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珊(1.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路径及价值研究
孙景珊1,2
(1.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政治沟通是人类所有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处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沟通应时而生。作为政治沟通中的新分支、新现象,我们要看到它与传统政治沟通的不同,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新事物的特征、优势及其弊端;更要抓住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创新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使政府与民众之间做到良好的沟通互动,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从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网络政治沟通;政府;民众;网络;民主政治
互联网自1994年进入中国大陆以来,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1]。网络世界所特有的开放性、公平性、虚拟性和匿名性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迅猛变化和强力冲击。网络政治沟通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
政治沟通(Political Communication)是现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政治活动。政治沟通强调政治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以保证政治系统的整合和效率,因而在整个政治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美国政治学家多伊奇是政治沟通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就系统地介绍了政治沟通,认为对于一个政治系统和政治组织来说,政治沟通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进一步认为政治沟通是政府的神经。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政治沟通就是传递政治信息的过程,这也是政治沟通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政治沟通就是以政府与民众作为沟通的两方主体,在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达到彼此的协调。换言之,政治沟通是指政治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进行正确的决策,实现政府理想政治生态为目标的一种互动方式。有效的政治沟通“有助于政府科学地对整个社会实施宏观的决策控制”[2]。
传统的政治沟通模式主要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政治信息的传递,另外也会辅之以采取座谈会、汇报会、调查问卷、设置意见箱等形式进行会议、谈判、磋商等,从而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沟通。但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传统的政治沟通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网络政治沟通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新形式。它是政治沟通的一个新的分支,既有传统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更具有着传统政治沟通所没有的独具的特点。
网络政治沟通是指掌握一定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主要指政府,通过互联网这一特定媒介向民众输送、获得和处理政治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一个完整的网络政治沟通过程包括沟通主体,主要指政府和民众;沟通渠道,即网络;以及沟通内容即政治信息这三个要素。因而,从政治沟通的过程来看,网络政治沟通和传统政治沟通都包含着沟通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这三个要素,但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传播渠道的不同。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主要是一种静态传播方式,而互联网则是一个多向互动式传播的媒介方式。正是这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带来了政治沟通领域的巨大变化。
网络政治沟通主要是政府和民众之间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政治活动,双方通过信息的交流、协调和互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政治目标。网络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力自然也使网络政治沟通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政治沟通的新的特征和具体方式。
(一)政府作为沟通主体的网络政治沟通形式
1.“网络问政”
互联网进入中国后,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爆炸”。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民众不仅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且可直接参与到信息流中,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评论,甚至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网络为媒介的政治沟通应时而生。网民人数的不断攀升,网络民意的沸腾,网络政治影响力的日益凸显,也引发了我国网络政治沟通机制建立的热潮,如: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2007年5月1日,国务院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互联网作为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渠道;2008年胡锦涛做客强国论坛、温家宝与民众网聊。与此同时,各级官员也纷纷在网络上问计于民,利用互联网倾听最真实、最迅捷的民意表达。从这时起,“网络问政”被正式提出且作为一个新词汇进入了公众视野。
“网络问政”在全国蔓延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发生着变革,这就是“微博问政”。2010年被称之为“微博元年”。微博对中国社会影响力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也日益增强,微博舆论逐渐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大量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纷纷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及时发布信息、了解民意、在民众中集思广益,并由此形成政府和民众间良好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此外,微博城市广场和微博公文的出现,也是政府在“政务微博”上的一个创新。2011年5月25日,南京市政府率先建立全国第一家“城市微博广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南京市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网络互动。截至2015年底,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 390个,微博成为最大的政务信息发布新媒体平台。2015年政务微博发博量达2.5亿,阅读量达1 117亿[3]。“网络问政”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沟通和互动,政府将政治信息及时传递出去,民众及时了解和反馈,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2.网络问卷和网络调查
“网络问政”根本是为了解决民众的问题,但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如各个省市对“网络问政”的重视程度不同,民众的素质及关注问题的程度不一,往往会导致政府在某些问题上和在宏观的范围内,很难准确而客观地对民众的整体真实意愿加以了解和把握。为此,政府要拓宽了解民意的途径,网络问卷和网络调查则是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媒调方法。网络媒体如人民网、搜狐网等一些大型网站的网页上都有众多的调查内容,民众可以非常方便地参与调查。民众也可以在这些网站的每一条新闻之后用打分、留言、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看法。打开搜狐网的任何一条新闻,可以看到参与评论的人数及评论内容,一些热点新闻甚至可以吸引数十万人点评,且参与评论的民众所在地域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所有省份,甚至包括海外华人。
网络问卷和网络调查因其设计生动形象,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操作简单易行,且受众面广泛,深受媒体的认可和欢迎,也是政府和民众之间及时沟通互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问卷设计和调查的科学性及全面性会使政府在最大程度上和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民众的真实意志和想法,极其有利于政府从大局出发,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观点,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电子化政府”
政府除“网络问政”及网络问卷和网络调查这两种网络政治沟通方式之外,更要从制度上加强网络政治沟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自我创新的服务形式,使网络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真正桥梁。早在1993年3月12日,时任副总理朱镕基就主持会议,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这是中国电子政务的开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行电子政务”的目标。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人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11 000多条修改意见,其中9 000多条是通过中国人大网站收集到的。2006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公布,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19万多条意见,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收到18万多条,在这19万多条意见中,65%来自基层劳动者[4]。201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这些数字和事例可以看出,在立法进程中,正是网络的力量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者们得以广泛、迅速、直接、全面地聆听了基层民众的真实意志表达,从而抓住民意,客观公正地制定出各项法律条文。这也彰显出网络民主对积极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化时代,党和政府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以网络为媒介做好与民众的政治沟通,促进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网络传媒的出现和积极运用,一方面对民众而言,意味着民众的政治参与有了新的载体和新的途径,意味着新型民主方式的出现;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这其实对政府及其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民众作为沟通主体的网络政治沟通形式
1.发表政治评论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5]。所以作为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公民,很难不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网络政治评论是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非常直接、便捷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途径和方式。网络上的任何一条新闻,都会有民众去关注、传播,并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观点、看法和建议,甚至也会为不同的政治观点去交锋、辩论。这些都充分说明民众积极关心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活动。
通过这些民众的政治评论,尤其是民众积极的客观理性的评论活动,又无形中影响更多的人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又进一步促进民众政治参与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2.网络投票和网络签名活动
民众政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在民主政治中,投票权是政治参与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和途径[6]。伴随着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民众会对政府在网络上组织的一些征询意见及其组织的一些评选活动等进行网上投票活动,从而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意愿。通过这些众多的网络投票活动,使民众进一步明确自己政治主体的地位,提高了政治参与的热情,并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网络签名也是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尤其对公民的政治启蒙和政治教育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未成年人“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引导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航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文明网举办的2014年“网上祭英烈”大型网络签名寄语活动等,这些与时事紧密结合的大型网络签名活动对提高民众的政治意识,强化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促进民众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3.组织和参与论坛活动
越来越多的民众不仅通过政府举办的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民众自身也不断拓展政治沟通平台,建设网上论坛(BBS)和虚拟社区。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在政府和民众的双重支持下,不仅成为政治新闻和政治观点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公共舆论的集散地,得到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网络政治沟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内比较有名的时事政治论坛有新华网论坛、人民网社区、中华网论坛、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等,这些论坛都拥有人数众多的网民,大家就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造成一定的声势,形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与政府积极地进行沟通互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广泛性、快捷性,以及参与的便利性,它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民众得知信息、处理信息并发布新的信息,而且非常简单并易于民众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这是传统的政治沟通无法做到的。
(一)网络政治沟通的优势
1.政治参与的扩大
政治沟通本身也需要公民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给予支持与配合。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变革式地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随之而来的就是为政治沟通形式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官僚制(科层制)使得信息的传递非常缓慢和困难,不利于政府和外界的沟通,况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强以及社会生活瞬息万变,民众对政治信息的知情权和政治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政治沟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可以不断拓展民众政治参与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民众的政治要求。反之,有效的政治参与又能够为政治沟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政治能量,使其得以顺利实施。因而政治参与与政治沟通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政治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于网络,在最大范围内公开了政府的制度、政策、措施、职责以及官员本人的信息和资料等,因而更有利于民众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认知和监督。南京江宁抽天价烟、戴名贵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陕西“表哥”杨达才的落网都充分体现了民众一旦观察和发现到政府公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时,利用网络的快捷和便利,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互动、举报等,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014年底,呼和浩特市呼格吉勒图案件在网上也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呼格案”的重审和再审判决是依法治国的真正体现,不仅让民众看到司法公正,也在无形中对民众的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众积极的政治参与和网络监督作用必然会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进程。
3.政治信息的迅速传达
“信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与社会的政治进程以及统治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联”[7]。由于网络民主的发展,以及运用网络的载体日益多元化(如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并且随着电脑软件和手机软件的日益开发(如微信、微博、QQ群等),再加上日益覆盖众多公共领域的WiFi,民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最迅即的消息,并将其对外传播出去。从理论讲,任何一条信息通过正常的网络平台都可以迅速辐射到全世界。这就克服了传统政治沟通在空间、时间和受众人数方面的有限性,并将以前是彼此隔离的孤立的政治个体通过网络而连接起来,并使这些个体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一股政治力量。
4.觉醒的中国社会公民意识
随着网络政治的兴起、民众的热情参与,民众的政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可以通过合法的视频、音像资料等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从而实现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及时沟通互动。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网络政治监督,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依照合法程序进行维权的过程其实也是公民意识不断成长的过程。民众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且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不断提高,看待政治问题更加理性和客观,这些都能进一步促进和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会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理性的政治氛围。
(二)网络政治沟通的弊端
1.数字鸿沟的出现及信息的不公平
中国是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多民族共存,发展不均衡;纵观中国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历史上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缺乏民主传统。另外由于国家过去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社会文化开放性不足,具有封闭性和地缘性等特征,因此反而很容易在网络便捷的沟通方式下,滋生“群体极化”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众网络参与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带来破坏性的后果。此外,网络技术差距也对网络沟通的平等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弱化。很多民众,主要指网民,可以通过政府在网络上设立的各种沟通平台来反映问题,进行利益表达和合理诉求,从而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通过网络途径反映诉求、表达意愿的网民只是民众主体的一部分,不可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越是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往往由于网络分布地域的不平衡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更没有条件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去。对那些不会使用和利用网络来进行自己合理诉求的其他群体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损害了公民平等获取信息利益的权益。
2.政治信息的失真性
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因此一些民众出于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心理对一些政治信息不加甄别,甚至编造一些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无意或有意的传播。近年来这样的虚假政治信息随处可见。2011年日本核辐射扩散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全国各地到处排队疯抢食盐,虽然对公众没造成什么重大损失,但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2012年世界末日谣言又引发全国众多城市抢购蜡烛、火柴等,从这样的事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很多民众表现出政治不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治谣言在短时间内就能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较大的影响,极易造成社会恐慌。例如网上传播关于大规模抢劫拐卖幼儿的谣言等,必然会给家长带来不安全感,造成百姓日常生活的恐慌,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此外,政府还不得不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多种渠道来辟谣,重新稳定社会秩序和安抚民众,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3.政治舆论的干扰
民众在网络政治沟通过程中,由于获取的信息极其方便,当大量的信息摆在眼前,如果作为一名没有一定政治素养的个体,很容易处在被政治舆论裹挟的境地。而当这种舆论势力很强大的时候,又会裹挟更多的政治素养不够的民众个体参与进去。这就不利于正常的理性的政治沟通工作的开展,也会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
4.政治参与的无序化和极化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使人们上网更加方便,民众政治参与人数和范围急剧扩大。网络的非组织性和随意性,也使民众的政治参与显示出无序性。再由于参与群体的政治水平的不均衡性,很多时候,感性代替理性,情感代替法律,谣言代替真相,极易造成政治参与的极化。近年来,操纵和恶意炒作新闻事件也屡见不鲜,这就是网络上所说的“水军”和“五毛党”。这些网络恶劣行为不仅故意混淆了是非曲直,蓄意制造舆论,从而歪曲网络政治沟通中的真实民意,使网络政治沟通的正常功能无法行使。而无法了解真实的民意,自然会对党和政府的政治决策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政治隐患。
网络政治沟通对民众政治生活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促使政治过程透明化,利于民众了解公共事务,也有利于政府通过网络政治沟通平台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政治文明,从而提高民众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技能,更好地行使其民主权利。但也要清楚地看到网络政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非理性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络政治沟通机制。
(一)加强网络方面的立法工作
由于网络政治沟通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因而为维护政治稳定,所有的政治系统都会对政治沟通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为更好地促进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政府和民众积极地进行良好的网络政治沟通提供法律依据,形成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机制,必须加强网络方面的立法工作。只有建立完备的网络方面的法制体系,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政治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政治系统运作的效率。
(二)提高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意识和应对网络事件的能力
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强化网络信息意识,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下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要完成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通过网络传播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一方面,要保证政府网络信息权威、准确可靠,提高政府信息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保障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民众能够自由地利用政府信息的权利;最后,针对网络政治沟通的一些弊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树立危机意识,要做好网络危机管理的准备,要具备针对网络突发性事件能够快速处置的能力。
(三)要注意培育优良的政治沟通文化,消除数字鸿沟
政府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民众教育。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分布范围极其广泛且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造成政治个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政治个体是冲动有余理性不足,看问题简单、片面,极易跟风,容易形成极化现象。因此要积极引导和规范民众的行为和语言,注意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的水平,使网络政治沟通逐渐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促进网络政治沟通达到预期目标。当优良的网络政治沟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其一方面保证了网络政治沟通体系的长期有效运行,另一方面也为不断完善网络政治沟通机制提供了文化根基,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01-22)[2016-02-1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i/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53271.htm.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72.
[3]许海燕.2015政务微博排行榜,江苏再居榜首[EB/ OL].(2016-01-21)[2016-02-10].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1/21/c_1117841972.htm.
[4]南辰,任芳,任会斌.电子政务助推“中国式民主”[EB/OL].(2007-03-12)[2016-02-10]. http://news.qq.com/a/20070312/002686.htm.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6]王海威.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68.
[7]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3.
[责任编辑:欧世平]
●党政建设
Study on the Rise,Route and Value of the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UN Jing-shan1,2
(1.Public Administration 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China;2.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of all the humans political behaviors,and it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political system. With the coming of the network age,it is natural to generate the 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s a new brand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it makes some differ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this innovation totally,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ddition,we also need to grasp the trend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o innovate the ideas and system of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Therefore,it will lead to the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accelera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and pus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toward the goal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Keywords:Internet-mediate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government;the public;network;democratic politics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6)02-0017-06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2.003
收稿日期:2016-02-17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期江苏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14ZZB005)
作者简介:孙景珊(1973-),女,安徽明光人。副教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