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6-03-18 10:57孙一方马小惠惠筱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高教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孙一方 马小惠 惠筱(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孙一方马小惠惠筱
(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目标取向偏离、整合理念模糊、工作方法方式单一等问题,限制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以及有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创新

*资助项目:2014年陕西省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积极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延安大学2015年辅导员工作研究科研课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Abstract:Problems of weak theoretical base, deviation from the target orientation, fuzzy integrating concept, single working method and other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which have prevented its functions from being given full play.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operating mod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Keywords: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perating mode; innovation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竞争日益加剧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与社会适应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心理状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整体心理素质欠佳、心理问题复杂多样、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采用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原则,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涵义

“模式”一词来源于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其含义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概括现实的形式,主要表明某一事件或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它既是一种理论设计,又是实践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与桥梁。它的形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从无序、经验化的实施形式发展为有序、科学化的实施形式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一)理论研究薄弱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多种工作模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系统的建构,存在不少弊端。另一方面,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构建了与本校工作环境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这种基于个别高校实践构建的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推广应用的价值。

(二)目标取向偏离

目前有些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补救措施,采取病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将学生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相混淆。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偏离了提高心理品质、塑造完善人格的积极取向。

(三)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社会环境条件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有的复杂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综合应用各种研究成果,走一条整合的道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已开始尝试进行各种要素的整合,但整合的概念还较为模糊,整合的要素各不相同,整合的标准尚不明确,整合的途径及内容缺乏创新。

(四)工作方法方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主要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构体系之内,以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孤立的因子进行工作规划,而未能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局之中统筹设计,未能与其他教育环节相互整合,未能渗透进入学生的各种生活空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渠道狭窄,工作手段单一。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遵循自然主义、机械论的行为主义模式,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对人性采取乐观的视角,提倡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受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来访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以积极关注、真诚相待建立与来访者的共鸣与理解。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摒弃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采取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维。具体到教育领域,提倡重视个体差异性,构建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树立异质性标准的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主张师生平等,充分尊重学生。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上世纪末,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不是关注心理障碍的修复,而应致力于塑造美好的生命品质、提升人类幸福能力的研究。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视野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大学生健康性格与潜在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全方位的系统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应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一方面,应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各个要素,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应紧密协同高校其他相关教育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紧密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理念,维护学生的发言权,重视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实现相互交流与沟通。

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塑造学生情感品质、完善学生个体性与社会性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不同方面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1.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种有效的教育实施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强调高校与相关部门多层次、多角度的通力合作,采取多种方式的实施途径和工作机制,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参与。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理论依据必然突破心理学的范围,要求引入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构建适应实践要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2.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的认识与态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前瞻性与导向性的作用,是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高校教育者具有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教育理论和措施的选择,并制约其教育实践的效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必须首先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扭转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重心理咨询、忽略心理教育,注重障碍性咨询、忽略发展性咨询的偏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

3.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的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目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均有意识地进行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即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的教育氛围与环境。当前,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应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从多方面实践整合的理念。第一,不同工作模式的整合。例如整合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构建“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融合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等各种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例如从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不同方面构建立体化实施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三,组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联系与互动,消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单一性;第四,构建教育、咨询、预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设系统的教育课程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学生自助能力;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不适的问题;制订完备的预防机制,组建学生骨干、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等多级预警系统,实施有效的心理危机的干预。

4.探索多元化、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渠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入学生的各种生活空间。第一,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教育讲座。例如,大一新生开展新生心理适应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等心理课程;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爱情心理、自我成长认识等内容的心理课程;大四学生开展考研和就业心理调适相关的课程。第二,实施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例如,利用海报、宣传栏、宣传册、报纸、网站和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三,鼓励学生创立社团,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如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专题讲座等,潜移默化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第四,加强虚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把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转移到网上,如心理热点话题透析、心理专题论坛、心灵有约征文、心理测验、心理剧、影片赏析等,使学生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5.多种渠道共同推动

第一,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实施多种目的、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水平、培养教师能力、建设教师队伍。第二,重视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测量、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加强普及宣传。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视角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构建社会、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文化环境,促进不同系统的相互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2]陈淑萍,颜秀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28-30.

[3]杨蓉.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1):82-84.

[4]陈晓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2015(29):141-142.

[5]唐继亮,姚本先.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4):139-143.

作者简介:孙一方(1989-),女,汉族,陕西定边人,就职于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84-02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