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文化价值*

2016-03-18 09:22:50赖世娟
歌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民歌

●赖世娟 翁 鹤



论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文化价值*

●赖世娟翁鹤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民歌的挖掘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KY2015YB3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广西北部湾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起点之一,这里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及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歌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与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文化价值

广西北部湾地区北靠大西南,粤港澳,西接越南,南部与海南岛相望。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千百年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风和民族文化,这里的民歌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文化特征

广西北部湾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民歌成为描述该地区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形式。

这里的民族分布比较复杂,居住着壮族,京族和水族。而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又与其他地方不同,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相对于广西内陆以山岭和河流为主要聚居环境的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壮族、京族和水族,多数以大海为谋生,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民风和民族文化,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曲调柔软绵长,不似山区的民歌节奏明显,而正是这种柔软绵长的曲调,能够在海风当中被传送得更远。可以说,通过聆听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就不难想象到这些歌曲诞生在海边、传唱在海上、顺着海风飘散的美感;除此之外,北部湾地区的民歌中还包含了许多与民族生活有关的内容,甚至从民歌当中,能够明显地观察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特征以及精神文化风貌,这说明,民歌具有表现区域生活的价值。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大多数与当地少数民族靠海而生、寄情于海的人文精神相关,而歌曲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劳动者乐观、勤劳的描述。以海歌为例,其反映的内容是京族人的海上劳作生活,把渔民日常生活中出海捕鱼、摸螺、洗贝等劳动方式用歌声传唱出来,曲调高低起伏,犹如波峰浪谷,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期望在曲调和歌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歌词用比兴的方式描述了日常工作的重复性,说明广西北部湾地区居民的生活来源——“人不离海”好比“云不离天”,“钓鱼船”好比“牛脚印”,一方面记录了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劳作的辛苦,另一方面又展现了他们勤劳、乐观、朴实的民族精神。因此,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在文化价值方面,首先是对该区域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描述,这不仅是民族文化内容的共性,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一种表达,也是民歌传承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二、北部湾地区民歌的人文精神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传承人文精神的作用,这在民歌的曲调、歌词内容、歌唱的情境以及词曲的发展过程中均能够观察得到。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生活中的民族性器具、语言、精神风貌等。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是人文精神中的精髓会保留下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气质,这种民族气质,正是通过民歌代代相传,成为广西北部湾地区人民共同的、具有传承性质的心理特征。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文精神,从心理特征角度讲,既包含了勤勉的一面,也包含了含蓄、委婉、柔顺的一面。京族民歌和咸水民歌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征。首先,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在曲调上以抒情委婉的歌曲居多。一方面是由于民歌伴奏的乐器简单,大多数是独弦琴,这使得演奏者需要在使用弦乐器的时候,花时间去找准音符,因此乐曲节奏较慢。还有些咸水民歌根本没有乐器伴奏,曲调是通过代代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几乎很少有节奏上的变化,因此曲调柔缓;另一方面,广西北部湾地区面向大海,背靠大陆,并非完全的海岛居民,也离山民很远,属于陆居群落的边缘群体,长期处于弱势,养成了胆小怕事、言行谨慎的行为习惯,性格中内向、压抑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这种含蓄的审美观念在长久的民歌传唱当中逐渐形成为一种民族性格特点,以至于现在该地区的人民较之内陆的壮族、侗族、瑶族居民,在行为举止和情绪表达方面都更为内敛,而民歌作为表现情绪的一种方式,自然一直以柔缓为主。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继承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我们熟知的民歌节之外,一些表达爱情、劳动的辛苦与乐趣的歌曲,常常出现在这一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同壮族地区用民歌教育子女、表达男女爱情一样,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用民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民歌中的一些歌词能够使情感表达更加隐晦并且充满艺术性,如“拆屋围园栽红豆,未成家计为相思;亡人口里含灯草,死落阴间芯不移”。这里把红豆——相思,灯草——芯(心)用比喻的方法给说出来了。又如“三婆古庙出了名,人人都讲庙神灵;别人跪拜我跪拜,别人求雨我求晴”。表面是说求天晴,但暗地里的意思却是“情”,这就是双关的运用。这样的歌词表达,与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人文风貌、风景中的美感相映成趣,正是当地千百年不变的海港风情的延续。

三、北部湾地区民歌的文化再造

民歌作为地区居民自发兴起的文化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经典模式,如曲调、歌词的表达方法等,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一些创新。这与文化的变迁性特征相符合,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必然随着社会文化整体的发展而变化,在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再创造,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这也是民歌值得探讨的文化价值之一。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在现代流行音乐盛行之前,一直以口口相传和民俗文化节日(如“哈节”)等方式进行传唱和发展。而在现代流行音乐盛行之后,也展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民歌成为区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形式,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再创造。首先,从民歌本身的艺术表现上来看,传统的北部湾地区京族民歌、咸水歌从无伴奏清唱,发展为有伴奏的独唱甚至合唱的形式,这是在大力鼓励群众进行自主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民歌传承和发展方式。以民歌传唱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活动、老年活动等越来越多,在不断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民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这是民俗艺术自身在现代社会创新和发展的表现。其次,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民歌多是关于海上劳动生活的写照以及亲情、爱情等情感的表达,而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居民不再以海洋作业为唯一的生活模式,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内陆与海洋的经济联系、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港口经济发展等,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谋生致富的道路。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而这些生活变化也在民歌当中多有体现。现代的北部湾地区民歌当中有很多新曲子和新词,依然延续了传统民歌温婉悠扬的韵律,而曲子当中欢快的节奏更多,描述人们生活富足、风景秀美的词语更多,这些新民歌的流行,不仅给当地人民的业余文化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是文化再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三,现代民歌的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精神文明发展,这是民歌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民歌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音乐加工而升华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这种音乐艺术又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增光添彩,这是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也是北部湾地区民歌发展的必经之途。除了在社区、老年人群体中推广唱民歌的文化活动之外,由于大力发展民歌而兴起的文化组织越来越多,甚至有专家学者和民歌艺术家开始进行民歌资料的收集和汇编,为民歌纳入学校音乐教材做准备。这些都证明了民歌对地区文化进行再创造的积极价值。

四、北部湾地区民歌的经济价值

民俗文化来源于某一地区的人民生活,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记录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所特有的价值功能。民歌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民歌拓展了地区文化属性,并以此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这是民歌发展的未来走向,也是民歌文化价值的升华。

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地区文化属性的拓展以及对经济的推动价值,早在广西内陆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来了。广西内陆的多个旅游名城,因为保留了大量壮族的人文风貌,并且以民歌对歌等民俗文化活动为“卖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城市从普通的山城变为旅游名城,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民歌文化的经济价值。对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来说,民歌仍然可以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发挥这一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广西北部湾地区开展的民歌申遗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研究、保留、传承等活动,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都会投入人力、物力和相应的资金,给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多就业、发挥个人能力、宣传民俗文化的机会,也能够帮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广西北部湾地区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使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可以更直接地领略到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和美感,这成为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由地区政府主持的北部湾地区—东盟演出长廊,将带有海洋文化特色、山水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辐射至东南亚地区,以期实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局面的形成,将促进一个更加巨大的旅游文化圈发展,较之广西内陆地区,民歌发展带来的文化经济价值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第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传承之外,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民歌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这不仅体现在民歌的表现形式上,也体现在民歌的传承模式上,只要区域文化在不断进步,民歌在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就会不断提升,由民歌发展带来的区域旅游经济、文化经济发展,都是我们在短期内能够预期的经济发展态势。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经济模式会衰落,而民歌文化却能够不断延续,在未来继续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民歌文化价值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卢丽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歌的艺术特点探析[J].音乐创作,2014,(7).

[2]郑国栋,曾美良.北部湾地区原生态民歌研究[J].大众文艺,2013,(11).

[3]王涛.京族民歌的音乐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4]乔木.对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几点看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韦光成,覃可霖.谈谈廉州方言海歌的双关艺术[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作者简介:赖世娟,女,广西钦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翁鹤,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民歌
畲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