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运行机制的探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业为例

2016-03-18 08:20李汝珍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校中厂运行机制理事会

李汝珍



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运行机制的探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业为例

李汝珍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226)

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是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该文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专业为载体,详述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对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中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校中厂;理事会 ;运行机制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1]。可见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缺一不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及技术技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养成,“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2],因此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当前随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已将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视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共建“校中厂”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本文就理事会体制下“校中厂”运行机制在茶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1 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运行机制的探究与实践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院校项目建设单位,在主管单位广西区农垦局领导下,学院联合行企、社区成立了行业主导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组建了理事会组织机构,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和七个专项委员会。在理事会合作办学体制下,由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组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享的试点改革工作,建立“校中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试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3-4],将教学与生产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双证书”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特色融合、双方共赢。

1.1成立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

在以行业为主导的学院理事会合作办学体制下,由学院牵头联合学校、行企成立了广西茶业职业教育集团,由种植、加工、包装设计、流通营销、茶文化等涉茶产业链的45家单位组成,其中:中高职院校11所,行业协会3家,企业28家,研究所3家;设立了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理事分会,建立了组织机构,健全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全面开展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2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学院依托以行业为主导的理事会体制,依托广西茶业职教集团,与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以共建“校中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构建具有特定功能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把企业运行与学院办学要素有机结合,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发挥双方的优势,协调双方的利益,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组织形态和文化特征,工作运行差异较大,双方通过磋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合作经验,成立共同参与的相对独立的合作委员会和具体运行机构,搭建合作平台,设立固定场所,安排专职人员指导和管理“校中厂”,协调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实施“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控”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有效对接,使企业也成为人才培养主体,真正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整体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之间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双方不仅要有共同的愿景、多元的合作模式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更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经费、政策、奖励等保障制度,确保管理与执行的科学和规范;要精细化设计和建立符合“校中厂”运行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项目评价与反馈体系,双方共同制定相应规章,完善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在管理中的权限与义务、在运行中的作为与不作为;每年双方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合作的可持续;重构教学科研组织,设置项目部、创新团队和研发工作室等专业层面机构,作为校企双师互动的工作平台。

1.3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

就职业教育而言,最常见的办学形式是“请进来,走出去”,学院依托以行业为主导的理事会体制,依托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探索适合人才培养、校企共赢的“校中厂”合作机制。茶叶专业与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知名茶叶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由学院提供场地和主要设施设备,企业投入部分设备、技术力量和经营模式参与“校中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围绕茶叶的种植加工、品质检验、流通营销、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规划设计,建成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融“教学生产、创业创新、竞赛鉴定、研发服务”等四位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是生产车间,又是“理实一体”教室,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训和生产场所,打造成“茶园+茶厂+茶馆”茶产业链拟真经营的“三茶三产”创新创业平台。每年茶叶专业新生到“校中厂”的茶叶种植园进行现场学习,第一学年参与茶园大田的种植栽培与管理,专任老师与茶园技术员共同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经过一整年种植周期的实践学习,了解和掌握茶叶生长习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摘技能等茶叶种植技术及其理论;第二学年学生进入“校中厂”的茶厂生产车间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的现场学习,专任教师与茶厂制茶技师共同承担教学和管理,学生经过一年的茶叶加工实习实训,掌握白茶、黄茶、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了解茶叶内溶物的成份及其药用和保健功能,理解茶叶制作过程中内溶物的生化反应及其机理等理论知识,掌握茶叶品质检验技术技能;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中厂”的茶馆进行现场跟班学习,专任教师与茶馆茶艺师共同管理和实施教学,学生经过培训实习,掌握了六大茶类冲泡技艺,学会泡好一壶或一杯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掌握了科学冲泡技术的“三要素”,同时学会茶叶营销理论和技巧,了解中国国饮——茶文化、历史及茶道精神。

校企双方围绕涉茶岗位的任职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具有产业特色、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的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共同组织和实施“校中厂”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环境、特点以及工作内容、任务和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对学习领域、职业标准进行认知,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理解和掌握,激发其感性上的潜在动力,感受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的关联性,了解和体会生产过程和生产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学生在岗位上与师傅跟班,边做边学,使学生多接触、多参与、勤思考、善总结,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理解,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毕业后走上职场锻炼胆识、积累经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衔接。“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基本规律,近几年茶叶专业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提前一年预定,就业薪酬持续上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1.4培养教师“双师型”能力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薄弱,成为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提升的瓶颈,而理事会制度下的“校中厂”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平台。几年来学院安排青年教师进入“校中厂”进行专业实践学习,通过参与“校中厂”的劳动生产、工艺改造和科技研发,积累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收集各方资源,丰富社会阅历,学会项目申报和实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既能教又能做的“双师型”教师。茶叶专业近年有三位新入职教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别到“校中厂”的茶园、茶厂、茶馆进行锻炼,经过学习和实践,三位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都得到一定的成长,其中一位表现突出,作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与茶企合作共同申报和实施《“桂职1号”茶树新品种繁育与有机种植研究和示范》等2项广西科技厅项目,申报了《不同茶树品种原料配比加工广职红工艺研究》等学院课题2项,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另一位实践期间工作出色,被提前评聘为中级职称,主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茶叶专业‘2+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等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程资源库建设,与茶企共同建设“茶叶审评与质量检验”慕课,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理事会体制下“校中厂”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给专任教师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专兼结合,由“校中厂”技术员担任的兼职教师是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兼教师通过“互兼互聘,双向交流”方式开展工作,采用兼职与专任教师间结对开展教学业务培训,企业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和教改项目等工作,培养教学能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规范企业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评价体系。通过双方的交流互动,专兼教师共同成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了适应新教学体系需求的高素质专兼教师队伍,提升了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

2 结束语

理事会运行机制把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理事会体制下校企共建“校中厂”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行理事会运行机制为茶叶专业获取了良好的改革成效,2015年获批的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5年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引领职教集团发展,打造广西茶产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被评为全国20个优秀案例之一,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先进单位。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获得一、二等奖,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于全区前列水平,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茶叶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攀升,茶业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日趋增加。

随着理事会体制下“校中厂”合作机制的不断推进,借鉴企业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水平,为学院后示范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实践。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1996-09-01.

[2]娄岳海、王循明、林洁.基于产学合作工作站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39-42.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 2006-11-06.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2号)[Z] .2011-10-12.

On the“Workplace-on-Campus” Operational Mechanism under the System of Council——A Case Study of Tea Major of GVTC

LI Ru-zhen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530226)

The “Workplace-on-Campus” operational mechanism under the system of council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integr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industry, and also a creative platfor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 Major of GVTC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Workplace-on-Campus”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Workplace-on-Campus; council; operational mechanism

G710

A

1674-3083(2016)04-0024-04

2016-06-07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专项基金(2014JGZ160)。

李汝珍(1962-),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化学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校中厂运行机制理事会
本刊理事会理事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职业》理事会理事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职业》理事会理事
重庆市针灸学会召开2019年常务理事会暨理事会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