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入桂诗思想转变之地理学探究

2016-03-18 03:54张炜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岩洞桂林

张炜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刘克庄入桂诗思想转变之地理学探究

张炜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桂林地处南疆边陲,地貌、气候以及风土人文都与南宋其他地区迥异。刘克庄嘉定十五年(1222年)带着失意来到桂林,其心态和思想受到桂林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与其入桂前不同的特点。刘克庄在入桂帅胡槻幕期间留诗八十余首,他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在诗歌中有所体现。

刘克庄;诗歌;心态与思想;地理环境;影响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59年),桂州“以高宗潜邸,升府”[1],改静江府,作为粤西政治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然而这里毕竟地处边陲,无论气候、地貌还是风土人文都与南宋其他地区迥异。刘克庄在嘉定十五年(1222年)入桂帅胡槻幕,期间留诗八十余首,诗歌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与桂林特有的地理环境有重要关系。

一、偏远的地域

偏远的地理位置对刘克庄入桂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中常常笼罩着挥之不去的落寞孤独感。刘克庄对于入桂起初便是抵触的。嘉定十四年(1222年),刘克庄监南岳祠,六月宋蒙通好,战乱稍歇,大概此时广西经略安抚使胡槻遣书请其入幕,他婉言谢绝,称自己“旧时檄笔今焚弃,孤负黄金百尺台”(《辞桂帅辟书作》),其原因自然和桂林地处荒远、交通闭塞有关。正如《赴辟广西通帅启》所说:“……然而谋之妻子,诚寂寂以难堪;畏我友朋,盖迟迟而未往。及申再命,始勇一行。”[2]拖家带口远行,又要远离亲朋好友,音信难通,刘克庄的顾虑是绝不奇怪的。后经母亲林氏勉励,刘克庄于是年冬季“遂携家严装入桂”[3]63。前拒后迎多半是为了生计与仕途的现实考虑。如是年所作《登枕峰》所言:“苍头奉辟书,严装犯肃辰。岂不谋出处,岁俭水菽贫。”①本文刘克庄诗均见于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嘉定十五年(1223年)立春,金兵再一次南侵,他在《湘潭道中记事》中写自己“败絮龙钟拥病身”,“屈原章句无人诵”,既见窘况,又有忧心国事,自怜飘零之意。赴桂途中,刘克庄多次流露这种低落的心境,同时又竭力自勉。《谒南岳》说:“吾师太史公,江淮遍浪迹。兹焉又浮湘,汗漫恣游陟。虽然乏毫端,亦颇增目力。”显然是借前贤自慰,聊以自宽。在《衡永道中》又感叹“过了衡阳雁北回,乡书迢递托谁哉”,“平生不识终南径”则流露出以入幕为跳板希图仕进的心理。然而当他进入岭南到达全州,眼前景象更增零落之感:“寂寞全州路,家家荻竹扉。异僧留塔在,过客入城稀。传舍临清泚,官亭占翠微。沙头泊船者,多自岭南归。”(《全州》)后两句意在言外,暗示他人泊船无非是归乡,而自己一家行舟至此却是为了入桂,反其道而行,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在落寞踯躅中到达桂林后,老友叶岂潜的出现带给刘克庄意外的惊喜,颇有天涯遇知音之感,在《来至桂州叶潜仲以诗相迎次韵一首》中写道:“横草壮心空忼慨,覆蕉残梦懒寻思。羞将白发趋新府,却忆青山领旧祠。”表达自己空怀壮志的无奈。

其次,地处偏僻直接影响了刘克庄入桂诗的创作数量。由于交通不便,与亲友的通信也十分稀疏,在入桂许久后,刘克庄才接到了母亲寄来的家书,写了《得家讯一首》。诗曰:“不觉离乡久,南来驿使疏。羁臣一掬泪,慈母两行书。租税闻输毕,田园说歉馀。何时真宦达,处处奉潘舆。”老母曾力劝其到桂林,一方面鼓励其仕进,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为了生计考虑,此诗正应当时之情。家讯难得,更加深了刘克庄的流寓之感和对走出困境、迈向宦达的渴望。

初到桂林,刘克庄与友人传寄次韵诗也极少,仅有《武冈叶使君寄诗次韵二首》,在诗中顾影自怜。“词客纷纷载后车,谁能远寄病相如”,“北戌逢君岁建寅,岂知今作落南人”,抒发内心的落魄感。刘克庄本是个十分多产的诗人,和友人的交流受阻直接影响了他的交游诗创作。嘉定十二年(1220年)三月刘克庄请监南岳祠,归里后曾尽毁少作数千首,到嘉定十四年(1222年)接到入桂邀请,短短两年时间又焕发了创作热情,“专力攻诗,得诗三百”[3]62。然而他在桂林并非出任长官,只是幕僚而已,并无繁重的公事,一年下来却只留下80余首诗作,尤其是初入桂之时诗作更少,正如他离开桂林之前所言:“一事尚堪夸北客,来时诗少去时多。”(《榕台二绝》其二)

二、迥异的气候

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多连绵的阴雨,秋冬季则多受寒流和大风天气影响,且往往持续多日。对于内心敏感的诗人来说,无论是春季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是冬季肆虐不止的寒风都无疑会加重漂泊羁旅之感。试看刘克庄初到桂林所作《春日五首》:

眼边桃李过匆匆,镜里衰颜岂再红。久觉胃寒疏建焙,新因血热戒郫筒。

步入西峰不见人,数声涧鸟自啼春。下山欲与唐碑语,先遣奴兵细拂尘。

归到城门欲发更,马头惟有暮鸦迎。小窗了却观书课,几首残诗旋补成。

老懒何心更出嬉,闭门终日读陶诗。湘南二月花如扫,恰似扶疏绕屋时。

晓风细细雨斜斜,僝僽书生屋角花。想见水南僧寺里,一株落尽病山茶。

桂林地近卑湿,外乡人来此一般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故刘克庄因身体不适而戒酒。西峰,大概就是桂林西山,此山石壁之上多有唐代碑刻造像之类,而人迹罕至,相当幽静。刘克庄抱病观揽,与唐碑对语,旧日友人皆已遥不可及,诗人唯有独处,年仅36岁而自称“老懒”,信马游览,马头唯有暮鸦同归,兴味何其索然。加之桂林春日多雨,而花卉往往早开,常有春雨过而落花满地的景象,此情此景也恰好符合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

类似的意境在多首诗中有所展现,如《湘南楼》中的“春天晴雨常多变,晦日文书得小休。尚有残钱沽老酒,落花时节约重游”等。另一首《即事》集中表现了对桂林气候严重不适应的窘况:

峤南气候异中州,多病谁令作远游。瘴土不因梅亦湿,飓风能变夏为秋。方眠坏絮俄敷簟,已着轻絺又索裘。自叹幻身非铁石,天涯岂得久淹留。

潮湿多雨的气候、夏秋之际的寒风、变化剧烈的温差,都是诗人难以承受的,不由发出“天涯岂得久淹留”的感叹,也使得刘克庄在桂林期间的诗作大体上始终笼罩着低回惆怅的情绪。

此外,桂林的大风顷刻能使气候变为两重天,这也是桂林夏秋之际的常见现象,而冬季桂林的风更为肆虐,也给刘克庄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专门写下了一首《风》:

风于天地间,惟桂尤其雄。将由岩窍多,或是地形穹。不知起何处,但觉来无穷。浮埃晦白昼,奇响激半空。一怒动旬浃,小亦数日中。城堞凛欲压,况此半亩宫。尝闻古至人,御气犹轻鸿。刘季晚可怜,击筑悲沛丰。我老断恐怖,眡身等枯蓬。飘掷付大块,奚必分西东。

在这种动辄持续十数日可怕的大风天气下,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便一发不可收了,借用刘邦作大风歌以及营建沛丰的典故表达自己托身偏远,不能回归故土的悲哀。恶劣的气候显然加深了刘克庄在桂林的流寓之感,希望早日离开桂林的心情可想而知。

迥异的气候带来了桂林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时令特征,刘克庄在《春日五首》中已经提到了“湘南二月花如扫”的特异景象。诗人另有《出城二绝》,也描述了这种时令上的错位:

日日铜瓶插数枝,瓶空颇讶折来稀。出城忽见樱桃熟,始信无花可买归。

小憩城西卖酒家,绿阴深处有啼鸦。主人叹息官来晚,谢了酴釄一架花。

诗人出城寻花而不得,却见樱桃已熟,借酒家之口叹息“谢了酴釄一架花”,对当地时令的陌生构成了这首诗戏剧性的情节,巧妙抒发了惆怅失落的心态。

三、多姿的岩洞

桂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洞穴众多,由唐至宋不断有开发。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记就有读书岩、伏波岩、叠彩岩、白龙洞、龙隐洞等有名的岩洞近二十处[4]。宋代新开发的岩洞也有元丰二年(1079年)曾布开发的曾公洞、绍兴年间吕愿中开发的中隐岩、崇宁年间程节发现的程公岩,以及淳熙年间理学家张栻发现的韶音洞等[5]。

刘克庄桂林岩洞诗在思想倾向上的新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新变是由于感受到岩洞的深邃隔绝而生隔世之感,进而表达对山林的向往。如到桂林后初次游览所作《游水东诸洞次同游韵二首》,因初来乍到,又是次韵,语气较为拘束,多应酬性的笔墨,如“岂敢轻题咏,同官尽柳刘”,“傥有登临约,甘为子执鞭”之类。此后再次游览岩洞,作《五月二十七日游诸洞》,比之第一次时显然心境已经有了变化,感受到了片刻的舒畅,“弃筇追野步,却扇开风襟”。然而很快地,诗人就又陷入到了惆怅之中。“炎方岂必好,差远鼙鼓音。且愿海道清,莫问神州沉”表达了自己虽然偏居一隅,远离战祸,但对时局仍然充满忧虑的心情。愉悦是短暂的,更多的是“常恐官事絷,佳日妨登临”的无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由于胡帅的倚重,刘克庄在桂林的幕府生活是忙碌的,又因为人地生疏、水土不服,他的桂林生活又是枯燥而缺少诗情的,正如此诗中所言:“来南百虑拙,所得惟幽寻。”少有的好天气、偶然的游赏方能稍稍振作起久违的诗思。在这虚旷深邃的岩洞中,诗人对生命和时序有了深刻的领悟:“徘徊惜景短,留滞畏老侵。昨游感莺哢,今至闻蝉吟。”最后说:“常恐官事絷,佳日妨登临。譬如逃学儿,汲汲贪寸阴。何因释胶扰,把臂偕入林。”虽然和大多数宋人一样,出世隐居山林不过是说说而已,但观刘克庄入桂之前的诗作极少有这种倾向,可见对山林的向往确是他面对桂林岩洞时心情的自然流露。另一首《琴潭》也是如此:

山形若覆奁,潭面如拭镜。奇哉几案物,千古弃荒夐。了无扳跻劳,坐惬幽野性。泉源黑难穷,崖色碧相映。闯深畏龙蛰,窥浅见鱼泳。可怜风水声,空山谁来听。我欲买兹丘,扫迹逃嚣竞。未言葺茅斋,先可理渔艇。

琴潭,即桂林琴潭岩。仕途艰险,有时比这潭水更加深不可测。面对清幽深邃的岩洞,前路未卜的刘克庄很自然地将自己与陶渊明联系起来,而桂林深幽奇丽的岩洞地貌很可能对这种情绪的产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另一个新变是重道抑佛。入桂前后的刘克庄对于佛道二家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追溯刘克庄在入桂之前的诗作,与道教有关的作品数量远远不如与佛教有关的。其中提到与道家交游的有《赠玉隆刘道士》、《赠钱道人》、《紫泽观》、《灵宝道院》等寥寥数首,而和佛教有关的诗作数量则较多,如《幽居寺》、《大目寺》、《铁塔寺》、《雪峰寺》、《题寺壁二首》、《临溪寺二首》、《赠风水僧》、《访辟支岩绝顶二僧值雨》、《空寂院》、《东岩寺避暑》等二十多首,这些诗作足以说明刘克庄在入桂前出入的佛教寺院也较多,交游的密切程度也超过道教,但在桂林期间情况却正好相反,提及佛教的只有《春日五首》其五、《佛子岩》、《辰山》、《辰山道人》四首而已。其中《佛子岩》诗曰:

环郭洞府多,所患在卑湿。斯岩独虚敞,他境未易及。穹如层屋构,广可百客集。开窦送云出,扫壑延月入。穴居倘堪谋,径欲老樵汲。绝颠尤玲珑,苔磴不计级。惜为僧所涴,飞栋缘面岌。佞佛堕痴想,明鬼趋陋习。遂令登眺者,欲往足若絷。何当一燎空,尽见万仞空。

此诗对佛教简直是到了切齿痛恨的地步,认为佞佛行为是痴心妄想和陋习。由于寺院阻挡了游人登览的道路,甚至还要将它焚毁。相比对道家的半信半疑,刘克庄在桂林期间对佛教不只是不信,直是到了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刘克庄早年所作不乏出入佛院、叩僧问道之作,如《夜过瑞香庵作》:“夜深扪绝顶,童子旋开扉。问客来何暮,云僧去未归。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此境惟予爱,他人到想稀。”与僧人交游也十分密切,如《雪峰寺》有“僧来叙旧约分茶”之句。监南岳庙后有《访辟之岩绝顶二僧值雨》、《东岩寺避暑》、《宿千岁庵听泉》、《瑞峰寺》等。又有《寄泉僧真济》,赞颂僧人医术。观其入幕桂林以前诗,从无如此痛加贬斥佛教的,最多不过是在《香山寺》中说“佛废何关儒者事”,语气虽然冷峻,但并无明显排斥、贬损之意,反而带有几分同情地说“要知开创亦辛勤”,然而观《佛子岩》一诗,却如此疾言厉色地排佛、毁佛,态度的剧变令人惊讶。

道家之事,刘克庄后来是持怀疑态度的,在他59岁时所作的《王隐居六学九书序》说:“近世丹家,如邹子益、曾景建、黄天谷皆余所善,惟白玉蟾不及识。然知其为闽清葛氏子。邹不曾七十,黄、曾仅六十,蟾尤夭死。时皆无它异,反不及常人,余益不信世之有仙,而丹之果可以不死也。”[3]205直到晚年也是如此,如72岁所写《老道》诗,对炼丹修道也做了讽刺[3]307。然而在桂林期间他的这种思想显然还未形成,而是对道家炼丹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在《戴秀岩》一诗中有较为清晰的表达:“尝闻学神仙,所得由专精。岂吾诸名士,羡彼一老兵。欣然约同志,嗣此将寻盟。安知无白鹿,绝顶来相迎。”诗中透露出对丹家的真幻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不像后来的怀疑甚至是否定。究其原因,除了叶岂潜等友人的影响之外①《八桂堂呈叶潜仲》有“君言权位盛,孰若志意修。静观钟鼎族,起灭犹轻沤。祝君象韩吕,不羡熺与攸”等诗句,祝愿友人得道。,桂林岩洞众多的地理环境以及遍布其间浓郁的道家氛围无疑也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观刘克庄在桂林有道教倾向的诗,也多与游赏岩洞有关。如《栖霞洞》说自己观洞后“尽捐滓秽念,遂有飞举势”;《泛西湖》借问“古洞半芜废,仙人今在亡”;《荔枝岩》叹息“心知仙圣居,欲到无飞羽”;《再游栖霞洞》憧憬“殷勤报有诗翁到,万一仙人肯出迎”;《刘仙岩》则称“绝顶来寻炼药踪,老仙端的是吾宗。寄声月白风清夜,定许相期第几峰”,傲然以仙人为宗;《程公岩》则流连忘返,欣然说“学道纵未得,著书亦可藏”。

有学者指出《桃花源记》与道教岩穴崇拜的密切关系,又指出岩穴、石室与道教的深厚渊源:“岩穴意象描写,不是一般的景物描写,而是中国古代岩穴崇拜意识的原型表现,蕴含了道教岩穴崇拜的深厚文化意蕴”[6],在刘克庄游览桂林岩洞的诗中,“桃源”的意念和“仙人”的形象不断地反复出现,如前举《栖霞洞》诗开头就说“往闻耆老言,兹洞深无际。暗中或识路,尘外别有世。几思绝人事,赍粮穷所诣”,这与《桃花源记》所述情节十分相似,出岩洞后“凭高眺城阙,扰扰如聚蚋”,眼前豁然开朗,这才得以“尽捐滓秽念,遂有飞举势”。前举《戴秀岩》中“外狭中乃宽,始暗俄忽明”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情景也颇为相合。也许可以说,正是因为刘克庄把陶渊明《桃花源记》理想中的儒家精神和桂林岩穴文化中的道教氛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流连忘返于桂林大大小小深幽神秘的洞穴之中,也徜徉于儒道合一的精神世界,才导致了他入桂诗“重道抑佛”的思想倾向。

四、丰富的文物

桂林人文景观丰富,或为历史上封疆大员所营建,或为贬谪之臣所流连居住,或为骚人迁客的摩崖题刻,散落在桂林的青山绿水之间,是刘克庄在桂林期间的必游之地,并留下了一些诗作。由于游览对象的不同,这些诗作映射出的思想倾向也有所区别。

第一,历史陈迹。这些历史陈迹多带有贬谪色彩,与刘克庄自身在桂林的心态十分契合,因此他在面对唐宋先贤留下的历史遗迹时,常发怀古之幽思,感自身之流宕,产生钦慕和共鸣,同时生发出历史的沧桑感和虚无感。如《訾家洲二首》:

来访唐时事,荒洲暮霭青。遍生新草棘,难认旧池亭,毁记欺无主,存祠怕有灵。今人轻古迹,此地少曾经。

裴柳英灵渺莽中,鹤归应不记辽东。遗基只有蛬鸣雨,往事全如鸟印空。谿水无情流㶁㶁,海山依旧碧丛丛。断碑莫怪千回读,今代何人笔力同。

唐代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文中的訾家洲气象万千,而刘克庄诗中景物却荒凉破败,令人唏嘘,映射着当时社会凋敝、人才匮乏的现实。这种带着历史符号的人文景观显然使得刘克庄的桂林写景诗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不仅仅是个人遭际的反映。另一首《曾公岩》诗则对曾巩弟曾布被贬桂林的遭遇感慨唏嘘;《八桂堂呈叶潜仲》从八桂堂的兴衰联想到人生无常,王侯将相转眼幻灭,所谓“黑头去云远,白发来何稠”,“静观钟鼎族,起灭犹轻沤”。此外,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贬宜州曾经过桂林,系舟于榕树下,刘克庄游览至此,作有《榕溪阁》一诗:“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感物思人,表达了对前辈诗人的敬仰,同时自视为迁客,以竹为友,有顾影自怜之意。

第二,古碑。刘克庄对古代遗存的石碑十分看重,在入桂诗中多次有所表现,如《訾家洲二首》有“断碑莫怪千回读,今代何人笔力同”之句,语气中流露出对唐人文章的推崇和今不如古的感慨。初到桂林时的《春日五首》其二还有“下山欲与唐碑语,先遣奴兵细拂尘”两句,表达对唐碑的敬慕和喜爱。此外《泛西湖》也有“颇能读古碑,所恨侵夕阳”之句,情趣近似。

第三,摩崖石刻。面对林林总总的摩崖石刻,刘克庄的主要态度是重精品、厌庸品。桂林的摩崖石刻肇始于隋唐,而在两宋盛极一时,其中不乏精品,可以光耀千秋,但也存在大量平庸之作。刘克庄不止一次在游览诗中表达在天然石壁上进行“到此一游”式题诗、题记的厌恶,认为这只会留下耻辱的印记。如《上巳与二客游水月洞分韵得事字》中有“涤崖去恶诗”之句,《伏波岩》一诗又说:“惜哉题识多,苍玉半镵毁。安得巨灵凿,永削崖谷耻。”相反,他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石刻是很珍视的,如《龙隐洞》中有“我来欲题名,腕弱墨不食。摩挲狄李碑,文字尚简质。今人未知贵,后代始宝惜”之句。“狄李碑”即记载大将狄青、孙沔、余靖等平定侬智高故事的《平蛮三将题名》碑和李师中《宋颂》碑。可见刘克庄起初反对在石壁上题记的原因,在于他认为那些碑刻题记多为无谓之作,毫无价值可言,而游览龙隐洞见到“狄李碑”,却一改以前轻蔑的语气,谦称自己虽欲追随前贤刻文于此,无奈弱于笔力不敢妄题。

刘克庄在桂林生活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在他的一生中只是一次短暂的停留,然而透过他入桂后的诗作可以看到,这段生活对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却不可忽视。在他带着失意来到桂林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其心态和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入桂前相比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元)脱脱.宋史·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06.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328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4.

[3]程章灿.刘克庄年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5-20.

[5]黄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8-60.

[6]邓福舜.《桃花源记》与道教岩穴崇拜[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

Geographical Researches on Changes of Liu Kezhuang’s Poems after His Entrance to Guilin

ZHANG We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533000 China)

Guil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border.The landform,climate and custom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lace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Liu Kezhuang came to the Guilin in disappointment in Jiading fifteenth years(AD 1222).His mentality and ideology was influenced by Guilin'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o his poems showed quit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fter his entrance to Guilin. There were 80 poems during his reassignment in Hu Jimu,and his thoughts were reflected,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is period.

Liu Kezhuang;poems;mind and thought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fluence

G642.0

: A

: 2096-2126(2016)06-0045-05

(责任编辑:刘婧)

2016-10-15

张炜(1972—),男,河南洛阳人,文学博士,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文。

猜你喜欢
岩洞桂林
桂林行
“岩洞女孩”:生活虽然不容易,但我从未自卑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游记
洞穴密码
桂林游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