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郁夺之”证治初探

2016-03-18 02:10李淑红刘华一唐艳萍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李淑红,刘华一,唐艳萍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土郁夺之”证治初探

李淑红1,2,刘华一3,唐艳萍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摘要]“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关键词]土郁夺之;土郁;脾郁;辨证论治

“土郁夺之”为《黄帝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1]。《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滑氏云:调气过折以其畏,此治郁之法也。谓欲调其气,当即其过者而折之以其所畏。盖以郁之为郁也,或内或外,或在气或在血,必各有因。治之之法,或汗或下,或吐或利,各当求其所因而折之。”张介宾论述“土郁夺之”:“夺,直取也。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在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土郁以“夺”论治,“夺”其“壅滞”,以去其郁,“壅滞”的产生有实有虚,气、血、痰、火、湿、食皆可为郁,故其治疗亦当辨虚实,或调和气血,或攻下导滞,或补土化湿,或疏肝调气,土郁当攘而夺之,以复其健运之常,即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现就土郁理论、辨证论治与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并附临证验案四则以佐证之。

1土郁即脾郁

“郁”为聚集壅满之意,主要是指气机运行失畅,即当行者不得行,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出者不得出,当入者不得入,当变化者不得变化[2],是一种以“结聚而不得发越”“抑而不通”为特征的状态。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传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功能正常,化生水谷精微,充盈他脏而皆能归于正常。“郁病多在中焦……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也”[3],脾胃居中焦,故脾病易为他脏所累而互相影响。《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土郁”多因湿邪阻滞,但气、血、痰、火、食及他脏之病均可影响脾胃气机而为郁[4]。

2土郁之证治

土郁以“夺”论治,首当辨明壅滞之病因病机,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人体脏腑之气的升降、交通、相济平衡的保障。戴思恭云:“过于中者,其中气则常先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者,所以中焦致郁多也。”郁病多先发为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故诸郁发生,脾胃当先。脾胃居中,他脏不平,即影响脾胃功能;反之,脾胃功能失常,也可引起他脏不平。故土郁之证的治疗首当鼓舞中州、健运脾胃。脾胃功能正常,郁病不攻自解。

2.1肝木克土,当疏肝理气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木郁而克伐脾土,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气机不畅而为郁,多见腹痛腹胀、胸脘堵闷、痛窜胁背、嗳气频作、食少不饥、恶心呕吐等症,时轻时重,气怒诱发。故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法,以夺肝木克脾之郁,而顺其通降之性。常用方药有柴胡疏肝散、越鞠丸、逍遥丸、四逆散等。

案1张某,男,30岁,2015年4月就诊。脘腹及胁肋部胀满,嗳气频,偶隐痛,食后症重,便后痛减,胸闷善太息,口干苦,欲饮,口中异味,纳差,寐差,大便2~3 d一次,质干难解,先干后稀,小便可,舌红苔黄,脉沉细。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腹部平片提示“肠郁张”。治以疏肝健脾、和解清热。生白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当归、柴胡、茯苓各15 g,白芍、黄芩、半夏、党参、桂枝、炙甘草各10 g,熟大黄(后下)6 g。5剂后脘腹及胁肋胀满消失,偶有胀痛,牵及两胁,大便1~2 d一次,不成形。上方加延胡索15 g,再服3剂,症俱消。

按此乃便秘,肝气郁结,克伐脾土,脾气郁结所致,运用逍遥散疏肝健脾,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消胀除烦,故肝气舒,脾气复升。

2.2寒湿困脾,当温阳化湿叶天士云:“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湿邪或寒湿困脾,失于运化,损伤脾阳,阻滞中焦而成郁者,可见脘腹疼痛,腹泻,肠鸣,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大便溏薄,呕吐清水,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濡细。故治脾之要,多宜温燥,脾虚湿停之患,当攘而夺之,当以散寒温中化湿之法以复其健运。临床常用方剂有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参苓白术散、枳实导滞丸等。

案2刘某,女,57岁,2015年2月就诊。脘腹痞满,隐痛,喜温按,遇寒加重,活动后缓解,口干欲饮,心悸,畏寒,饮后即胀满,乏力,纳寐可,大便每日两次,质稀,小便调,舌淡黯,有齿痕,中后苔薄白腻,脉细滑。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以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生薏苡仁30 g,泽泻25 g,白扁豆、白术、山药、茯苓、猪苓各15 g,桔梗、莲子、党参、砂仁、桂枝、甘草各10 g。共3剂。服药后脘腹痞满减轻,无腹痛,畏寒好转。上方再服5剂,诸症悉除。

按此乃痞满,寒湿困脾,水液运化不利,故用温阳散寒除湿,寒化湿除而病愈。

2.3食滞胃肠,当消食导滞脾胃居中州,胃为阳腑,脾为阴脏,邪气犯胃或饮食失洁,胃阳被遏,气机郁闭。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情志不遂等导致胃失通降、食滞胃肠、胆汁上泛,则见胃脘堵闷疼痛、不思饮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等。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法治食滞胃肠之土郁,以和胃气、除壅滞、化食积。临床常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平胃散、香砂养胃丸、枳实消痞丸、橘半枳术丸等。

案3侯某,男,60岁,2014年12月就诊。胃脘胀满,烧心反酸,口中异味,口干口苦,后背痛,两胁胀,体力差,情绪急,纳差,寐差,大便两日一次、成形、解不尽、质软,小便可;舌红胖,中裂纹,苔黄厚,脉沉弦。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合越鞠丸加减:莪术20 g,半夏、柴胡各15 g,黄芩、黄连、党参、炙甘草、干姜、陈皮、香附、苍术、神曲各10 g,川芎、栀子各6 g。共5剂。药后胃脘胀,喜按,饥饿时胃脘烧灼感,反酸,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缓解。加枳实10 g、白芍20 g,继服7剂后症消。

按此乃胃脘痛,病机为食滞胃肠,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脾气为食积所郁。故以越鞠丸合半夏泻心汤消积化滞,调和升降,脾气升清、运化功能正常则食积自化。

2.4湿热阻滞,当清热利湿脾喜燥而恶湿,脾病则运化失司,或暑季湿热盛,易致湿浊中阻,蕴而生湿,湿久化热,湿热阻滞,脾胃功能为湿热所郁。症见脘腹痞闷,不思饮食,口苦而黏,恶心呕吐,口干而不欲饮水,尿短赤,大便溏臭,或泻下急迫而不爽,或腹痛,痢下赤白,或吐泻骤作,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水,或面目肌肤发黄,腹部胀大硬满,或有低热,身体困重,纳少,大便不调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缓。湿热为郁当治以清热利湿,芳香之品可开脾郁,理气散结而夺之。临床常用方剂有甘露消毒丹、中满分消丸、连朴饮、二妙丸、二陈汤等。

案4陈某,女,64岁,2015年7月就诊。胸骨后疼痛,腹胀,咽痛晨起为甚,胃脘部烧灼感,反酸,晨起咳痰白黏,饭后为甚,食不消化,汗出恶风,口黏,口干不欲饮,纳可,寐佳,大便每日一次,多不成形,小便调;舌红黯胖,边有齿痕,苔中部两侧黄腻,右脉滑缓,左脉稍弦。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辨证属湿热郁阻。方以甘露消毒丹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薏苡仁30 g,滑石(包)、石菖蒲、浙贝母各15 g,藿香、白豆蔻、连翘、桂枝、射干、黄芩各10 g,通草、蒲黄各6 g。服药3剂,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调理半月,疾病未再复发。

按此乃暑湿,湿热阻滞气机,三焦失衡,以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畅其气机,恢复三焦气机平衡,加薏苡仁增加健脾化湿之效。

3结语

《黄帝内经》有关土郁理论为治疗土郁之先导,开创了治疗土郁的先河。郁病病机除气机不畅之外,多兼有他脏之郁或六气之郁等,病机复杂,临床兼症较多,且郁久多影响其他脏腑,诸郁既可在导致疾病的病因方面相互兼夹,又可在病位方面相互兼夹,使病情愈加复杂。故治疗时应该多方面考虑,临床应辨证论治,抑其有余,扶其不足,防止传变。土郁的治疗经历代医家的发挥而日趋完善,为土郁理论奠定了基础,对现今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应熟练掌握各种治法之间的关系,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6.

[2]张介宾.类经:运气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29.

[3]汪昂.医方集解[M].鲍玉琴,杨德利,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01.

[4]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3.

作者简介:李淑红(1978-),女,博士,医师

通信作者:唐艳萍,cb1699@sina.com

[中图分类号]R22[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6.03.005

(收稿日期:2015-09-09;编辑:张倩)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