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困境与拓展*

2016-03-18 08:20夏光祥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民族职业

夏光祥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困境与拓展*

夏光祥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541006)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双重属性,充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对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是职业院校特色化办学的实践立足点。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认识不到位、与区域产业结构衔接不适阻滞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应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优化民族文化类专业设置,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加大民族文化类师资培养力度,加强民族文化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教育功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具备职业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双重属性。2015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强调,“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择优扶持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等三部门曾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

但囿于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功能的狭隘认识,其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未受到关注与重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应只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也应担负起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笔者拟在阐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基本依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阻滞其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探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民族文化功能的路径。

1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基本依据

1.1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为目标,通过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职业教育。[1]就教育的文化功能而言,教育具有文化选择、传递、交流、创造等功能。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相应功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具备民族文化教育的个性特征。

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对于职业教育承载文化功能却重视不足,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弘扬与发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功利主义、技术主义导向下的职业教育带来社会的人文缺失,更加要求职业教育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教育永远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走向势必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隐形拄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以“传授职业技能与技术,培养产业劳动力和经济热力”为天职的基本性质上,积极发挥其民族文化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2]

1.2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对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多样、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气息浓厚,具有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独具风情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亮点与优势。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提出“加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全区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3]十二五规划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整合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共打造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9家,初步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特色旅游。[4]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中重要支柱,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依靠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缺少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往往失去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民族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亟需大量既具备较高民族文化素养,又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新型服务人才,并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的传承创新”。[5]由此可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挥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不仅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培养民族文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接地方旅游文化产业结构的需要,能够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1.3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的实践立足点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圆桌会议上强调,“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办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须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6]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功能的历史使命。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之中,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指导文件,对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学校教育又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为此,应充分引导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办学之中。

2 阻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困境分析

2.1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

我国民族地区多处边疆贫困地区,历史欠账较多,这给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极大挑战。首先便是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认识片面,轻视职业教育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仍有多数群众认为职业教育是“淘汰教育”、“下等教育”,不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生源质量欠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功能认识不足,忽略了将民族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忽视了其固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据调查,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4000人,90%以上是苗族或侗族学生,但在校内没有一个学生穿民族服装,很少听到学生说本民族语言。

2.2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衔接不适切

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据绝大比重。但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财政投入等与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不相适应,缺乏区域民族特色。譬如,一方面,大量中高等职业院校盲目跟风开设了计算机、会计等所谓的“热门专业”,但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每年的毕业学生人数超出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民族文化特色相适切的导游、纺织等专业开设数量不足、招生人数低,难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导致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明显较弱,与民族文化产业相脱节。[8]

3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载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路径拓展

3.1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校园氛围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认知与认同,也可加强对其他民族的理解与体谅,达成民族文化共融局面;另一方面,不仅益于学生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是职业院校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力求活动特色化、规划化、常态化、体系化。

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民族文化类学生社团,如民族器乐社团、民族技艺社团、民俗民风推广社团。推进该类社团开展形态各异、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推广活动。既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又可走出校园,开展“探寻家乡民族文化”等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参与中,感受地方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二是倡导以赛促学,围绕民族文化主题,组织开展竞赛类活动。每年例行举办的“文明风采大赛”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服装类专业可开展民族服饰展示大赛,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开展民族歌曲大赛,在学校运动会中融入民族体育竞技类项目。三是加强融入民族文化风情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譬如校徽校旗融合民族图腾标志、校园建筑结合地域民族建筑风格、校服设计融入区域民族服装特色,[9]还可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等建立民族文化长廊展示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总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多途径将富含民族文化特征的因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浓郁的多元文化校园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民族文化自觉,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3.2优化民族文化类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文化产业

职教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市场性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维系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生存的保障,也是吸引学生就读的关键点。因此,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紧密贴合区域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结构,在分析当地民族文化类型的基础上,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调节招生计划、协调资源配置。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三部委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点建设工作,并遴选确定了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广西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依托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开发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促进其产业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民族文化类专业,既能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又能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必将取得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此,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构建利益者参与视角下的多主体专业设置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加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类人才培养规划的顶层设计,引导好政府部门之间、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企事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并充分利用财政支付转移等手段,大力提高职业院校基础办学能力;二是行业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参与和指导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改革等等;三是加强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地位,结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民族文化类专业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3.3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构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

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课程改革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承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渠道。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岗位能力需求等出发,组织多方参与,进行课程的结构构建、内容设计、教材编写等。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课程开发与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协同合作原则。要组建由文化传承人、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化的课程开发小组,编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材。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该校以本校服装专业教师为依托,引进民间工艺大师、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民族服饰类课程的内涵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开发《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等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10]

(2)内容适切原则。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能编入教材,要攫取合理的民族文化教学内容,内容要联系民族风俗、民族生活技能等,注重教材内涵的提升,使得课程贴切文化产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如可以在编织工艺、民族织锦、铜鼓、坭兴陶等工艺产业和民歌、舞蹈、建筑、医药、饮食等特色民族文化领域选择。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结合广西民族实际,积极开发《农村中职学校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贴切民族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弥补了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

(3)形式多样原则。单一形式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习得,应在区分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可针对所有专业、文科类专业、特定专业分别开设民族文化通识课程、民族文化基础理论课程、民族文化专业课程等。[11]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实地考察等活动课程,加强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4)多元评价原则。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类课程评价标准要摒弃以往只关注学生对主流科学知识学习、技术技能习得的传统,还要强调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构建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以新的评价体系改革促课改、教改。[12]

3.4加大民族文化类师资培养力度,提升民族文化传承能力

建立一支具有较好民族文化素养、较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或教学团队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关键,是职业教育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智力保障。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大都是世辈间的家族相传,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于民族文化类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挑战。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来源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采取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机构。一方面,引进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以课堂授课、亲身示范等方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以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以及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另一方面,要大力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民族文化类企事业单位、民间作坊中培训,让教师在一线工作参与中了解民族文化,提升其自身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同时,要通过加大福利待遇和增加编制等手段,注重提升民族文化类专业教师在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的地位,以提高其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最终提高民族文化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13]

3.5加强民族文化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亦然。在实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尤其要解决好民族地区职教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通过实习实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保障,而实习实训离不开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此,要加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合作,尤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创建。作为全国唯一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广西建立了40个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14]这样,通过创建民族文化实训基地的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开辟第二课堂,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双向互动。[15]这样既能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亦能在与企事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过程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障学生就业。

[1][4] 梁爽.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4-36.

[2] 常军胜,刘远杰.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138-143.

[3] 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6.

[5]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2014-06-1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6] 刘琴,张婷,董少校.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2-05-17(01).

[7]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 [EB/OL].[2013-06-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306/152888.html

[8] 何一成,陈恢军.西部地区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着力点:民族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5(4):202-205.

[9] 蒋汉松,刘永福.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美术界,2014(4):73.

[10] 汪薇.渗透区域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服饰技艺[J].纺织教育,2015(2):83-84.

[11] 林雪.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5(5):229-223.

[12] 陈云奔,刘梅梅.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2):22-23.

[13] 赵俊.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职业教育解决对策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6(1):15-18.

[14] 本刊讯.我区计划在职业院校重点建设40个民族文化传承基地[M].广西教育,2015(6).

[15] 周仕敏.让民族文化之花在职业学校绽放——广西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5(3):32-34.

Analysis of 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s fro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XIA Guang-xiang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has the dual n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s is the key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the focus point to 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ke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development. Lacking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and unreasonable connec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hind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func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n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carrying out the activitie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campus, optimizing the setting of the majors of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ing the school-based teaching textbooks, cultivating the teachers of national culture major, and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ba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educational function;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G710

A

1674-3083(2016)04-0031-06

2016-06-27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交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MZ053)、2016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培训研究”(项目编号:YCSW2016031)。

夏光祥(1991-),男,江苏兴化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技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民族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我们的民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多元民族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