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梁,李 艳,赵进东,李永攀,张 莉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安徽 合肥 230061)
徐经世理脾阴法浅析
张国梁1,李艳1,赵进东1,李永攀2,张莉1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脾阴,新安医家吴澄较系统地阐述了理脾阴之说。徐经世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结合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思想,提出“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的理脾阴观点,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关键词]理脾阴;不居集;徐经世;临床经验
徐经世,号筱甫,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徐经世临证60余载,学验俱富,对肝胆脾胃诸多病证的论治颇具心得,并根据临床经验继承并发展了“理脾阴”的学术思想,成为传承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脾阴”一词,但在相关论述中已包含脾阴的生理功能、脾阴不足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灵枢·本神》提出“脾藏营”,认为脾具有贮藏营血的功能。从阴阳的角度而言,营血为“阴”,脾阴以“营血”形式存在,是有形之物。五脏六腑皆可分阴阳,以静止、内守、下降、滋润等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当为脾阴,脾阴与脾阳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挥其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功能,达到濡养脏腑之目的。又十二经脉中,凡属脏及其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脾经命名为足太阴脾经,从阴阳的角度而言,脾固然有脾阴之理。唐容川言:“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说明脾之运化功能不仅源自脾阳,与脾阴也密切相关。唐容川以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为例,形象说明了上述观点。
新安医家吴澄明确脾阴虚乃“相火者……炽而无制,则为龙雷,而涸泽燎原……上入于脾,则脾阴受伤”。王泰林认为“思虑伤脾之阴”,指出内伤七情,五志化火,或思虑过度,脾阴暗耗。《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指出苦味太过,苦燥伤脾阴。此外,外感六淫之邪,消灼阴精,亦可致脾阴亏损。《格致余论》曰:“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丹溪心法》谓:“脾土之阴受伤……遂成鼓胀。”可见,脾阴不足,则影响胃之消化、气血生化、布津精等,而生一系列病证。
虽医家对脾阴证遣方用药各有特色,然皆宗《素问·五脏生成》之“脾欲甘”,均守《素问·刺法论》之“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即养脾阴须甘淡之药。张仲景创麻子仁丸以治脾约证之脾阴不足。明代张景岳曾制理阴煎,该方系理中汤之变方,变温补脾阳为温补脾阴。吴澄《不居集》曰:“如六脉数而不清,滑而无力,大便闭结,嘈杂,中消多食易饥。此脾阴虚,本经血虚胃热,以清补为主。”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而不拘泥于“古人多以参芪术草培补中宫”之说。主要选用太子参、山药、石斛、扁豆、薏苡仁、茯苓、白芍等,创制了理脾阴正方、中和理阴汤、理脾益营汤、资成汤等方剂。吴氏在理脾阴的同时,又注重顾及脾气,多选芳香醒脾之药,如荷叶、荷鼻、莲肉等轻清之品,不仅升发脾之清阳之气,使气机调畅;又可免柴胡、升麻之温性燥伤脾阴,加重病情;还可减少滋阴药之黏腻之性,妨碍脾之升散。
2临证发微
徐经世认为,理脾阴之基石首推新安医家吴澄所著的《不居集》,且于《石山医案》《医学心悟》《医宗金鉴》等新安医著用功尤勤,在继承新安医学基础上,将理脾阴理论进一步凝练与升华。
徐经世认同《灵枢·本神》中所指的“脾藏营”的观点。中焦脾胃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维持生命,又脾胃为营血化生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营”当属经脾胃纯化过的精微,精微物质即脾阴。然脾阴又不同于胃阴,胃阴多指胃之津液,用于濡润、腐熟、消化水谷,似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胃液。
徐经世认为,李东垣偏于补脾阳而略于补胃阴,偏于升脾而略于降胃;叶天士补益胃阴过于滋腻,有碍脾阳的升发。其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综参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观点,提出新时代下的“理脾阴”之学术观点为“补不峻补,润燥适宜;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四要素,以期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使脾胃升降平衡,五脏随之而安。“圆活变通”,是徐经世在方药把握上的精妙之处。其认为疑难杂症重在调节,“诸虚不足,先调脾胃”“久病多郁,调肝理气”“久病缓攻,俟其生机”[1],治疗用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综合权衡,统筹兼顾,效成法而不拘。尤其于药对之宜,生制之异,惟求协同以增其效,制约以矫其偏。徐经世对“阴常不足”理论进行发挥[2],形成独特的理脾阴用药特色。
2.1补不峻补,润燥适宜徐经世强调,临证用药既不能克伐太过有伤于脾,又当适度掌握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针对不同病情,常以平和多效方药,运筹帷幄,补不宜峻,当缓图之,培补中宫,不燥津液,而理脾阴。并采用双向调节,以达到脾胃升降平衡,五脏即随之而安。正合张景岳“善治脾胃者,即可以安五脏”之言。
辛香理气药,少投则可行气化湿,悦脾醒胃,过用则破气化燥反损脏腑,暗耗脾阴,对阴血不足及火郁者更当慎之,以防止耗阴助火,故用丁香、沉香等辛窜温燥之品,均不过投,常配伍白芍以制约其性。脾阳喜燥恶湿,用药忌柔用刚;脾阴喜润恶燥,用药忌刚用柔。因此,在脾的调治过程中,对温燥及滋润药物的使用,慎重有加,以防出现脾阴耗伤或补困脾阳之弊端。即使出现脾阴不足或脾阳不振之证,亦应牢牢把握脾之生理特性,以刚柔相宜、燥润相济为原则,掌握寒温、燥湿之度。如白术与白芍相伍,健脾阳而不燥脾津;有脾阴不足之象,以山药滋养脾之阴,加以石斛、沙参亦可润养脾之阴。
2.2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脾为阴土,性善升运,而大凡滋补之品多为阴药,滋腻之药每易助湿且碍脾之运化,故补脾阴不宜纯用滋补,而以平补为贵,不燥伤津液、营血。徐经世提出“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泄脾而不耗脾”三原则。脾阴虚者治宜甘寒滋润,既可理脾阴,又可健脾阳,使气机枢纽之机正常,以达到运行水谷精微于五脏之目的,从而使气血得以充盛,阴阳得以平衡。常选用补而不燥、滋而不腻、行而不滞的平补之品,如天花粉、葛根、五味子、山药、石斛、麦冬、沙参、玉竹、莲肉、扁豆、甘草、糯米。
脾阳主升,脾阴主降,脾得阳始运,脾得阴始和。甘味补中,故以甘温之剂运其气,辛甘之剂助其阳,甘寒之剂滋其液,酸甘之剂化其阴。临床运用理脾阴法时,常配以绿萼梅、香橼皮、白扁豆等运脾和中之属,使方中静中有动、滋而不腻;对湿热较著者则宜慎用滋阴法,或酌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开窍之品。同时,还须避免香燥耗阴和消导苦寒之品,常用熟地黄配伍砂仁、黄柏、陈皮等,以防滋腻伤中。
3验案举隅
杨某,男,43岁,2008年11月4日初诊。患者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余年,因无明显症状而疏于治疗,3个月前出现右胁部胀痛,脘腹胀满,饮食少进,多食则胀甚,偶有恶心欲吐。2008年7月26日在某医院行腹部CT和B型超声检查均提示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已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3次,本次介入时间为2008年10月16日。现右胁肋胀痛,纳食不香,稍食即胀,口干苦,二便调畅,面色萎黄,大便色黄,乏力,右上腹仍可触及包块,睡眠尚可,舌绛红,苔薄黄,脉弦细。此乃肝郁气滞、脾阴不足之象,病属“积聚”范畴,按其病证,拟开郁醒脾为治法。醋鳖甲、谷芽各25 g,北沙参、山药、绿萼梅各20 g,枳壳、石斛各15 g,陈皮、灵芝、竹茹各10 g,炮穿山甲6 g。共10剂。
2008年11月18日二诊,服药后胃脘胀满、恶心欲吐好转,食欲略增,仍有肝区疼痛,口干苦,面色苍黄,晦滞,夜间睡眠较差,小便稍黄,大便尚可;复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较前下降,甲胎蛋白70.41 ng/mL;舌绛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拟方:醋鳖甲、谷芽各25 g,北沙参、山药、绿萼梅各20 g,枳壳、香橼、石斛各15 g,陈皮、竹茹、灵芝、土鳖虫各10 g,炮穿山甲6 g。共15剂。
2008年12月26日三诊,服前药月余,诸症改善明显,口干苦、肝区隐痛皆除,纳食增加,睡眠尚可,面色渐红润,小便稍黄,大便尚可;复查肝功能示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甲胎蛋白59.23 ng/mL,复查B型超声示肝脏肿块较前略有缩小;舌红,苔薄,舌微黄,脉弦细。拟予滋养肝脾之阴,以善其后。白芍、薏苡仁各30 g,醋鳖甲、山药各20 g,北沙参、绿萼梅各20 g,石斛、郁金、半枝莲各15 g,土鳖虫10 g,炮穿山甲6 g,甘草5 g。
2009年6月8日四诊,上方服用至今,自感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现在北京务工,嘱其每日以西洋参5 g、石斛10 g、灵芝10 g泡茶饮服。
按近年来,肿瘤患者与日俱增。手术及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的患者,其临床证候多属虚象。治以扶助正气为先,然补气不惟四君,补血不任四物,重在调整五脏六腑之功能,而五脏六腑之中,尤以脾胃的功能最为关键。肿瘤手术及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每见有纳呆、腹泻、呕吐、腹胀等脾胃受损之象,故当先调其脾胃,方可言之扶正。
本案病至后期,肝癌介入术后,气血衰少,消灼真阴,津液不足,导致脾阴亏损,纳谷不香,稍食则胀。徐经世嘱理脾阴须甘平养阴,以沙参、石斛、山药、白芍平补脾阴,或再结合其具体病证,予绿萼梅、香橼、枳壳、陈皮、谷芽等芳香悦脾之药以调理脾胃,以穿山甲、土鳖虫、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消积,以半枝莲、生薏苡仁解毒利湿,西洋参、灵芝扶正益气,郁金、绿萼梅疏肝理气,皆随证而用之。虽为重症顽疾,而法不乱,药不杂,守治半年而症减体复。可见,其处方用药也体现“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原则。盖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胃又合为后天之本。前贤张锡纯曰:“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即脾阴足,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此外,若言治本病,其对肝的调理亦为必要。因肿瘤患者,每有忧思惊恐过度而致肝郁,此即由病而郁,医者须及时予以调治,切不可再因郁而致他患,而治郁之逍遥散、越鞠丸皆可灵活加减施用,务必使肝条脾健,正气旺盛,精神愉悦。
参考文献:
[1]张莉,徐升,李永攀,等.徐经世临证思维探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42-43.
[2]郑勇飞,陶永,张国梁,等.徐经世对“阴常不足”理论的临床发挥[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461-1463.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徐经世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作者简介:张国梁(1961-),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R249[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5-09-27;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