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池(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日语会话教学核心“会心”再探析*
张文池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摘要:“会话”即“会心”。通过双方会话创造和谐氛围,实现会话双方心与心的交流,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充分研究学界对于会话能力高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征对第一语言非日语的学习者,如何运用日语第二语言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如何实现“会心”交际,再次进行探析。
关键词:日语会话;会心;项目教学;会话评价;第二课堂
Abstract:"Conversation"means"knowing".Through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s created and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is carried out and also goo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achieved.Based on an overall academia research for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conversational ability level,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of"knowing"and achieve goo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y us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 non Japanese speaking countries.
Keywords:Japanese conversation;"knowing";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conversation evaluation;second classroom
日语,对于中国语言学习者来说属于“第二语言”。面对第一语言非日语的学习者,怎么教,如何区别化教学、让其理解并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之间区别与联系等诸多问题摆在教育者面前。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多为零基础,90后的青年长年中文语言及思维习惯的影响,单凭纯理论的说教,难以培养其长时间日语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日语语感。
“听说读写译”五能是语言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高校商务日语专业,面对未来市场竞争,除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之外,听和说的能力高低已成为衡量人才质量、衡量学校培养人才规格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尺。日语母语使用者的讨论具有“重视调节讨论场面和气氛”、中国学习者的讨论具有“重视完成课题”的特征。①可见,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日语学习者,必须在把握语法单词的基础上,通过“会话”实现“人际沟通”,其核心是实现“会心”,即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和谐氛围,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日语会话课程作为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课程,其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人讲话喜欢采取暧昧婉转的说法,语言表达上常用间接迂回的方式,用词上多使用虚词、省略、与预期相反的表达和附和语,喜欢在暧昧、朦胧中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②。如何评价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如此特点的日语口语实际交际能力自然至为关键。
在职业岗位对日语相关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试官一般是基于经验主义认知基础上,对于学生会话能力高低做出判断,评价更多的是趋于感性认识。如此评价方式对于学校教学无疑很难具有指导意义。日本语言学家谷口すみ子认为,即“コミュニケ一ションとは、人間同士が社会文化的な文脈の中で、言語、非言語媒体を通して、情報感情意見などを伝達し会う相互作用であり、話しことば、書きことば両方が使用され、表出解釈交渉という連続した過程を経るものである”③(作者译:所谓人际交流,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文脉中,通过语言、非语言媒体来传递信息、情感、意见等,这是使用会话、书写的方式来表达解释、交涉等连续的过程)。可见,会话,首先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会话双方必须要有相向而行、求同存异、彼此认同的意识,这在中日两国异文化交际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会话能力的高低,欧洲语言教学与测试标准(CEF)将应具备的实际交流能力分为三个等级:A(Basic user)基础水平、B(Independent us er)独立运用、C(proficient user)熟练运用。每个等级再分为2个级别:A1、A2、B1、B2、C1、C2,重点突出各级别典型能力,即“能够”(Can do)。2010年改革的新日本语能力等级考试级别认定标准,也引入此类“能够”(Can do)衡量依据,从能够理解基础的日语,到在更广范围中理解日语,强调“ことができる”(能够做什么)。此类评价标准让被评价者有了更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也让评价者有了更为理性的操作依据,较好的解决了学习者、考评者的困惑,但终究依然有主观的因素。这也是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自1984的开考以来不敢轻易尝试口语测试的原因。
会话能力即听说能力,“听”是“接受型”能力,“说”是“产出型”能力,均是以语言媒体为媒介实现人际交流。其能力高低的衡量标准,在日本学界强调六个方面,一为言语能力,即通过语法将单词排列组合的遣词造句能力。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即在合适场景中运用合适语言的能力。三是谈话能力,即在不同交流目的中运用不同语言以达到最终目的的能力。四是战略策略能力,运用策略去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沟通障碍的能力。五是社会文化能力,在同一文化或异质文化中交流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是异文化交际能力。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但属于不同文化圈,自然需要更多理解与沟通。六是社会性能力,即与他人互动的愿望与技巧,强调个人的社会性。以上六点相辅相成,在人际交流上缺一不可。而在学校教学中,更多的关注点或许在第一点,即单词语法的准确性上,带之而来的是教师要求学生日复一日背单词记语法,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情绪也是必然。学生六项能力所形成的综合素质如何提升,成为教育者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带给教育者的课题就是如何基于此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话综合能力。根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正在不断融入课堂,以期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日语应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年来,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日本对华投资政策的相关转变,同时高校自主单招的过于铺开,日语专业的学生数量和质量相比以往出现明显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院校为此取消了该专业。在校学生学习欲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理解与表达能力不足。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求教育者必须紧随与之尝试改变。无论如何变换教学方式,始终坚持的原则是会话最终目的是“会心”,通过会话创造和谐氛围,实现会话双方心与心的交流,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
(一)创造和谐的教室交流环境
人与生俱来有五项基本欲求,即生理欲求、安全欲求、归属与爱欲求、被认可欲求、自我实现欲求,层层递进,相互影响。在会话交流的教室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须创造和谐共处的交流环境,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及时表扬学生,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参与日语会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以模因论指导学生融入教材会话例文
模因论认为,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是通过相互模仿而传播开来的思想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模范或复制是实现模因的重要途径。④不是纯粹的背诵,而是在聆听会话例文的专业音频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契入会话文本内容中,身临其境的运用语音语调语气表情来进行有创造性的再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发挥言之有物的句子。在这里,教师有选择性的选定内容丰富有代表性的材料很重要。
(三)提出“课题”,解决“课题”
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具有“重视完成课题”的特征。那么,如何根据学生水平制定契合实际的“课题”自然十分重要。在会话现场,教育者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解决日常生活“话题”的能力,更须提供让学生们通过自身能力解决“课题”的机会。项目化教学法在这里无疑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内容为背景,制定合适的项目,以真实场景的基础、需要做出具体成果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面对初步掌握一定词汇语法的日语学习者,设计项目,应抓住日常生活和职场职业两个方面,切实融合“认知要素”、“企业要素”、“社会要素”,例如是否可以设定公司的日本客户来中国访问这一大项目,再分设接机、游玩、选房、购物、看病、会务、外联等子项目,通过设定具体的情景,设立明确和多变的目标任务,让学生能在各个子项目中运用自己所学,先行实践,再予以引导纠正,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以期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交际的“会心”。
(四)大力挖掘第二课堂功能,构建课堂内外学习立交桥职教学者戴士弘教授认为“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导、以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学生自主实践学习为重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将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崭新模式。”⑤第一课堂是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由教师为主导开展的,因材施教,而在第二课堂里,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为自主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需求学。相比数十年前,日语学习的资源有了明显的长足进步,相关教材、数字资源的获取手段日益丰富。特别是90后青年中热衷日本动漫的同学们,将动漫影视材料融入日语学习中,更是以兴趣带动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育者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组建日语俱乐部,确立指导老师,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这一更广阔的天地实战自己的能力,发掘优势,弥补劣势。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不具备引进日本留学生的能力。在完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日本外教自然显得极为重要。基本的要求应是用心日语教育、愿意与学生分享生活。除此之外,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开展实实在在、有具体内容的活动,如去日企参观具体职场环境,与本科院校里的日本留学生展开联谊活动等。
(五)利用网络新媒体,创建学生学习、师生沟通的第三课堂
近年来,QQ、微信、微博等新型沟通方式正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即使不见面,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组建课下网上的群组,实现彼此的及时沟通。而且通过LINE等社交软件也使得与日本友人结识成为可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让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觅得自己满意的岗位,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如何在日语会话课程和第二课堂中让学生提升会话能力,实现与对方的“会心”,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赵刚、贾琦: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95.
②王立非,李琳.会话分析的国际研究进展:考察与分析(2008-2012)[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75.
③青木直子,尾崎明人,土岐哲.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日本:世界思想社,2008,4:21.
④张卫娣.模因论在模仿式日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9:49.
⑤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177.
参考文献
[1]张文池,郭志海.从“会话”到“会心”:日语会话教学的核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青木直子,尾崎明人,土岐哲.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日本:世界思想社,2008,4.
[3]池田玲子,馆冈洋子.日语协作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
[4]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5]赵刚,贾琦.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6]张卫娣.模因论在模仿式日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9.
[7]徐曙.日语教育与日本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
[8]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52-03
*基金项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批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日语会话”
作者简介:张文池(1981-),男,江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教育、日本语言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