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气的“共振”假说

2016-03-18 02:10邓万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共振经络

邓万溪,黄 彬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医学之气的“共振”假说

邓万溪,黄彬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中医学之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乃至自然、宇宙的基本规律。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使其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振理论相暗合,故可以假设共振运动也是气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气之“共振”假说可以较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物理疗法及“同气相求”理论,对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气;共振

在中医学中,气是指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71,101。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据此,中医基础理论将气的运动形式简单地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1]73。而据“器散则分之”,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部分医家亦将聚、散列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无论是升、降、出、入或是聚、散,这几种气的运动形式被运用到中医理论中都能较合理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笔者通过进一步思考气机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特点,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部分知识理念及医学临床实践,联想到气的另一种运动形式,即共振运动,以期从另一角度理解中医学的气机理论。现浅析如下。

1气理论和共振理论的主要内容

1.1气理论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形成于先秦时期,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2]31。此处的“精气”基本意义同“气”,与中医理论之“精”有别,《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古代先贤将气看作是天地万物之本,用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是最早的气一元论。王充《论衡》曰:“元气,天地之精微也。”点明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精微”物质。

现代学者根据古代哲学家对气的各种描述,将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2]34-36:①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据此,可以归纳出至少3种气的特性。①物质基础性: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则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础物质。②运动属性:气是动态的物质,运动是其根本属性之一。③感应性:气可以相互作用,也可作用于天地间的各种有形物质,包括人。

中医学的气理论虽将精气学说进行适当改造,其基本内涵与精气学说仍是一致的,气的基本特性仍贯穿于中医的气理论中。气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包括: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等。

1.2共振理论共振是指一个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的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以最大振幅作受迫振动的情形。系统产生共振时的频率称为该系统的固有频率,此时外力的频率与固有频率相等,称为共振频率。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有多个共振频率,当引发振动的频率较复杂时,系统会自动筛选出一个共振频率随此频率振动。

共振现象不仅见于力学运动中,在声学、光学、电磁学等体系中也普遍存在。将振动的音叉靠近另一个固有频率与其相同的音叉,后者会产生相同的声学振动。日光灯通电后,灯管中汞蒸气产生的紫外线被管壁的荧光粉强烈地共振吸收,转化为可见光。收音机、电视机的信号接收应用了电磁共振原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弹性系统,共振现象同样会在人体产生。百米短跑健将的步频与人胃的固有频率接近,跑动中胃明显受到振动作用,但在10 s左右的短暂时间里胃不至于严重受损[3]。

总之,从微观世界中的原子核、电子、光子等微粒的运动到宏观宇宙世界天体的轨道运行,共振现象无处不在。可以说,共振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之一。

2气理论与共振理论的相关性

2.1物质性在中国古代哲学或中医学中,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微观物质,而气又是“天地之本”。这种关于气的描述与现代物质理论极为相似,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均是由原子、中子、质子乃至夸克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当代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将气理论与现代物质理论作了对比联系:“在中国哲学中,注重物质,以物的范畴解说一切之本根论,乃是气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之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4]由气的概念出发,可以将气假想成一种类似原子、中子甚至更微小的客观微粒,只是这种微粒用肉眼或仪器无法观察到。

共振是物质的共振,共振现象普遍存在于微观粒子世界中,微观物质性也是共振理论的特点之一。所以,“微观物质性”是气与共振现象联系的纽带之一,气既然是“微观物质”,也就具备了共振的基本条件。

2.2运动属性气运动不息,运动是气的基本属性之一。而共振是一种物理运动,运动也是共振的基本属性。因此,共振现象与气的运动(即气机)在本质属性上是相通的。共振可以是气的运动形式之一。

2.3感应性现代物理学中微粒的共振现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物质感应现象,这些感应可以是有形的力学作用,也可以是无形的影响,如电流共振、磁共振。感应性是气的特性之一,中医学中的气感应效应往往是无形的,如春气应肝。气与共振都具备感应性,这是两者的共性。

总之,气与共振现象是存在联系的,气的运动形式可以包括共振。气的共振建立在气的微观物质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之上。气的共振运动观念,借用的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微粒运动观,此种微粒运动无法用肉眼或仪器观测。

3 气的“共振”假说的意义

3.1气的共振与经络学说关于经络的本质,中外学者们已争论了近一个世纪,至今仍莫衷一是。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在中医概念的基础上,气机“共振”假说可从另一角度解释经络。气作为一种“极精微物质”,在人体内的运动除了升降出入以外,共振也是其重要的运动形式之一。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则气充盈于经络。某一经络、腧穴可理解为气在某一频率下产生共振的特定部位,不同的经络、腧穴之气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些经络、腧穴与对应的脏腑组织之气的共振频率相近,当给予外界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气产生振动,并通过共振影响相应的脏腑组织。而脏腑组织有病变时,亦可通过气的共振反映于体表的经络、腧穴。陈以国等[5]认为,共振蛋白是经络的基础,经络是由具有相同共振结构的蛋白质组成的特殊功能系统。这一经络本质假说提示,共振运动在经络学说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针灸学的部分临床实践中也可以体会到共振或振动的作用。在针刺手法中,提插与捻转是两大基本手法,而这两种手法均有操作频率方面的要求(提插法60~90次/min,捻转法90次/min)[6],这就使针具在恒定的频率下对身体组织产生作用,相应部位的气便产生共振并向别处传播,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3.2气的共振与康复物理疗法物理疗法主要分两大类,即自然物理因素疗法和人工物理因素疗法,前者包括矿泉、日光、海水疗法等,后者包括电疗法、磁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传导热疗法等。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物理疗法主要为人工物理因素疗法,该类疗法所采用的物理能量有不少被赋予人工周期特性,如低频、中频、高频脉冲电疗法,脉冲磁场疗法,激光频谱疗法,这些物理能量的周期性作用即是一种能量的振动。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上述物理因素在适当范围内对人体有消炎、镇痛等作用[7]。而从传统医学角度,借助气的共振理念同样可以理解。不同频率的物理量引起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气的共振。共振是一种协调有序的状态,在共振情况下,局部或全身之气协调运行,气机通畅,则诸病易愈。

音乐体感振动疗法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物理疗法,该法在西方由挪威学者Olav Skille于1986年首次公开发表,而在中国,《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五音五味》就已详细地记载了角、徵、宫、商、羽5种不同的音阶调治疾病的内容。当代医学对音乐疗法进行了大量研究[8-10]。魏育林等[11]研究发现,体感音乐声波在正常人体内存在循经传导现象,不同经脉、不同性别对音乐声波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结合气的共振形成经络、腧穴的观点,同样可以把体感音乐疗法的原理与气的共振联系起来。声波引起气的共振效应,这种效应循经传播,影响人体的各组织器官,调整一身上下之气而达到治疗作用。

3.3气的共振与“同气相求”的联想共振可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联系起来,气的共振现象是气的感应性的一种表现。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同气相求”是常见的一种关于气的感应性的理论。《易·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张俊龙[12]认为,同气相求的含义是事物在互相联系的质和量的各个方面,只要在某一点上存在相同性,便会在质和量的某一方面存在着亲和召感、互补顺应、协调有益的联系和作用。将张俊龙所说的“某一点”理解为气的共振频率,同气相求的过程可看成是气的共振产生的过程。如春应木,木应肝,春季自然界之气在某一频率范围(频谱)内振动,而木、肝之气的共振频率又恰好在此频谱内,于是春季之气对木对肝便有一种“感召”效应,即同气相求。

4结语

气的“共振”假说主要基于气的物质性、运动性及感应性而提出,可解释部分中医理论与实践。但中医学之气除了上述几个特性外,尚有功能性,如卫气的“卫外”功能,肝气的“疏泄”功能,肾气的“封藏”功能。诸气功能出现障碍,则有肺气虚衰、肝气郁结、肾气不固等病理变化,这些用气的“共振”假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共振”假说能部分解释气的物质性及其运动性,但不能全面解释中医之气的全部内涵,这是该假说的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气的“共振”虽是一种假说,但可用于中医理论或现象的解释。这种假说目前尚无科学研究的实证,但能与原有的理论学说相契合,部分临床实践经验也可给予佐证。此种假说尚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理论,尚不能全面解释中医之气的全部内涵,但对中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邢玉瑞.中医基础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金仲辉,梁德余.大学基础物理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5-247.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5.

[5]陈以国,成泽东,张立德.经络是由具有相同共振结构的蛋白质组成的特殊功能系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276-277.

[6]梁繁荣.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93.

[7]安恒远,李雪萍.物理因子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新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3):227-229.

[8]任兰芬,孙乐蓉,黄杰,等.音乐疗法配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30-33.

[9]蔡丽娇,陈锦秀.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766-768.

[10]回金凯,王昭君,郭琪,等.音乐疗法对养老院住院老年人运动能力、抑郁和运动训练参加率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48-351,358.

[11]魏育林,屠亦文,梁甜甜,等.宫调体感音乐声波在健康人体内传导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2):111-114.

[12]张俊龙.《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J].中医药研究,1997,13(6):1-3.

作者简介:邓万溪(1987-),男,硕士,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2-03[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02

(收稿日期:2016-01-09;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中医学共振经络
ZJP56型组合绳锯组锯机超谐共振分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