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波
用利益撩拨兴趣,用实践推动求知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
邹金波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及选购方法,理解整机及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了解硬件结构、软件安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掌握计算机的组装与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本文浅谈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强其求知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诱发兴趣;情境体验;强化实践;推动求知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
(一)现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使用、选购方法和安装方法、整机及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软硬件安装与调试及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分类、性能、工作原理、选购方法和安装方法;能够熟练地安装常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掌握常见软硬件故障的排除方法并能够进行日常的维护,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矛盾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突出的矛盾:
(1)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矛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日常工作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必备的素质,掌握计算机的维护和维修是这项基本技能的更高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对这种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不充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2)教材的滞后性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矛盾。计算机业界的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可见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惊人。市场已经出现新技术、新产品,然而在教材中讲述的还是陈旧的设备及其技术指标,这样使得所讲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矛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要学好,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注重实践”的教学思想。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质量的方法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强其求知欲,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收效良好。
(一)利益驱动,诱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在开课之时,笔者就用利益撩拨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上第一节课时,笔者第一句话就直接问学生:你们学习计算机这个专业,目的是什么?学生听后,有的说:“想找份相关的工作赚钱。”有的说:“掌握这门知识,省去求人的麻烦。”……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追问:学好这门课真的可以赚钱吗?真的可以有一技之长吗?学生回答“不知道” “说不定”。 此时,笔者将现实社会中一些计算机服务部上门服务的潜规则告诉学生:帮别人装一台机可以赚一百多元甚至几百元;帮别人装一次操作系统可以赚几十元;甚至帮别人擦一擦内存条都可以赚几十元……学生一听,个个目瞪口呆,面露喜色:“哗!这些钱太容易赚了……”
此时,笔者将话题引向课程:只要你们掌握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上面所提到的赚钱机会就会大大增加。除此,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通过技能还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身的成就感。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特定的项目,如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流配件认识与选购、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计算机故障检测与维修等。在计算机故障检测与维修项目中,笔者让各学生列出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脑故障,教师对这些故障一一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和维修要点,有机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电脑维修完毕,能正常运行时,就体会到学以致用,他们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劲头就更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加深认识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
(二)情境体验,项目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同时利用知识的内在逻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不断往下学习,从而完成目标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一章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情境,让学生体验:
(1)创设各种常遇到的故障情境——如黑屏、报警、反复重启、蓝屏、有花纹、发热大、进入不了操作系统、退不出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等等硬件故障情境。
(2)创设维修工程师排除故障的过程体验情境——1)初步判断体验情境:对计算机所处的环境、新老程度、计算机硬件的认知及是否品牌机等方面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找出计算机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所在。2)查找问题体验情境: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所处现场的环境,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故障所在位置;通过“听一听”计算机硬件发出的声音等方法来判断故障所在位置。3)解决问题体验情境: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专业知识、专用设备等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并着手解决问题。
(3)创设排除故障的综合会诊情境——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总结、补充、修正、归纳出最简单直接易行的方法,并总结本次实验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构建这样的情境体验,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既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学习相关知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多鼓励学生、多引导学生,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脑动起来了,学生的手、眼、耳也自然会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三)强化实践,推动求知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科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生产、生活服务。理论是手段,实操是目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学习理论基础后,就要指导学生实践。为此,笔者把实操通过以下方法来推进:
(1)身边事例实践法。即学生把自己在使用计算机中碰到的问题说出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想办法找出一个解决方案。如女生提出:“老师,我的电脑启动不了,怎么办?”笔者不急于回答类似的问题,而是面对全班学生反问:“你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的启动过程了,你们说应该怎么处理?”一石激起千层浪:生①:“按电源开关时,指示灯亮吗?”回答:“亮的。”生②:“可能电源电压不够,回去查下电源电压吧。”生③:“假如电压正常呢,怎么办?”生④:“说不定主板有问题了。”……于是乎,全班学生纷纷帮这个女学生出主意。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后教师调控课堂作出总结,将班中学生所述的方案、建议采取逐一排除法,引导学生去粗取精。这样,发问的女学生根据这些方案、建议把她的计算机弄好了,电脑故障DIY,怎不使这位女生兴奋异常?通过切身的体会,学生深深体会到这门课程带来的好处,求知的欲望又上一层楼了。
(2)投身社会实践法。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节假日去就近的电脑店看看,多向那些卖电脑的员工学习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硬件性能、怎样选择硬件, 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为群众进行义务维修等。在实践中,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参照已有的实践经验去修理,就能从中体验实践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仅让学生增强实践技能和心理素质,还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进而增强求知欲。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摸索出自己的教学之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走出校门后,适应工作环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刘红卫,蒋慧勤主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阙爱莲.刍议情景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快乐阅读,2012(23).
[3]张错玲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的收获与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责任编辑赖俊辰
收稿日期:2016-04-14
作者简介:邹金波(1973-),男,罗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师。(广东 罗定/5272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