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与分野: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

2016-03-18 14:56:36梁文勤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词项辞格喻体

梁文勤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 南通 226006)

重合与分野: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

梁文勤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南通226006)

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临时活用。语境支撑和超常搭配是构成拈连的基本要素。比喻可以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因此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就有可能出现形式上的重合。超常搭配的发生与否,为具体语料的归类提供了依据。从比喻到基于拈连的比喻,比喻的原型构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其本质是比喻构式对语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比喻;拈连;语境支撑;超常搭配

比喻和拈连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1]25“借助上下文的关系”,就是说拈连需要语境支撑;比喻也可以为构成拈连提供语境支撑。因此,拈连和比喻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临界区域。位于临界区域的语料,如何判断归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

他的话音刚落,身边的四个保安人员,已经箭一般射了出去。(黄晓阳《二号首长》)

卢英顺(2014)认为,这一例是拈连:“‘箭’是本体,‘安保人员’是拈体,‘射出去’是拈词,拈体部分顺着本体而说才得以成立。”[2]28

部队沿着山脚的小路,浴着血的夕阳,像一条巨大的铁流,浩浩荡荡地经过马家沟、郭城、战场泊、现子口……径直地向西南的方向流去。(峻青《火把赞》)

谢英认为,这是一例被误判为拈连的比喻:“句中把队伍浩浩荡荡前行说成‘像一条巨大的铁流’向前流去,‘流’是陈述‘铁流’的动态,‘铁流’自然可以向西南‘流’去。”[3]60

就主干部分的语言形式而言,这两则语料没有实质性差异:“保安人员像箭一般射出去。”“部队像铁流,径直地向西南方向流去。”都可以抽取出:“NP1像NP2(一样)+P”(P为描述词项)。但是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为何会发生重合?二者的分野又在哪里?此处列举的两个用例怎样归类更为合理?本文拟从拈连的本质出发、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这个问题做出梳理和回答。

一、拈连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一种临时活用,即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利用上下文关系,意味着拈连需要语境支撑;巧妙地把适用于甲的词语用到乙上,意味着拈连中临时性地发生了超常搭配。语境支撑和超常搭配,是构成拈连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为拈连提供支撑的语境复杂多样,超常搭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拈连语料也是姿态万千。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拈连中的超常搭配包含不同的类型:

(1)每次庄瑾瑜臧否人物,胡丰登基本是迎合的。……一般而言,他们臧谁时都在客厅里,否谁时就在书房里,如果否的人物是个大人物,那就要在卧室里进行了。(阿袁《师母庄瑾瑜》)

(2)其实,这本以《肥肉》为名的散文集,内容却并不“油腻”。(《文汇报》20140124)

(3)在渐渐五光十色起来的世界里,他们是一对暗淡的男女。(朱文颖《他乡》)

例(1)的拈连是基于语法的:“臧否”本身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加宾语;但是拆开使用,“臧”“否”都是形容词,意思为表示“善、好”、“恶、坏”,如“否极泰来”。二者是形容词、不可以带宾语。但是在这则语料中我们看到了“臧谁”“否谁”,形容词携带了宾语,这是拈连的一种情况。例(2)的拈连是基于语义的:“肥肉”本是散文集的名字,却能让读者从百科经验中提取出生活中肥肉的特点,从而有了“内容并不油腻”这样的超常搭配。例(3)的拈连是基于语用:“暗淡”作为形容词,可以出现在修饰语位置,语法分布属于常规分布;但是,从语用的角度说,“暗淡”修饰“男女”是超常的。而这种超常表达之所以能出现在这则语料中,是因为上文出现了“五光十色起来的世界”;表达者选用与之对应的反义词“暗淡”来修饰“男女”,能够传达出丰富的语义——“落寞”“穷困”“没有起色”等等。

其次,为拈连提供支撑的语境也是各式各样:

(4)孙东坡把脸一沉,不言语了。孙东坡一向是孝子,很少在父母面前沉脸的。这一沉,就把老头老太太沉到了省城。(阿袁《鱼肠剑》)

(5)朱小黛说,老苏,虽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但你那一瓢,也太谦虚了,丢了那些闭月羞花的那些倾国倾城的师姐师妹们不瓢,却偏偏去瓢苏师母。(阿袁《子在川上》)

(6)音乐也是浅浅的……抚弄着他们的衣衫,也抚弄着他们的闲情。(付秀莹《红了樱桃》)

例(4)直接基于同一词形的顺词延用,从形容词“沉郁”的“沉”,临时延用作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沉”。(4)(5)两例都是基于同一词形的顺词延用;但例(5)中的引导项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这是一个基于引用的拈连。例(6)是基于比拟的拈连:把音乐比拟为有形有情的事物,顺着“抚弄衣衫”有了“抚弄闲情”的拈连用法。

超常搭配的多样性和语境支撑的多样性,必然导致拈连辞格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努力对这样的辞格进行静态稳定的描写,很难完全穷尽。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学者们对拈连的分类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有从词性角度分类的,如‘拈动词的拈连’‘拈形容词的拈连’‘拈名词的拈连’‘拈数量词的拈连’;有从句法角度分类的;有从是否借助其他辞格的角度分类的,如‘比喻拈连’‘比拟拈连’‘引用拈连’;有从构成成分是否齐全的角度分类的,如‘全式拈连’‘略式拈连’等。”卢英顺则“根据‘顺什么而说’,将拈连分为两大类:顺本体而说的拈连、顺拈词而说的拈连。”[2]24我们无意于在各位学者的分类中探讨高低优劣,仅想以此证明:我们对拈连进行静态分类之所以种类纷呈,正是因为拈连是动态的开放的,其本质是基于语境支撑的超常搭配。

二、语境支撑:比喻和拈连的重合

拈连需要语境支撑;比喻也可以作为语境支撑进入拈连辞格。进入拈连的比喻,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为拈连的构成提供了语境支撑;二是借助该比喻,在语义表达中出现了超常搭配。

(7)让我们像蜘蛛善于摄取养料织网似的,来织一张知识之网吧!(秦牧《艺海拾贝》)

(8)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余光中《风铃》)

例(7)是构式完整的拈连:引导项“蜘蛛织网”是正常搭配;顺势而来,借助拈词“织”有了“我们织知识之网”的拈连用法。例(8)是“无甲事物的拈连”[4]35:“风铃”在我们的百科经验里能够激活“敲叩”这一动作,于是就有了“我的心敲叩名字”的超常用法。两例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借助比喻辞格为拈连提供了语境支撑。

比喻可以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仅是为两种辞格的交叉提供了可能性;具备原型特质的比喻和具备原型特征的拈连,彼此还是泾渭分明、互不交叉的:

(9)窗玻璃上,沾着一个粉色的花瓣,像是一滴活泼泼的眼泪。(付秀莹《红了樱桃》)

例(9)具备原型特质的比喻:形式上可以提取出“甲像乙”的表达方式;内容上是借助乙事物描述甲事物——沾在窗玻璃上的花瓣已经凋零,令人联想起微微惆怅的眼泪;而花瓣又是粉色的,冲淡了凋零的惆怅,所以又是“活泼泼”的。“花瓣”、“眼泪”在语境里有相似之处却并不同类。

例(7)是本体拈体拈词齐备的、具有原型结构的拈连,例(9)是具有原型结构的比喻;二者之间并不交叉。那么,这两种辞格何时可能产生交叉?

由于比喻辞格形式化描写的程度相对较高,为了使我们的说明更具有客观性,我们可以立足比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喻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相关事物。”[5]390根据展现、描绘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比喻分为两类:(1)喻体和描述词项融合的比喻,直接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并不对二者的相似点做单独的描述或说明;(2)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即不但描述甲事物像乙事物,而且独立、具体地表述二者的相似点。

喻体和描述词项融合的比喻,包含小类较多:

(10)孩子的脸像苹果。

(11)窗玻璃上东一点子(雨),西一点子(雨),像亮晶晶的钉子。(付秀莹《红了樱桃》)

(12)南妃妃哭着哭着,渐渐化作了柔情的抽泣,颤巍巍的双肩,随着那抽泣,如花枝在风中乱颤。(付秀莹《红了樱桃》)

例(10)是独立的名词性喻体,我们借助经验,可以感知本体在形状、色泽方面的具体特点。例(11)是附加了修饰语的名词性喻体,借助喻体“钉子”及修饰语“亮晶晶”描述了初降的雨点落在窗玻璃上铿然有声的情貌。例(12)是动词性喻体(主谓短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南妃妃柔情抽泣的状态。这三种情况,都是喻体和描述词项融合的比喻,它们在形式上与比喻的原型构式“甲像乙”基本一致,大多可以抽取出“NP1像NP2(一样)”的构式,不会与拈连发生交叉。

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在比喻中也比较常见。先看用例:

(13)霍老头的人也正像这木屋子一样,矮小,孤独,干净,硬朗。(北大CCL语料库)

例(13)中,喻体是“这木屋子”,这个喻体可以对本体“霍老头”进行某种程度的描写;但是“这木屋子”是一个有指成分,而读者对之缺乏明确的印象,因此后文追加了对本体具体的描述“矮小、孤独、干净、硬朗”。

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如果把描述词项记作“P”,可以对这类比喻进行形式化描写:

“甲事物像乙事物+描述词项”,可转写为:“NP1像NP2(一样)+P”。 ……①

这种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才有可能与拈连产生交叉;因为二者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具有原型构式的拈连,是全式拈连。在这样的拈连中,本体与拈词在引导项中已经先期出现;然后顺势出现拈体和拈词的组合。对具有原型特质的拈连进行形式化描写,可以得到:“NP1+P+ NP2+P”;

进而,如果这个拈连是借助比喻构成,那么可以表达为:“NP1像(NP2+P)(一样)+P”;

再进一步,拈词为避免重复,通常被省略一次,就可以得到:“NP1像NP2(一样)+P”。……②

①(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和②(基于比喻的拈连)于是在形式上重合了。因此,如果说比喻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使得比喻和拈连有发生交叉的可能性;那么,喻体和描述词项分立的比喻,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了实际存在。如:

(14)以前裘芬芬的笑,是三寸金莲,收敛,纤弱,总是笑到一半,别人止了,她也戛然而止。(阿袁《子在川上》)

例(14)是一个借助比喻构成的拈连。从形式上看,“裘芬芬的笑,是三寸金莲”是比喻(暗喻),“收敛,纤弱”是描述词项。全句可以改写为:“裘芬芬的笑,像三寸金莲那样,收敛,纤弱。”

仅从形式上看,(13)(14)两例都可以抽象为“NP1像NP2(一样)+P”;但是我们在归类时却把例(13)归入比喻,而把例(14)归入拈连。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的语料,为什么会分别归属不同的辞格类别?

三、超常搭配:比喻和拈连的分野

拈连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超常搭配。而这一点正是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的不同之处,是二者的分野:仅有比喻构式,没有超常搭配,仍然只是比喻;有比喻构式,而且还有超常搭配,则归属拈连。这里特别需要明确的问题是:超常搭配不是超常表达。超常搭配,有可能发生在语法、语义、语用各个层面(如本文中(1)—(3)例);但是不论发生在哪个层面,超常都必须是词项与词项搭配之间的超常。

如果一个比喻能够为其后的表意内容提供语境支撑,但是语料中没有出现超常搭配的情况,我们仍然将之归类为比喻,而不能纳入拈连辞格的范畴。如:

(15)导师的冷脸飕飕地如一月的冰雪,生生能把几个衣衫单薄的弟子冻死。而吕蓓卡一旦在,那季节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是人间四月芳菲天,有时导师喝高了,兴起了,就到了七八月。老头会用筷子敲着碗碟,哼起明代的小曲儿。(阿袁《鱼肠剑》)

(16)即便是一台戏里,樱桃侥幸当了主角,可南妃妃,便一定是那幕后的锣鼓,锣鼓喧天,直把那主角的嗓子都盖下去了。(付秀莹《红了樱桃》)

这两例有同样的特点:线性序列靠前的比喻为后面的表达提供了语境支撑。例(15)中,有了第一个完整的比喻“导师的冷脸飕飕地如一月的冰雪”;后面的“人间四月”“七八月”才落实了表意内容。例(16),因为首先把南妃妃比作了“锣鼓”,下文“锣鼓”“把那主角的嗓子都盖下去了”才有了意义——南妃妃总是会喧宾夺主。应该说,这两例中确实存在着超常表述:如果断章取义,单看“人间四月芳菲天”“七八月”,或者是“锣鼓喧天,直把那主角的嗓子都盖下去”,语义传达是不清晰的。我们之所以能准确领悟表达者的表意目的,是因为语料中先期出现的比喻为这些超常表达的理解提供了语境支撑。但是,这仅是表达的超常和新颖;由于两例中都没有出现词项和词项之间的超常搭配,所以不能将二者归属为拈连,而仍然是比喻;只不过是结构比较复杂的比喻,王希杰先生称之为“连锁喻”[5]396。

超常搭配的判断一般是依据语义指向加以确认。举例说明:

(17)(樱桃)总不能恨自己木头一样,横竖不动心吧。(付秀莹《红了樱桃》)

这则语料中可以抽象出“NP1像NP2(一样)+P”,但是“樱桃”与“横竖不动心”之间没有出现超常搭配,因此“自己木头一样”是常规的比喻。

(18)最难挨的是那数不尽的漫漫长夜。静寂里,仿佛能听见那迟迟的更漏,像刀子,一点一点地把所剩不多的锦绣年华,一寸一寸地毫不留情地剪去了。(付秀莹《红了樱桃》)

这则语料比较复杂,我们仅分析其中包含的比喻及可能存在的超常搭配。例(18)中包含了两个比喻:“更漏像刀子”是一个比喻;“锦绣年华”也是一个比喻,即“年华如锦绣”。借助这两个比喻,有了“一寸一寸地毫不留情地剪去了”的超常表述。这里的超常表述有两处:“一寸一寸”和“剪”。“一寸一寸”,在语义上指向“锦绣年华”;年华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长度单位去丈量;但是在语料比较靠前的部分,出现了年华如锦绣的比喻,而锦绣又能够激活我们对于丝织物的联想;于是“年华”就可以“一寸一寸”地丈量。当然,选用“寸”而不是“尺”,也可见出主人公对于年华的珍爱。从语义指向看,“一寸一寸”和“锦绣年华”之间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层面的超常搭配。

再分析“剪”: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一目了然,我们对(18)例进行离析:一,贯穿性地保留与“剪”相关的各项论元。“剪”是二价动词,我们把施动者放置在主语位置上,把受动者还原到宾语位置上。二,保留语料中与“剪”相关的比喻及修饰语。于是我们得到(18’):

(18’)那迟迟的更漏,像刀子,毫不留情地剪去了所剩不多的锦绣年华。

“更漏剪年华”是句子的主干。“剪”就其施动者而言,语义指向“迟迟的更漏”。“更漏”本身无法实施“剪”这个动作,二者之间是超常搭配;语料中线性序列靠左的部分“更漏像剪刀”的比喻,为这组超常搭配的发生提供了语境支撑。语境支撑、超常搭配,这两个拈连辞格的必备要素都具备了,我们据此可以判定其为拈连。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开头提及的两个例句:

(19)他的话音刚落,身边的四个保安人员,已经箭一般射了出去。(黄晓阳《二号首长》)

(20)部队沿着山脚的小路,浴着血的夕阳,像一条巨大的铁流,浩浩荡荡地经过马家沟,郭城、战场泊、现子口……径直地向西南的方向流去。(峻青《火把赞》)

例(19)尽管从表述形式上看是典型的比喻,但是这其中确实出现了超常搭配:“保安人员”“射出去”。例(20)也与此类似:“部队”与“流去”是超常搭配。而这些超常搭配之所以能被接受,是借助了线性序列靠前的比喻所提供的语境支撑。所以,这两例我们倾向于将之视作基于比喻的拈连。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是动态、开放的系统,在用变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会沉淀下来,逐渐由超常搭配转化为常规搭配。这种情况,我们倾向于不再将之归入拈连。如:

(21)看着存折上本就不多的几个钱,一天天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我连抢银行的心都有了。(北大CCL语料库)

例(21)中,“存折上的钱”是描述对象,借助“像水一样”的比喻,表达者选用“流走”对“钱”的消耗进行描述。钱款的取用消耗,本身在形式上不直接具有“流动”的意味,这本身确实是一个超常搭配;但是由于“花钱如流水”的比喻已经根深蒂固,“钱”和“流走”之间的搭配趋于日常化、常规化,因此我们倾向于将此例归入比喻。

四、原型压缩:从比喻到基于比喻的拈连

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意味着进入拈连的比喻是整体表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同样是比喻,具有原型结构的独立的比喻(“NP1像NP2(一样)”)表意完整,句法占位完整;而进入拈连、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的比喻,在语意表达和句法占位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

(一)原型结构的比喻:“NP1像NP2(一样)”

(22)那个短发女子实在是太平凡了一些,过分地瘦,像长腿的鹭鸶。(付秀莹《红了樱桃》)

(23)窗玻璃上东一点子,西一点子,像亮晶晶的钉子。(付秀莹《红了樱桃》)

从句法占位来看,具有原型结构的独立的比喻,占据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在语意表达层面,具有完整性、自足性。例(22),对话题主语“短发女子”有三项谓词性描写:“太平凡了一些”“过分地瘦”“像长腿的鹭鸶”。比喻“像长腿的鹭鸶”是一个独立的谓语;从表意功能看,即使去掉前两项描写,比喻也完全能表意具足了。例(23)中省略了主语,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就是:“窗玻璃上的雨点像亮晶晶的钉子。”整个句子是一个比喻,句法独立,表意完整。

(二)比喻和拈连的交叉形式:“NP1像NP2(一样)+P”

我们在本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比喻和拈连的交叉形式:“NP1像NP2(一样)+P”。在这个形式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料中NP1与P是否发生超常搭配,最终加以确定和判别语料的归类。

(24)一个女人,倘若虎狼一般扑上去,终究是太不像话了。(付秀莹《红了樱桃》)

(25)南妃妃泥鳅一样,哪里抓得住。(付秀莹《红了樱桃》)

(26)风筝和飞机一样,在起飞的时候和着陆的时候最容易失事。(梁实秋《放风筝》)

(27)那些苦难像是棱角分明的岩石一样,硌得我心一直很疼。(王威廉《绊脚石》)

例(24)中,“女人若虎狼一般”是比喻,主语和动词“扑”不构成超常搭配,所以我们认为是比喻。例(25)情况大致相同。例(26),“飞机和风筝一样”是比喻,用“在起飞的时候和着陆的时候最容易失事”来描写风筝,是超常搭配(语用超常,大词小用),所以是拈连。例(27)也是拈连:苦难本身不会“硌”人,但是当表达者把困难比作“棱角分明的岩石”,这个超常搭配就顺理成章了。这两例都是基于语义的拈连。

现在我们对“NP1像NP2(一样)+P”这个构式进行分析:

从句法占位看,不论在比喻中还是在拈连中,“像NP2(一样)”在句法上一般都是作状语;而在比喻的原型结构中,“像NP2(一样)”是谓语,是句子的主干。因此,这个构式中的“像NP2(一样)”,在句法地位上从主干退居到了枝叶。

再看语义表达:进入这个构式的比喻和拈连在表意功能上不完全一样。在这样的构式中,语料的表意主要是通过“NP1…+P”,即通过主语和描述词项建立起来的。在比喻中,“像NP2(一样)”功能在于增加表意的形象性。如(25)例,把南妃妃比作泥鳅,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她)哪里抓得住”,比喻本身不再是表达的中心。在拈连中,“像NP2(一样)”的语义功能主要为后面的超常搭配,建立起相关的语境支撑。如(26)例,把风筝比作飞机,语义表达的重点不在于要用飞机的某个特点去形象地描述风筝,而在于为实现“风筝”和“失事”之间的超常搭配提供语境支撑。

由此可见,在“NP1像NP2(一样)+P”这个构式中,不论整体构式是一个比喻还是一个拈连,比喻的主体部分“像NP2(一样)”都受到了压缩:句法占位上,由谓语降格为状语;语义功能上,“像NP2(一样)”或是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或是为了超常搭配而提供一个语境支撑,都不再是句子的语义表达中心。

(三)拈连中的比喻被压缩为一个句法成分

进入拈连的比喻,多数时候在句法占位上都是被压缩的,除了上文提及的在“NP1像NP2(一样)+P”构式中,比喻被压缩到状语位置上以外;进入拈连的比喻还有可能被压缩到补语、定语等语法位置上:

(28)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骑游之路又开始好走,并且风景更加动人,犹如骑进一幅水墨画卷。(张欣《终极底牌》)

(29)这(碎金烂银样)(亮晶晶的)日子,怎么就被粗枝大叶地稀里糊涂地一路挥霍一路蹉跎过来了?(付秀莹《红了樱桃》)

例(28)中,谓语动词“骑进”和补语“一幅水墨画卷”是超常搭配;而“一幅水墨画卷”本身其实是一个比喻:“动人的风景像一幅水墨画卷”。这个比喻进入拈连辞格时,仅保留了喻体,被压缩到了补语位置上。例(29)中,“日子”之前有两个修饰成分(定语),第一个修饰成分同中心语之间构成了一个修饰喻“碎金烂银样的日子”,即“日子像碎金烂银一样”;基于这个比喻进入拈连格局时,被压缩到了定语位置上,成为“碎金烂银样的日子”这样一个修饰喻。承接这个比喻,有了其后的偏正结构:“亮晶晶的日子”,这显然是一个超常搭配;这个超常搭配之所以在此处可以成立,就是前面的修饰喻提供了语境支撑。因此,这里的“亮晶晶的”是一个拈连的用例。在这个用例中,比喻“碎金烂银样”被压缩到定语的位置上。

进入拈连的比喻被压缩为一个句法成分,具体小类应该不止于此处列举到的几种情况。由于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临时活用,特别能体现出语言的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此处也只是做一种列举式的呈现,而无意于对此进行穷尽性描述。

(四)拈连中的比喻被压缩为零形式

在某些基于比喻的拈连中,辞格表层没有出现比喻的形式;然而,拈连中的超常搭配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实正是由于在语义深层存在着一个比喻。这是比喻被压缩为零形式的情形:深层语义结构中潜在的比喻,在语言表层没有显性出现。

(30)潘金莲的生存状态中有着太多的动物性的本能。她的欲望不过是本能的动物性的欲望——她在王招宣和张大户的高门华屋得到饲养、训练与调教,随后落入武大郎贫寒的马厩,最后则被西门庆豢养在了家中。(格非《伦理学的暗夜》)

(31)反正她的论文已经差不多了,导师也早就放了话,通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要得优,那还要做些锦上添花的活。所以齐鲁现在忙的,也就是给她论文绣绣花的小姐事儿。(阿袁《鱼肠剑》)

例(30)中,用描写动物的词语描述潘金莲,是超常搭配(语用的超常)。这个超常搭配之所以成立,从语义关联上看,是基于前文对潘的动物性本能的说明。因此,在语义深层潜藏了一个比喻:“潘就像动物那样”(被饲养、被豢养)。例(31)与此相类:“给论文绣花”是超常搭配;这个搭配的实现,是前文“锦上添花”的语义深层潜藏了比喻“润饰论文就像给织锦上绣花一样(精益求精)”。

由此可见,从比喻到基于比喻的拈连,比喻的原型结构被压缩:或者压缩为一个句法成分,或者压缩为零形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比喻本身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构式;当它进入更大的构式中时,就必然“存在整体对部分的整合作用和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力量”[6]14,其本质是比喻构式对语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比喻和拈连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学者的看法也见仁见智;很多具体的语料在归类时,学界也存在着很大争议。笔者在论文里所表达的仅是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求教于大方之家,祈请校正。

[1]倪宝元.修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卢英顺.从原型范畴看拈连[J].当代修辞学,2014(6).

[3]谢英.拈连辞格的构成与认定[J].修辞学习,2004(3).

[4]钱扬学.无甲事物的拈连[J].修辞学习,1985(3).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

[6]施春宏.构式压制现象分析的语言学价值[J].当代修辞学,2015(1).

[7]刘正光.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1.

Overlap and Distinction:Metaphor and Zeugma based on Metaphor

LIANG Wen-qin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Nantong Normal College,Nantong,Jiangsu226006,China)

Zeugma is a kind of temporary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text.Context support and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zeugma.Metaphor can be the context support of zeugma,which maybe lead to formal overlap between these two rhetoric formats.The existence of 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provides evidence for classification of specific corpus.From metaphor to zeugma based on metaphor,prototype structure of metaphor is compressed to varying degrees.The essence of such compression is the metaphor’s self-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the context.

Metaphor;Zeugma;Context Support;Unconventional Collocation

H05

A

2096-0239(2016)05-0005-07

2016-06-08

2016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GRFX039。

梁文勤(1971-),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汉语修辞学。

猜你喜欢
词项辞格喻体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哲学评论(2018年1期)2018-09-14 02:34:18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2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1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马拉雅
福建文学(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
英语词项搭配范围及可预见度
英语词项搭配范围及可预见度
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
大家(2011年9期)2011-08-15 00: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