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及临床的贡献

2016-03-18 02:10王心恒李泽庚王晓虎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王心恒,李泽庚,王晓虎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浅谈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及临床的贡献

王心恒1,李泽庚2,王晓虎3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30012;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22)

[摘要]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安医学;针灸理论;汪机;吴崑;郑梅涧;徐春甫;王国瑞

新安医学是以新安地区(即原徽州一府六邑)为核心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1]。 “新安”是徽州的旧称,该地长期保持着中原文化的传统,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且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新安医学肇始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先后涌现许多著名医家,如宋代张杲,元代王国瑞,明代汪机、吴崑、孙一奎、方广、吴正伦,清代吴亦鼎、吴谦。这些医家学术成就突出,对中医药的推动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自宋迄清,卓然成家者766人,其中415人撰写了559部经典著作,蜚声海内外[2]。这使新安医学逐渐被中医学界乃至文化界和史学界所重视,并在1970年代的中期兴起了对“徽学”的研究。现就汪机、吴崑、郑梅涧、徐春甫、王国瑞5位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贡献和学术特色进行探讨,分述如下。

1汪机倡“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

汪机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四大名医之一,同时也是新安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汪氏精研历代医家经验,参以哲学,推崇李东垣并旁及诸家,第一次提出“新感温病”学说,打破前人认为温病是由于伏邪化热所致的传统观点;创立“固本培元派”,倡导“新感温病”“营卫一气”学说;在临床上注重辨证论治,同时在内科、外科、针灸和脉学方面有独到见解[3]。

汪机在外科方面造诣颇深,其在《外科理例》中提出了“灸治疮疡”的观点。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功效,汪机秉承《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旨,继承了刘完素提出的“疮疡者,火之属”和“当外灸之,引邪气外出而方止”[4]的学术思想。在朱丹溪提出的用灸法“以火畅达,拔引郁毒”治疗实证疮疡,用“补阳”治疗阴证疮疡的学术思想[5]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汪机主张“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6]。其在《外科理例·卷一》中指出,“疮疡者火之属”,然而疮疡绝非皆火皆热来一概而论,且“灸法有回生之功”[7],因此在治疗疮疡的过程中多使用隔豆豉饼灸、隔附子饼灸、隔蒜灸和竹马灸。隔物灸法避免单用艾灸引起的局部疼痛、遗留瘢痕等弊端,发展了热证用灸理论。但是,汪机认为“无病而灸,何益于事”(《针灸问对·卷之下》),反对瘢痕灸,提出灸法无病忌用的观点,则有失偏颇。

汪机所提出的“灸治疮疡”的思想对临床治疗影响深远,如清代的吴亦鼎倡导运用灸法治疗疮疡,其在《神灸经纶》中提到:“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进一步说明灸法既可治已病,又可治未病。同时,吴亦鼎还拓展了灸治的病种[8],在运用灸法治疗乳岩等疑难杂病上积累了很多有用的临床经验[9]。

汪机所撰之《针灸问对》,内容广、涉猎博、敢质疑、憎恶习、惩时弊[10],是针灸史上全面论述刺灸法的专著之一。其反对拘泥于一证一穴,认为在临床治疗上需要灵活选穴,不可“执中无权”,拘于“某穴主某病之说”,并提出“治病无定穴”的观点,强调辨证选穴的重要性,重视整体观念,对临床治疗亦有启发。

2吴崑倡“五门主治”,修《金针赋》

吴崑是明代著名医家,其出身于中医世家,师从余午亭,一生潜心医学,著述颇丰,著有《脉语》《医方考》《素问吴注》等著作,在中医的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崑既承家学,又受师教,在临床和理论方面造诣都很深。吴崑于67岁时,将自己临床心得,结合历代医家实践经验,著成《针方六集》。该书强调针药并用,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吴崑根据《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的五输穴理论,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提出“五门主治”说:“五门者,十二经井荥俞(输)经合也。”“脏腑之气由之开阖,若门户焉,故曰五门。”(《针方六集·开蒙集》)[7]

《金针赋》始载于徐凤的《针灸大全》,其书中对“白虎摇头”“青龙摆尾”“苍龟探穴”“赤风迎源”等手法作了具体的阐述,在针灸史上影响较大,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吴崑认为,《金针赋》虽然保存了多种针刺手法,但是也存在谬失之处,故其著《修〈金针赋〉》,《针方六集·旁通集》对《金针赋》当中缺乏理论依据和与临床不相符合的地方给予补注,从而促进刺法的发展[11]。

3郑梅涧创“郑氏三针”,编针灸歌赋

郑梅涧,安徽歙县郑村人。其父郑于丰精于喉科,郑梅涧承父技,在乾隆年间,集多年临床经验,并经方成培整理,撰成《重楼玉钥》。该书为中医喉科专书,但书中有关针灸内容却达到全书一半以上,郑梅涧在针灸学术上有其独到见解,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郑梅涧独辟蹊径,提出“三针”之说,即“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三者各有治疗范围和操作方法。在选穴方面,在“喉风针诀”中所选的穴位大多以督脉为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其次是大肠经和肺经穴位。郑氏认为咽喉疾病病因病机非只一端,但是首要原因是风邪。因此,驱除风邪为当务之急。风为阳邪,易犯皮毛,故针刺督脉、肺经及大肠经穴位,以达到开通气血、祛风化痰的功效。郑梅涧擅长运用针灸治疗喉病,其在《重楼玉钥》中提出36种不同喉风病名,其中只有“单鹅风”“双鹅风”“单搭架风”3种喉病未用针灸治疗[12]。在喉科病的治疗上,郑氏主张针药并用,并且以针灸为先。在灸法方面,虽然在书中较少论及,但也有其独创之处,如指出颞下颌关节脱臼由内伤所致,治法为兜法复位后用老姜置于左右颊车穴上,以艾丸置姜上,用香点灸,即可断根[13]。

郑梅涧在《重楼玉钥》中引用了不少针灸歌诀,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见解,在参照前人所写的针灸歌赋的基础上,将取穴、持针、进针、运针、出针以及补泻手法都以歌诀的形式记录,描述针刺手法的全部过程,让读者朗朗上口,便于诵记[14]。

4徐春甫倡“针药兼用,灸焫为先”

徐春甫是明代中后期新安郡祁门医学大家,毕生钻研医术,刻苦勤奋,于1556年纂成《古今医统大全》。该书将编与撰相结合,辑录历代医著及经史百家有关医药文献,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在医理上有所阐发,是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全书之一,也是研究临床和医史的重要参考书。徐春甫主张良医要针灸与药物相兼通,强调“惟执方以待病,不诊候以裁方”[15]。《古今医统大全》100卷中《针灸直指》和《经穴发明》专门讨论针灸。

徐春甫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奠基,认为“黄帝氏继天创始,与其臣岐伯著《内经》《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序》)。在临证方面,徐氏“虽绵疴沉痼,能终任之”,也得之于其“恒读《素问》诸书”[9]。如其在治疗咳喘病方面,基于《素问·咳论》中的论述,结合前人研究,提出治咳嗽要分虚实,以消痰顺气为先,观其时令,治嗽不可先用涩药等观点,针灸治疗选用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顺气降火,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其在《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中风门》中对灸法的体位、处方配穴、壮数多少等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灸中风中腑,“不论是风与气,可速灸此穴”,取风市、足三里、绝骨、百会、曲池、肩髃;灸治中风中脉,“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取颊车、地仓、听会;灸中风中脏,“以次第灸之,立愈”,取百会、肩井、大椎、足三里、曲池、间使。这些观点丰富了灸疗的学术内容[9]。

5王国瑞总结“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

王国瑞自幼随父学医,是元明之际的针灸医家。其在选穴用穴方面独具特色,治学严谨,著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该书以通俗歌括著称,载有《针灸歌》《玉龙歌》《天星十一穴歌》等,包含王氏以前的针灸医家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法与实践的精粹,是一本将理论和实践、学习与提高相互结合的针灸专著。

该书中《穴法歌》即“穴法相应三十七穴”,至今依然为临床所用。这37组配穴多数是对穴,这种配穴可以激发经气,使经脉畅通,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灵枢·刺节真邪》)的功效,这种具有主从配合关系的穴位配伍,具备了方剂学“君、臣、佐、使”4种要素。“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多数是一穴应一穴,也有一穴应两穴。王国瑞将有类似作用的腧穴编写于同一首歌括,如印堂和神庭同用以治疗头风眼花,地仓和颊车同用以治疗口眼斜。歌括里也有单穴主治,如治疗痴呆用神门穴,在注中提出应穴为后溪[16]。“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对于临床的常见病证都有论述,其临床运用非常广泛。

王国瑞首创“透穴针刺”法,透刺有皮下浅透和筋骨间横透两种方法。如眉间痛时针刺攒竹穴“沿皮向鱼腰”[17];治疗头痛时用丝竹空透率谷,“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玉龙歌》),这些都为皮下浅透针法。此外,《玉龙歌》中记载了鹤膝风的筋骨间横透针法,以及间使透支沟、内关透外关等案例。筋骨间横透多用在四肢部腧穴[18]。透穴的应用,既扩大了针刺的范围,而且直接作用于透刺的穴位,加强了针感效应和刺激量,具有取穴少、针感强的特点,这种透穴刺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并且疗效显著。

6结语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是徽州文化五大要素之一,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硅谷”[19]。此地名医名著众多,对中医学的学术和临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安医学在针灸方面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统一与结合,其针灸学术观点不一、学派纷呈,却能够和谐融通,并且具有世代业医的“家族链”现象,由于新安医家大多数都有以儒通医的特点,因此,习医行事“一以儒理为权衡”[9]。

新安医家在学术思想上善于穷探医理,修正并诠释经典,但师古不泥古,针灸理论的阐述、临床辨证选穴、手法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新安医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开拓创新,于千百年后依然能嘉惠后学[20]。因此,应充分利用开发新安医学的宝贵资源,进一步研究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继承创新,丰富针灸学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键,牛淑平.新安医学研究的文化视野[J].中医药文化,2010(4):8-12.

[2]邹交平.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3):253-254.

[3]姚志坚.新安医家汪机学术思想浅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101-103.

[4]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

[5]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6]高尔鑫.汪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9.

[7]胡玲,唐巍,吴子建,等.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贡献举隅[J].中国针灸,2012,32(8):753-755.

[8]胡吴斌,胡玲,郑保主,等.试析新安医家汪机“灸治疮疡”的学术特色[J].中医文献杂志,2011(6):25-28.

[9]胡玲.新安医学针灸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0]李万瑶,林励.论汪机《针灸问对》的特点[J].中医药研究,1995(1):9-11.

[11]袁宜勤,王泽涛.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4):30-31.

[12]黄建华.论《重楼玉钥》对针灸学说之贡献[J].江西中医药,2008,39(11):5-7.

[13]徐又芳.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重楼玉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26.

[14]林忠.针补下关颊车穴加隔姜灸治颞下颌关节脱臼[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45.

[15]王传博,李泽庚,彭波.徐春甫诊治咳喘思想撷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4):347-348.

[16]高希言,王鑫,高峻,等.王国瑞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针灸,2013,33(12):1123-1125.

[17]国万春.《针灸玉龙经》处方浅析[J].新疆中医药,1991(2):21-22.

[18]吴绍德.《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介:兼论王国瑞的学术思想及成就[J].中医杂志,1984(6):59-62.

[19]王键,郜峦.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贡献和特色[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56-960.

[20]《新安医籍丛刊》编委会.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全一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

作者简介:王心恒(1992-),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李泽庚,li6609@126.com

[中图分类号]R245[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08

(收稿日期:2015-12-15;编辑:张倩)

·新安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