十四年己巳端月下澣日,是1809年农历1月下旬,此时王玉树曾赴钦江公干,究竟是署任还是出差,无法知悉。接着,王玉树又在惠州代理通判。据《重续兴安府志·经籍志·附〈说文拈字〉伊秉绶序》曰:
岁己未余守惠州,王君松亭适权通判……[1]卷十八:19
己未就是1809年,至于交接时间,现存的距王玉树生年比较切近的《惠州府志》和《潮州府志》均不载,缺乏其他资料,无法判断。此后经历,诗文未详。其又有《长贫》诗,说明生活一向如此:
原无官可罢,不罢亦长贫。
暮夜愁风雨,家人待米薪。
谋生艰善策,怀剌动经旬。
自叹逢迎拙,何从识要津。
其《陶鋳》一诗曰:
十五年陶鋳,依然是故吾。另其还有长诗《自题〈乞食图〉》,节引如下:
我年行五十,应知昔年非。
过吾不能改,道吾不能几。
……
蔽身无完褐,宁论曳锦衣。
三旬惟九食,那复齿甘肥。
……
主人请莫笑,乞子敢陈词。
少小生秦国,好学不知疲。
寗牛无时辍,董园不一窥。
史摛班马艳,字正铉锴疵。
咳嗽为词赋,随口生珠玑。
东南游吴越,西北走燕齐。
足蹋万里路,眼多四海人①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古韵叶”。。
交游半登笠,醉后辄歔欷。
一语慎然诺,千金等沙泥。
行己重本未,衾影不敢亏。
谓可致富贵,施报良有时。
一自困岭南,十六年有奇。
这两首诗作于1810、1811年前后,“十五年陶鋳”,从1795年始仕算起,应该在1810年前后,而“一自困岭南,十六年有奇”,则为1811年,说明依然沉沦下寮。以《诗钞》顺序,此处有《羊蹄岭》诗,有“扼险此雄关,防守时严警。落日下孤村,徘徊几延颈”句;有《紫洞墟》诗,有“今年复戌紫洞墟,严讥榖船入江门”句。如果《诗钞》严格编年,则屯守羊蹄岭、屯戍紫洞墟在此后,说明作者还在担任惠州通判;如果没有,则无法确定其年月。
王玉树的《郑云亭太翁入秩寿序代》交代了一段经历:
余恭膺简命,视学粤东,于元黓涒滩之岁,按临高粱令电白者,为余同里郑雅明府。
元黓涒滩之岁,即嘉庆十二年壬申(1812),说明这段时间,王玉树曾担任电白县县学教谕。此后有《初至思勒官舍》,接着一首诗为《赠钦州田幔亭牧伯四十韵》:
聋丞衣食计,薄宦利名牵。
潦倒成书簏,迂疎落意荃。
佳评惭月旦,衰草藉风扇。
尊隗频叨礼,荐雄屡受怜。
此诗颇像古代的《谢上表》,表达对自己有举荐之恩的人的谢忱,因此可以推测,王玉树至思勒官舍,担任的是县丞一职。时间应该就在1812年至1813年之间。另有《思勒官斋杂咏八首》,其一曰:
天涯散吏官衔小,海角重关莞錀尊。
避瘴日高才出户,祛风酒烈强开樽。
则能推定,在思勒地方,王玉树是县丞。在《王芥舟参军惠写山水障子》诗中有两句:
一自迁客滞羊州,于今飘泊十八秋。
说明此诗作于1795+18=1813年,而紧接的诗是《再赠芥舟》 《送冯悟庵少尹之任南海》,其中后一首诗颇为难以理解,而且事关生平,特全诗照录如下:
悟庵治病如治民,既能活国复活人。
悟庵治民如治病,为官仍是为医性。
鹊盧和缓何人斯,原诊知政古有之。
始知从来循良吏,即是岐黄大国师。
禺山小试江郎职,疮痍尽起无啾喞。
莫道日吟松树子,已使人登仁寿域。
秩满今移南海丞,攀辕卧辙车莫升。
正是偶一游戏耳,坐令继者难为承。
胥山近与禺山比,沉疴要当攻腠里。
令丞动手尉回身,正使君今动不已。
弱者荣虚气不扬,强者强项愎且刚。
大户宠宗病在侈,栗果少年病若狂。
粤俗如斯日昬垫,将入膏盲成风痁。
正好检点肘后方,惟君一一加针砭。
我今承乏喜同登,事事匡我老有凭。
余不负丞是本意,丞若负余君则绳。
况闻为丞多重听,我欲不聋恐不能。
愿施壶中不老药,还乞治耳酒一瓶。
难以理解的句子有“秩满今移南海丞,攀辕卧辙车莫升”,则是说冯悟庵要担任南海县丞了;“我今承乏喜同登,事事匡我老有凭。余不负丞是本意,丞若负余君则绳”,这四句似乎是王玉树自己也要担任南海县丞。冯悟庵是王玉树的候补官员,而且诗的题目中直称“冯悟庵少尹”,县丞是正八品,少尹是九品[2]16,以官衔压人,似乎有不亲切的意思。另“令丞动手尉回身,正使君今动不已”一句,究竟所指何事,还不甚明了②潘尚楫《南海县志·职官志》清同治8年(1869)版“县丞”一栏,并未载王玉树,整个《南海县志》亦没有出现过“王玉树”一名。在卷十九《职官》的“县丞”一栏(七页),有冯开元,顺天人,(嘉庆)十六年任;章鸿,宛平人,(道光)二年任,这之间十二年的县丞官衔空缺,不知是否裁撤,或是失载,待考。。由于两种传记都说王玉树于嘉庆十八年(1813)任南海县丞,应该必有所本,也与前一首诗的年份相合,而且《癸酉仲夏西潦大至,奉檄勘灾散赈,慨然有述》曰:
余权南海丞,基围在所守。
……
按丁计赒恤,发廪分瓿甊。
啙窳鲜盖藏,赖此备朝糗。
监赈幸无偏,实惠在黔首。
即此大好事,今得落吾手。
据此可知,《安康县志》“嘉庆十八年(1813)任南海县丞,督办赈灾,民得实惠”这一表述是正确的。王玉树还有《卸南海丞事留别绅耆二首》,不知具体写作年月,但说明在南海县的任职是获得民众认可的。
《嘉庆府志·职官志》记录了两条王玉树的为官经历:
肇庆府通判栏:王玉树,陕西安康人,拔贡,十九年六月署。[3]19
高明县知县栏:王玉树,陕西安康人,拔贡,二十年署。[3]60
另《阳江县志·职官志·职官志》在知县条目下有一条记录:
王玉树,陕西安康人,拔贡,嘉庆二十年十月署任。[4]卷四:18
综合这三条记载,清楚的看出王玉树在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至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的为官经历,先在1814年9月代理肇庆府通判,根据《乙亥三月廿三日午刻端州城中大雨雹坏民舍诗以纪之》曰:“官廨十数楹,破碎惊葅鲊”,可见王玉树于乙亥年,即1815年还在端州官署管理钱粮。所以,暂代高明县知县应该不早于1815年3月23日,又在1815年10月,代理了阳江县知县。1989年版《安康县志》王玉树的传记中,有“嘉庆二十年(1815)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吏治严明”,则其文《复宋芷湾太史》中所描写的,应该就是这段任职经历:
前在省垣,奉别道范,因行色匆匆,未得罄所欲言,怦怦如有所失。解缆后,于前月之三日始抵巷埠,俗弊民刁,奸拐抢刼,在在皆是。日与楚囚相对,夜则率役三二十人巡罗祛防,鼓三下,尚未回衙帖枕,转不如赋闲时,反得頫仰自在也。现又奉道宪饬委,会拏惠来抗凶要案,至今尚无起讫,未卜何日返署,诚如手教所谕云云也。
但是在阳江县代理知县应该极为短暂,在“王玉树”词条后,有“罗天桂,贵州毕节人,进士,二十年任”,因此他代理知县应该不超过两个月,在其诗《戏赠偷儿》中,描写了他一直在各地颠簸的情形:
萧条旅舍逼残年,寒夜客来搅我眠。
廿载宦游无长物,不堪持赠旧青毡。
1795年入仕,则此诗作于1815年,王玉树依然在冬季奔波,究竟去何处任职,据两份传记,均为“旋补广粮厅道判”,就是在代理阳江知县以后,立即担任广粮厅道判。根据阮元的《广东通志》:
粮储道兼管民屯一员,驻扎省城。谨案:郝志载:康熙十六年有督粮道,康熙三十二年改为粮驿道,仅为分巡广东粮储道。……分巡肇罗道驻肇庆府。……窦国华,安徽霍邱人,举人,嘉庆十一年任。[5]卷四十三:4
根据《肇庆府志·职官志》,“分巡肇罗道”,有“窦国华,安徽霍邱人,举人,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任”[3]卷十三:5,而王玉树有《霁堂窦观察七袠双寿序代》:
于今阏逢阉茂之岁,中秋躔寿之辰,为我大人七秩齐眉令旦也……某等夙依德宇,久恋慈晖,宠辱题舆,爱分别榻。蚋毛蚊翼,悉藉生成。枯木朽株,咸归雕饰。譬之代马冲寒,自奋凌飙之气。越禽恋燠,终思近日之乡。恭逢桃宴,欲效葵忱。
又有《霄堂宝观察七旬开袠荣寿序代》:
恭惟霁堂观察大人,扶风望族,皖水名家……此日耆英高会,幸厕簪裾侍宴之班……
阏逢阉茂是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的年号,此年霁堂窦七十岁。根据任职时间嘉庆十一年(1806)和“恭惟霁堂观察大人,扶风望族,皖水名家”与“安徽霍邱人”相互印证,证明“窦霁堂”和“窦国华”应该是一个人。而王玉树说“幸厕簪裾侍宴之班”,证明他一直在分巡肇罗道担任部下,结合其最初的赴罗平仓馆、协办石湾粮台、管理钱局等陈述,我们可以推测,王玉树担任的不是“广粮厅道判”,查阅《广东通志》 《肇庆府志》,“分巡粮道”栏并没有王玉树的名字,因此应该是“广粮厅分巡肇罗道道判”,即分巡肇罗道道台的下级办事官员。因为担任这个官职,不属于主要官衔,一般地方志不载,因此他的材料也就比较少。其他仕宦经历,因为诗文中的时间和地点并不清晰,而且就笔者现有资料以及推断阈值,无法确定其具体行程,姑将一些线索性的材料予以罗列,恳请同好予以参研指正。
此后经历,根据诗文来推断,线索不清,要么只有时间,如《题顾衡沚少尹〈读书秋树根图〉兼示李又溪鹾使、王静山明府》诗,诗中有“自笑读书三十载,春鹒夏蝉秋寒蛩”“沦落岭南逾二纪,头颅犹是老冬烘”“幸赖诸公能怜我,怜我老大特龙钟”这样的句子。如以“沦落岭南逾二纪”算起,此诗作于1819年以后,这时王玉树超过60岁,则确实“老大特龙钟”了。又有《高州道中即事述怀呈曾宾谷方伯》:
适有高梁役,旋从瀚海滨。
……
仆夫诚况瘁,库吏喜迎宾①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承库大使沈公欵接”。。
曲阁宵分榻,深杯夜饮醇。
淹留刚五日,往返已三旬。
……
谋生仍卤莽,暮岁益邅迍。
王玉树去高州官仓公干五日,属于分巡职责,下级殷勤接待。而且“暮岁益邅迍”,说明此时年纪不小,而且自我表述生活依然艰难,可能有用“穷”来示“廉”的意思。
王玉树有诗《蔡安人殉节诗(已故前广州通判李光瑚之命妇)》,诗后自注曰:“予为籲请大吏题奏,蒙恩旌表,请旌文畧云……”,而且王玉树确有《为李安人蔡氏请旌启》,其中有“盖二十二日亥时,光瑚病终;而次日亥时,蔡氏巳尽节矣”之句,但无法确定是那一年,因此《重续兴安府志》王玉树传中的“二十年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旋补广粮厅道判,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项六十余金,又为其室蔡宜人殉节,破例请旌”,此代理“广粮厅道判”究竟是那一年,是立即还是隔数年,无法判定。笔者又检阅戴肇辰光绪5年(1879)《广州府志》,遍检《职官志》,并无“王玉树”一名,估计道判属于中央系统,地方志不载。另“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项六十余金”,而《安康县志》说是“六千两”,因为缺乏材料,姑且放置,待有新材料时予以论证。
另,诗人的《简李翠邨同年》诗曰:
忆昔岭南来,倏忽逾二纪。
苍苍者吾髪,摇摇者吾齿。
诗中说“忆昔岭南来,倏忽逾二纪”,此诗应作于1795+24=1819年后,这时王玉树应该是60岁的人了,所以发白齿摇。诗人有《六十口占》诗,但无明显的时间词汇,无法确定在那一年作。但紧接第三首为《壬午九月十八日夜,广州西关火,延烧六十余街,三日方熄灭,谨用昌黎〈陆浑山火〉韵记之》,暗示了在道光二年壬午九月(1822)以前,诗人已经满六十岁了,与我们的年龄推断相符。此时诗人在广州,有“不可向迩那得援,悬赏行罚徒空论”之句,应是参与救灾的官员,但无法确定是什么官。《题百花深处书屋四首·其二》:
百花深处百花团,六十衰翁兴未阑。
喜得芳情无势利,花心偏许老人看。
这首诗说明作者的境遇得到很大改善,有了花丛中的书屋,可见职衔不小了。另《庭兰独茂,四度花开,临风坐对,情兴悠然。拈毫吮墨,率尔成句四首》,亦记叙了堂前兰花一年四度开放,说明亦在官府。《风兰产闽粤者佳,庭挂一丛,黄花红边,紫粉攅心,蔂蔂下垂,芳妍可玩二首》,记述了风兰的“灵根慧业迥离尘”,说明了官舍景致,已经非闲官可比。其文《跋董檏园师〈说文测议〉后》的末句曰:
道光壬午八月,跋于岭南之听鼓官斋。
1822年,王玉树在听鼓官斋,究竟在何处,需要在众多地方志中做艰苦的搜寻考论后再作进一步分析。王玉树《退思易话·序文》中说:
仆不善易,每喜人论易。壬午迄甲申,闲居无事,因取诸家易说读之……
道光二年壬午至道光四年甲申(1822—1824),王玉树生活悠闲,能够贯彻顺治帝的“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6]卷一:2的主张,因此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学术,追求雍正四年上谕中所要求的“谨言慎行,不愧端人正士”,从而做到“四海之大,万民之众,皆向风而慕义”[6]卷一:22,即以经书来感化民众。作者有文章《刘义庵七十寿序》曰:
岁閼逢涒滩初春六日,同乡王玉如偕刘德麟盛服至寓,再拜请曰:得麟父义庵公于今岁仲冬既望,为七十揽揆之辰,欲谋归祝,因同乡义好,制锦为寿,乞某介绍,冀得贤者一言,以为伊父羲菴公庆,敢请余。
閼逢涒滩是甲申年,即1824年。根据文中语气,尽管有古人起承转合的谦恭成分,但也说明王玉树应该有不小的官衔了,或者文名日盛了。另《送韩菊坪长史归吴门四首·四》曰:
卅载羊城客,衰年尚未归。
看君挥手去,使我梦魂飞。
“卅载羊城客,衰年尚未归”,从1895年离开安康算起,则为1825年诗作。此时王玉树66岁左右,所以当得起“衰年”。这以后,王玉树似乎还到大鹏地方有过短暂的为官经历,据《初至大鹏官舍赠诸绅耆》:
余适承乏来兹土,负山当车那可论。
邨妇走看新江斆,乡农指说旧王尊。
据此推测,应该是以县丞或教谕身份前去纵观大鹏地方防务政务的。另《会远长老见和有“寺前挂锡迎生佛,云外飞鳬现谪仙”之句,依前韵奉答二首》有“结习己空无往相,衰年离欲爱逃禅”,展现了其在大鹏官舍的交游情况。他还有《创建大鹏城翼云阁募疏》一文,说明在大鹏为官期间,曾牵头募修翼云阁。诗《留别鹏城诸绅耆叠前韵》中有“鹏山似有留人意,骊曲如参退院禅(其一)”及“共会东山小洞天,诗篇如锦酒如泉(其二)”句,可以做进一步时间、地点的考证。但究竟是哪一年署任,哪一年离任,因笔者现有资料不足,也无法确认。
王玉树的其他诗,显示了一种半退休状态。《秋怀十一首用昌黎韵》:
其一
一刖岭南来,倐忽三纪耳。
昨闻己枯槁,感叹惊坐起。
其三
闲官得自由,散步随所愿。
偶逢鸡黍局,有酒何劳劝。
胜彼卫尉厨,一食动盈万。
归来对妻孥,更有蔾藿献。
久客安覊棲,浑忘北门怨。
其五
欲渡岂无舟,欲汲亦有绠。
岂不羡荣名,诡得亦云幸。
所贵守吾贞,未必终闲屏。
这首诗展现了一种满足状态。如果“三纪”是实指,则此诗作于1795+36=1831年,此时作者72岁,所以说“枯槁”。此时是“闲官”,但“偶逢鸡黍局,有酒何劳劝。胜彼卫尉厨,一食动盈万”,可见是老官僚,习惯了酒食宴请,而且吃食精美,每顿盈万,比卫尉厨的饭食好多了。而且自认为有依靠,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打算,所以“欲渡岂无舟,欲汲亦有绠”,办法有,但依照本性,并不应用,可见有了依靠,显示了临退休前的一种慵懒状态。《许母李太孺人墓志铭》:
揭阳尹许愚谷将解任……时道光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也……嗟乎!余需次羊城久……
说明在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六月十五日,他依然手头有工作,并未真正赋闲。在《癸巳人日》诗中,记叙了王玉树的退休,见前引诗。另有《闲局遣怀十首》,有“半临城郭半花邨,越秀山迎屋后门(其二)”“入夏从无一日晴,五月五日午风清。粤江江上龙舟棹,犹自隔城听鼓声(其四)”,说明在癸巳年五月五日,即1833年农历5 月5日,王玉树依然住在越秀山。当然,王玉树最终归乡了,有诗《去羊城日作》叙其别离,有诗《道中口号》叙其归程。《道中口号》二首记述其归程:
其一
开帆几日过浔关,杳霭千峯万壑间。
残雪压蓬新放霁,推窗饱看桂林山。
其二
花药山遥有径通,白苹吹送鲤鱼风。
菰蒲深处鸣榔起,人在潇湘烟水中。
从诗句看,王玉树是取道桂林,经湖南回安康的。回到安康以后,依然有诗《返舍卽事兼示诸子三首》表达感慨,此处节选第三首的几句:
海国风烟四十秋,而今纔得逐初谋。
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
从1795年赴南海至1833年,共39年,接近四十年,因此说“海国风烟四十秋”。至年底,有《除夕口占》诗:
爆竹声喧岁序终,衰翁佳兴与人同。
雪花糁并杨花白,炉火光分烛火红。
此句重要的是“雪花”,说明的确回到安康了,广州雪花不常见。另《王酉堂封翁八袠寿序》说“时余已解组归里。嗣君文烔不远千里,邮致书币敦请寿言”,说明王玉树在还乡时身体状况不错,而且文章也受王文炯器重,因此王文炯的《文钞》序言说:
浮沉丞倅者几三十余年,未尝求闻达,而文望日隆,以故器重上游,推诚寅好,下至童儒。……爰始事于乙未冬月朔日,于丁酉十二月望日功竣。……而他日,先生见之,未识果能不致河汉否耶?道光丁酉嘉平宗愚侄文炯拜撰
这说明,王玉树在道光丁酉年十二月望日,即1837年农历12月15日,王文炯写序言之时,王文炯认为王玉树还健在,以他们之间的交情,如果亡故,他应该知晓。因此,王玉树的卒年,应该在1837年以后,至于究竟在何时,因为材料缺乏,待考。
下面,简单考叙在《诗钞》 《文钞》以及本文笔者所见到的地方志中记录的王玉树的著作年份。
(一) 《说文拈字》七卷
《诗钞》自序曰:
自辛亥出都返舍,考订许氏《说文》,朝研夕摩,此事稍辍。
《重续兴安府志·经籍志》:
岁己未余守惠州,王君松亭适权通判,观其进退以礼,循循然君子也,意必有所撰者,久之出所撰《说文拈字》七卷。余读之,诚两徐之畏友,许氏之功臣。
嘉庆六年夏五月汀州尹秉缓(绶)①笔者认为“缓”应为“绶”。撰
是书成于嘉庆甲子,尚未见段钱严徍诸家……《越侵日记》[1]卷十八:19-21
《文钞》中相关表述如下:
跋董檏园师《说文测议》后嗣于嘉庆癸亥秋,玉树著《说文拈字》成,因邮呈正,乃荷先生手教,云“《拈字》之作,析辨精严,证据宏博,芟孙李之芜,钩铉锴之元,已大增汉沔之色,不独为吾军之张也”云云,谬承奬藉,温语频加,且惭且惧。
致赵玉书
《拈字》之集,本不当刻。为伊墨卿大守敦迫不获巳,妄事剞劂,第蕆功甚速,语不暇择,间有议及古人处,因大悔昔西河论事,每多大声疾呼,学者即以是为毛氏惜,奈何效之。今巳逐加攺正,凡下语稍重处,概从删削,另印呈正。
次子王谟来粤,年巳十六,荒废莫似渊明云:既见其生,适欲其可。不意十年不见,荒废一至于此……
呈董朴园师疏
玉树自去冬卸署回省,旋有京饷之役,于今岁五月中,始得交纳清楚,遂由浙返粤。本拟假归里舍,趋叩程阶,祗聆训诲,缘资斧不支,未克副愿,怅望曷极。抵粤后得奉手谕,温言频加,奖借备至。既进之以新义,复以呵斥古人为戒,不怒伊教,意拳拳有加无巳,读之不胜惭汗。……自念学道未成,而急于人知,而又语不暇择,不自知其流于僭妄耳。兹巳亟为改正,凡下语稍重者,概从删削,今印刷呈览。
与使先生书
《拈字》之集不当付梓,为伊墨卿太守敦迫不获已,妄事剞劂,然未敢剧呈于乡先生之前者,盖以宇内明公考敂《说文》,惟据《字林》、《玉篇》、《系传》而已。晋吕忱《字林》久已错杂不完,今玉篇前为孙强增删,复经后人重订,已非希冯原本。朱竹坨谓依宋椠上元本,恐亦不足为据。《系传》无刊本,今所行乃张次立所更定,即汲古阁毛氏所据以剜改《说文》者,树以庸愚短浅,保无堕其云雾中耶?以故急欲呈正,复逡巡而未果也。昨邮呈朴园师谓“有议及古人处”,因即概为删削,今已补刻印刷呈正。先生奖借为怀,当不惜齿牙余论是幸。
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说文拈字》的写作脉络,即著作始创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891),至嘉庆四年己未(1799)成就草稿,至嘉庆八年癸亥秋(1803)润色完毕,第一次印刷。但因为呈董朴园认为其中语言,有“呵斥古人”之语,大概是以今律古,或自己研究不到位,所以妄议古人,稍显轻薄处,因此把此等语一概删削,另印一次。王玉树于1805年年底监饷进京,1806年农历4月26日才从杭州启程回粤,那么,修改《说文拈字》只能在此后,应在1806年下半年作了一次修改。
(二) 《退思易话》一卷(今存本八卷)②此处的原文,均据鲁论《重续兴安府志·经籍志》中的表述,括号中的注释为笔者所加。及其他著作
王玉树的《退思易话》自序曰:
仆不善易,每喜人论易。壬午迄甲申,闲居无事,因取诸家易说读之,分其源流,考其时事,其有论解详明及古今本不同者,悉笔记之,日月既多,渐成卷帙,分为八策,题曰“退思易话”。道光乙酉仲冬王玉树识。
壬午迄甲申,即道光二年壬午至道光四年甲申,即1822—1824年,而序文落款于道光五年乙酉仲冬,即1825年11月,因此,《退思易话》是由1822年始创,至1825年11月全部完成。
《经史杂记》四卷(今存本八卷),自序标识曰:道光庚寅仲春王玉树识。道光十年庚寅仲春是1830年2月,此著作是王玉树搜集的有关经学考据的条目汇集成文,于1830年2月汇集成书。
《志学录》四卷:
去岁松亭罢职闲居,余亦改组而归,邂逅省垣,朝夕过从,重商旧学,固出所录《学录》一编,惟拳以消除门户为是……周至许联阶愚谷谨跋。[1]卷十八:27-31
根据跋文,则《志学录》作于1832年下半年,因为根据前面的考论,只有到了1832年下半年,王玉树才赋闲。因此,《志学录》只能作于此阶段。
《存心浅说》一卷:
近因需次羊城,得交松亭先生,晨夕过从,获读先生所著《说文拈字》、《退思易话》、《经史杂记》及《志学录》诸书,皆彪炳艺苑,鼓吹仕林,盖已心折久矣。须复手示《存心浅说》一编,奎读之,盖以躬行为主,兼取金谿、考亭、姚江诸家之长,而能粹然一出于正,篇篇见道,字字透宗……星堂倪向奎谨跋[1]卷十九:1
《存心浅说》是王玉树的经学思想总结。根据跋文,应该作于1832年底至1833年5月之间,因为此时倪向奎已经看到了《志学录》,因此断定,《存心浅说》晚于《志学录》,是比较晚出的王玉树作品。
《芗林诗钞》八卷,《芗林文钞》四卷。《诗钞》前自序说:“今徂年既流,废学无成,良滋内愧,偶检书稿,残杂盈笥,将命毁之,儿辈皆以为有关阅历,因删其太半,留五百余首,并杂文四卷畀之,时癸巳仲冬,芳梫老人王玉树记。”道光十三年癸巳仲冬是1833年11月,王玉树删减编辑了自己平生诗作,交给儿孙印刷。另乔应庚前言曰:“今已解组归里矣,而诗独未及付梓,余与松亭情联桑梓,谊切葭莩,因从世兄处取得其稿,题曰《芗林草堂》者,记存诗之始也,为之参订编次,厘为八卷,付剞劂焉,杂文四卷,亦附于后云。乙未孟春渭南西垣弟乔应庚拜撰。”乔应庚在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初春将《诗钞》参订编次,也把杂文四卷,即《文钞》四卷,一起编辑成书,交付印刷。《文钞》王文炯序言说:“渭南乔西垣先生,与先生有葭莩亲,从其世兄处邮致《芗林草堂全集》来粤,欲代为刊刻。参订甫就,将谋剞劂,适有潮阳之役,未克蕆事,殊失怅怅。炯与先生交最久,知最深,且雅重先生之为人,校雠之劳,炯当独任之。于是代襄其事,雠勘数四,落叶尽扫,庶无差舛。爰始事于乙未冬月朔日,于丁酉十二月望日功竣……道光丁酉嘉平宗愚侄文炯拜撰”,则王文炯接到《诗钞》 《文钞》的印刷任务以后,于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十一月开始校勘,道光十五年丁酉(1837)十二月十五校勘完成。孙辈王大年的序文说:“惜乎遭家不造,伯叔相继而逝,至壬戌年兵荒之后,家藏尽弃,惟书板仅存十之一二。仆巳废学多年,时深抱恨,拟即清补,为贫迫而止。然不于此时竭力,恐久矣湮没无存,兹将《芗林草堂诗文钞》补出,盖为先祖松亭公出处行藏之所在也。余俟异日,再为续补,非敢云公之同好,冀以谢不肖之责欤。时在光绪乙亥年季春日,椿生王大年记”,则王大年于光绪元年乙亥(1875)用以前留存书版重印《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 (合刊),因此,《诗钞》和《文钞》的最后校订者为王文炯。
《诗薮余谈》四卷、《词苑余谈》二卷,今不存。《芗林草堂诗文钞》王大年前言曰:“仆先祖松亭公,宦游东粤,以及致仕还乡,遗著作五种。先父槑溪公校订,即《说文拈字》七卷、《经史杂记》、《退思易话》八卷、《志学录》、《芗林草堂诗文钞》也。”这说明在1875年,《诗薮余谈》和《词苑余谈》已亡佚。今缺乏其他资料,留存待考。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年,出生。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25岁,始拜读董樸园门下,有诗《呈董朴园师》。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28岁,依然在故乡,有诗《丁未八月西庄收稻泛溪返舍》。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30岁,以拔贡赴京,朝考落选。有《出门叹》记述其壮年出门的悲伤,有“大儿十三四”句。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初,31岁,返舍,始著《说文拈字》。有《出都返舍道中口号四首》叙其行踪。此段时间,应该当了一段塾师,有《斋中读书示及门诸子九首》炫其才学。
乾隆五十七年癸丑,1793年秋,34岁,再赴京城,有《闻蓝田李五同年入都赴选失约赋寄》《二月十五日赵州道中作》 《都中遇温冠夫同年》《别庭中桂花》记其始末。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36岁,以白蜡明经分发广州候补州判,赴广州上任。沿途作诗多首记其行踪,于秋后到达罗境官斋。
嘉庆二年丁巳(1797)秋,38岁,在罗平官仓作主簿。有《中秋宿罗平仓馆,夜雨无月》 《九日忆故乡诸友》 《罗平仓馆和梁秀才震川寄赠原韵》 《腊日自端返署即事,寄呈李和轩牧伯》诗四首,其中《罗平仓馆和梁秀才震川寄赠原韵》中有“持筹会计频羁我”句。而且,至少任职至该年底。
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秋后,39岁,以“协办石湾粮台”的方式参与平叛。
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40岁,仍在军中,曾奉檄安抚。
?—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40-42岁之间,曾在惠州,未知担任何职,至嘉庆六年辛酉卸任。
嘉庆六年辛酉至嘉庆十年乙丑八月,1801年—1805年8月,候补官员。
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44岁,作《说文拈字》成。《跋董檏园师〈说文测议〉后》及《著〈说文拈字〉成,喜而有作四首》叙其事。
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9月,46岁,代理潮州通判,于冬天监饷二十万两入都,于1806年四月二十一日交纳清楚,批回领出,经京杭大运河由浙回粤。有《呈董朴素园师疏》 《上邱芝船师书》《北征赋(附)》及《邹县谒孟子祠》叙其始末。
嘉庆十年丙寅,1806年,47岁,修补《说文拈字》。有《跋董檏园师〈说文测议〉后》《呈董朴素园师疏》 《与使先生书》叙其始末及原因。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1月,50岁,曾赴钦江公干。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51岁,驻守羊蹄岭,有《羊蹄岭》诗,有“扼险此雄关,防守时严警”句,未知任何职务。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52岁,驻守紫洞墟,有《紫洞墟》诗,有“今年复戌紫洞墟,严讥榖船入江门”句,未知任何职务。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53岁,担任电白县教谕。后又担任东兴县县丞,有《初至思勒官舍》 《赠钦州田幔亭牧伯四十韵》 《思勒官斋杂咏八首》。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54岁,任南海县丞,有诗《癸酉仲夏西潦大至,奉檄勘灾散赈,慨然有述》,抒写其赈灾的热忱。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9月,55岁,代理肇庆府通判。据《乙亥三月廿三日午刻端州城中大雨雹坏民舍诗以纪之》判断,任职时间不会晚于第二年的三月二十三日。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56岁,暂代高明县知县。同年10月,代理阳江县知县。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57岁,担任分巡肇罗道道判。
道光二年壬午至道光五年乙酉,1822—1825年,63-66岁,作《退思易话》。
?—?曾在大鹏地方担任大鹏驻守。
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2月,69岁,作《经史杂记》。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73岁,作《志学录》。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74岁,卸任闲居,作《存心浅说》。于此年秋冬之际,经桂林返乡。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75岁,归里,有《除夕口占》。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5年,76岁,编辑《芗林诗钞》。
道光十四年丙申,1836年,77岁,在家乡,有《丙申元日》。
道光十五年丁酉,1837年,78岁,在家乡。根据王文炯序言判断,依然康在。
卒年待考。乡人私谥为惠安先生。
据本文考论,我们可把王玉树的行年简括为:
王玉树,字廷桢,一字芗林,号松亭,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诞于安康新城。乾隆己酉科(1789)拔贡,朝考落选。后经议叙,以白蜡明经,于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36岁,分发广东候补州判。嘉庆二年,曾参与平定惠州陈烂屐四不靖之乱,被委派招安永安余党,全活无算。嘉庆十年乙丑(1805)9月,署任潮州通判。因菴埠频遭水患,玉树倡议捐廉,别开梅溪口河,以泄水势,从此安澜永奠。海澄、同安,胥建祠祀之。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署南海县丞,办理赈灾,民沾实惠。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后补分巡肇罗道道判,为前任李光瑚内室蔡宜人为夫殉节,破例请旌,平生崇仁好义,弘扬圣训。尤湛深经学,著有《说文拈字》七卷,《退思易话》八卷、《经史杂记》八卷、《志学录》四卷、《存心浅说》一卷;有《芗林诗钞》八卷,《芗林文钞》四卷,合刊;另有《诗薮余谈》四卷、《词苑余谈》二卷,亡佚。殁后,乡人感其德,私谥为惠安先生。
由于王玉树“浮沉丞倅者几三十余年”,一直没有担任显宦,所以资料较为缺乏,本文只是一个大概线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开拓一条道路。本文还遗留了大量问题,可供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例如,王玉树的行年是不是可以再精细准确一些?两套县志的传记有许多不同,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尤其是鲁论《重续兴安府志》的王玉树传,有“相国张之洞,玉树门下高弟子也,文章经济,博雅宏道,则渊源所自出矣”,张之洞生于1837年9月,似乎不可能成为王玉树的学生,那么,此句究竟是真是假?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另外,到底什么时候担任道判?代前任李光瑚弥补亏项,是“六千金”还是“六十金”?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搜集材料方面,主要集中于地方志中的《职官志》,但有些地方志,如阮元《广东通志》,一般不载署任官员,所以搜集材料较为困难。另外,地方志之间也有矛盾之处,如窦国华的继任者,《肇庆府志》为“张纯贤,汉军镶红旗人,生员,嘉庆十四年八月以肇庆府护理,二十年六月复护理”,而《广东通志》的继任者是“张志绪,浙江余姚
人,进士,十三年任”,但《肇庆府志》的张志绪是嘉庆二十年十一月任,地方志本身的矛盾,也给选取材料及研究造成了困扰。所以,王玉树的生平,还需要多角度、深层次的仔细钻研,方能得出一个精细明了的王玉树行年。
[1]鲁论.重续兴安府志[M].抄写本.刘寅初,张维新,点校. 1944.
[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修订译本.范忠信,何鹏,宴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屠英.肇庆府志·职官[M].刻本.广州:广州富文斋,1876(清光绪二年).
[4]李沄.阳江县志[M].刻本.1822(清道光二年).
[5]阮元.广东通志[M].刻本.1864(清同治三年).
[6]潘尚楫.南海县志·圣谟一[M].刻本.1869(清同治八年).
【责任编校 温习勇】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iography of Wang Yushu(Ⅱ)
YE Genhu1,2
(1.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65,Sichuan,China;2.School ofLiterature& Communication,SouthernShaanxi Folk CulturesResearchCentre,AnkangUniversity,Ankang725000,Shaanxi,China)
WangYushuwasahistoric andcultral celebritiesofAnkang,butuptotoday,hisexperiencewasobscuration,whichimpeded more forward study of Wang Yushu.In this article,we attempted toclarified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ment official of Wang Yushu throughmeticulous analysisedhis works(includethexianglinhumblecottagepoemcollectionandxianglinhumblecottageessay collection) as well as read multiple of chorography.We certified that Wang Yushu was assigned toact as a candidate of the judiciary in one stateof GuangzhouinQianlongsixty yearsYimao(1795),thereasonwasministersdiscussedandpraisedhimas heattendedeximination many times which cause him maybe clearly unders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Since then,he was redeploy to many place of Guangzhouactasatemporarygovernmentofficial,histrack coveredaextensiveregionofGuanghou,themosteasttracewasDapengand Huizhou,the most west trace was Dongxing,the most south trace was Nanhai,nearly spread all over the whole Guangzhou.About the yearof1816,Hetook chargeofthegrainasthegovernmentofficial atZhaoqingandLuojing,wheregovernedby theGuangzhou.Hetook this position till his retir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Daoguang twleve Renchen(1832) beside interval by charged the Dapeng place for a short time.This text also study which year he creatived his works,and summarized all these details by creatived a chronicle of Wang Yushu.
WangYushu;governmentofficial career;achronicleofworksbyWangYushu;achronicleofWangYushu
I209.9
A
1674-0092(2016)06-0007-11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6.002
2016-07-01
叶根虎,男,陕西华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古代文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