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实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审视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邓秋实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成为传媒领域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关注人的思想、满足人的需求、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性的平等和自由成为了新闻采访的主流趋势。有人说,人文关怀就像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只有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让新闻记者对得起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目前我国多数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很多领域都在探索中发展,这对新闻采访的记者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不断在新闻采访中注重人文关怀,才能起到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完善、健康、和谐的作用。
人文关怀;新闻采访;缺失;意义
(一)灾难性采访报道缺乏人性的关爱
在很多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采访当事人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节目为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在对当事人的采访时,以一种猎奇的角度去触碰被采访者内心的伤痛,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作为提升影响力的噱头,满足大众的窥私欲。在汶川地震中一名叫陈坚的小伙子被压在石板下七个小时,在救援期间,四川某电视台的记者不停地和他说话,询问感受以及想对家人说的心里话。在那样一种极端情况下,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是最好的方式,而记者现场的煽情以及连续的询问,无疑在消耗他极其虚弱的体力和有限的精力。2015年4月28日四川乐山发生了一起惨烈车祸,在车祸发生的瞬间母亲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自己却失去了生命。记者在现场采访时,镜头对着浑身是血已经死亡的母亲和司机进行拍摄,却并没有任何马赛克的处理。这种方式,不仅丧失了新闻采访本该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也会使观众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不适。
(二)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自己的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越来越关注,很多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忽略了被采访者的隐私权[1]。”2008年轰动全国的“艳照门”事件,从该消息发布的那一刻起,网站、报纸、微博争相报道,整个事件不断发酵,不仅牵扯出不少明星,消息也蔓延到了很多国家,其中媒体的大肆报道不仅忽略了明星应被尊重的隐私权,还严重破坏了他们的家庭。这件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骚动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媒体的做法进行反思。2015年3月30日,韩红、葛优、赵薇等明星的私人聚会被偷拍。娱乐记者通过窗帘缝隙拍摄里面的明星,爆出“葛优亲吻赵薇”“韩红吞云吐雾”“赵薇醉酒”等照片及视频,吸引眼球。这样的报道严重侵犯了涉事明星们的隐私。明星与普通百姓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尊重他们隐私权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保护,很多记者为了收视率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三)“看客式”的冷漠
2011 年 7 月,浙江杭州一名2岁女童坠楼。眼看孩子就要坠地,正在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冲了过去,用双手接住孩子,挽救了她的生命,造成自己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因为这样的义举,人们赋予了这位“80 后”母亲“最美妈妈”的头衔。可后来对吴菊萍进行采访和颁奖时,有个细节却让人无法忘怀。由于病房不大,前来采访的记者又很多,采访环节和颁奖仪式重复举行了五六遍。吴菊萍也只能一次又一次地从见义勇为基金会的领导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媒体树立典型,宣传见义勇为的精神是可取的,但为了采访和宣传效果而忽视“最美妈妈”粉碎性骨折的现状,确实没展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记者的注意力大都聚集在“最美妈妈”身上,而同样需要关爱的坠楼女童的身体情况却少有关顾,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耐人寻味。
(四)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伪人文关怀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媒体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尤其在制播分离体制的实行之后,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开始注入到媒体当中[2]。近些年,我国媒体数量的大幅增加,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呈白热化趋势,很多媒体市场运作开始利益化。为了吸引眼球、扩大影响力、抢独家新闻、吸引广泛的广告投资,记者在采访时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统,用自己的角度给百姓提供他们“偏爱”的新闻内容,博取所谓受众的欢心。例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跳水决赛结束之后,记者在采访夺冠的中国跳水队员何姿时,在明知她的母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问她是否要在镜头前对已经离世的母亲说些什么。这样的采访表面看似充满着人文关怀,实则是披着人文的外衣,伤害采访对象心中最脆弱的感情。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约束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舆论监督是一种约束力,在无形当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对人们的思想起着监督作用。从整体来看,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媒体内部管理不到位、官官相护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和有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新闻采访人员和新闻传播中缺乏人文关怀、崇尚关注度的关键所在。新闻记者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约束,如果任其发展,那么记者的采访目的就会从人文转化为金钱,本身也会从侠士转化为强盗,采访中的人文关怀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开拓舆论空间,提高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所约束,才会走得更远。
(二)对受众本位意识的认知误区
人文关怀成为新闻采访的主流,受众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受众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渐渐变成记者采访和新闻报道的核心。“传者本位”变成了“受众本位”,以受众的感受为核心是目前新闻记者采访时大力推崇的。但“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有着根本的不同,“迎合受众”是毫无原则地为受众服务。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受众的思想水平、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新闻采访报道不应为了关注度而毫无原则地迎合一部分人的认知,“迎合受众”。现在有些电视、网站、包括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的新闻中充斥着暴力、凶杀、色情等负能量信息,为的就是吸引眼球来博得自己的利益需求。这种“迎合受众”的行为不仅降低了新闻的功效,无形中也降低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这种误区,让记者成为了哗众取宠的始作俑者。新闻记者是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件和新闻关联人的,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互动,真正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引导受众的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三)“娱乐至死”思想大行其道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曾预言: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3]。他认为,“让文化精神枯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这部上世纪80年代的著作实际上是对之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预言,从目前来看,他的预言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当今社会,“娱乐精神”已经成为很多新闻记者采访的第一要务。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时宜的娱乐采访报道让新闻本身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在一些灾难性新闻中,“娱乐至死”思想也大行其道。“娱乐至死”把娱乐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降低了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不过分地说,这些利益和关注度是记者用新闻当事人的眼泪和鲜血换来的。让新闻采访回归本质,让娱乐去到它该去的地方,才是每个新闻记者应该做的。
(一)以平等的视角采访是提升人文关怀的重要因素
采访人和新闻事件当事人间能否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是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闻记者因其职业特点,渐渐成为百姓发表观点以及和政府对话的纽带桥梁,正因如此,个别记者转变采访态度和方式,高高在上,不用平等的视角报道新闻,而以俯视的姿态寻找新闻,自然就没办法透过新闻事件本身找到亮点,也无法与被采访者进行平等交流。同样一条新闻线索,采访记者的态度决定了新闻效果。面对采访对象,有的记者能够让采访者放松心情,还原新闻的本来面目,掌握到很多的新闻点和第一手原始资料,但有些记者的采访却得不到被采访人配合,原因在于新闻记者是否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设身处地、投入其中与采访者心与心的交流。记者在采访时会遇到诸多的角色:官员、学者、农民、学生等等,“无论他们处于怎样的社会层面,记者都应把握现场节奏,尽量多地倾听被参访者的叙述,给予被采访人更多的空间和话语权。”一个优秀的采访过程,应该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充分信任、相互沟通,互相尊重、用平视的角度,不卑不亢、不趋不离地进行采访。平等关系的建立是良好采访环境的基石。
(二)注重受众知情权与被采访者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受众的知情权和被采访者的隐私权很容易被人混淆。例如2014年9月传得沸沸扬扬的“锋菲姐弟恋复合”,记者打着“还给受众知情权”的旗号对两人进行24小时全天跟踪采访和偷拍;还有被风行工作室炒的热火朝天的周冬雨热恋,住在什么地方、怎样约会、怎么休息等。很多记者为了满足受众的所谓“知情权”不惜牺牲艺人的尊严,践踏艺人隐私,为目的不择手段,引起当事人的愤怒,时有艺人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簿公堂的事件发生。隐私权是人们享有私人生活空间安静与私人信息隐私的权利,是不被外人非法利用、侵扰、收集、知悉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依法受到保护[4]。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隐私是否向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领域属于知情权的“禁区”。记者的职责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平等客观地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新闻采访,不能为了搏出位而丧失理智。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记者如果在采访过程中违背了法律条约,突破了底线,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塑造新闻记者自身品格,提高人格魅力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真实地反应了相关的新闻信息以及是否将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新闻采访的记者应该是一位“仁者”“义士”,既拥有清醒理性的头脑,又会在采访报道中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儒家先贤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也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品格,仗义执言、重义轻利、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喊,是其职责所在[5]。
一句“我关注新闻中的人”让央视记者柴静成为了“人文关怀”的代表人物。她曾在《看见》中写道:“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在柴静眼中,“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6]”。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让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置身于对方立场,感受对方所经历的事,彼此之间以一种更加沉静的方式坦然面对,从而呈现出更多的事实。柴静的语言温婉细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和对当事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她在《双城的创伤》中采访报道几名儿童连续服毒事件时,用很低的声音提问,似乎生怕这次采访会再次触碰孩子们心中的痛处。正是这种采访方式,使得受众对于她有着更多的信任与理解,这种采访中树立起来的人格魅力,让她成为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真正用心灵去写作,用人性的角度去报道,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而采访者本人也会从整个过程中得到升华,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人文关怀的注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不公、贫富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则是新闻媒体向外发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闻采访中注入人文关怀,用人文精神照亮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既能有倾向性地表达采访对象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亦能够更好地了解到采访对象的需求,将他们的想法反映出来,并通过持续的关注和后续行动满足其需求。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培植受众对新闻媒体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即强化新闻的服务性又增强了受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同时,新闻采访报道的方式,也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富二代飞扬跋扈”等事件屡见极端及网络,人们逐渐对这些特定群体开始转变态度,冷漠甚至抨击谩骂。对于这一系列事件,新闻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方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大量的披着道德外衣的采访报道,表面上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实则是为了吸引眼球,并没有考虑到这种舆论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人文关怀是媒体提高公信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新闻媒体的形象是立体的、多元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新闻事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争夺读者(听众、观众),凡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就是争取到了受众,就是竞争的胜利者。”新闻媒体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政府和群众关心的事件上下功夫,不断强化新闻媒体的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树立自身特有的形象。例如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创办以来,一直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关注。《焦点访谈》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其选择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采用了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采访报道的新闻事件反映和解决了大量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正是因为其采访和报道的角度深扣主题,采取理性的人文关怀视角,透过事件本身看到事件对于整个社会和个人所造成的影响,才使《焦点访谈》成为中国最具公信力和竞争力的节目之一,也是其20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1] 冯政.超越新闻记者—文章是这样写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集体.灾难让我们汲取进步的力量[J].中国新闻周刊,2008(18):23.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夷茁.民生新闻案例解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 罗彬.新闻传播人本责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 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士义)
Study on humanistic care in news interview
DENG Qiushi
(ResearchCenterofMediaArtsandCulture,AcademyofArts,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progress of journalism,the word of humanistic care appears in the media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nd becomes a popular topic in media industry.It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trend of news interview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uman’s ideology,satisfy the human needs,affirm human value and seek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human nature.The humanistic care is like “gentle caress” of human suffering,the journalist can only shoulder the moral responsibilities by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humanistic care.At present,many industries in China are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many fields are being explored,which is both 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journalists.The news interview can play the role of driving the complete,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humanistic care;news interview;deficiency;significance
2016-07-11
邓秋实(1992-),男,辽宁鞍山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生。
G212.2
A
1008-2441(2016)05-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