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伟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船九江工业公司发展纪实
■ 王光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九船人豪情满怀,信心倍增,他们决心乘势而上,抢抓我国船舶工业迎来的新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支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与档次,注重产品成本控制与效益提高,不断谱写舰船现代化新篇章,不断创造中船九江发展新辉煌,为国防海军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古代,江西江州(九江市)地区,就有建造战船的悠久历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家走过56年光辉历史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中船九江工业公司,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滚滚长江岸边,与烟波浩渺的八里湖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引人瞩目。
1969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圈阅中央军委办事组的请示报告中指示“在长江中游另建一个核潜艇生产基地”。这一重要批示迅速传达到六机部。
1970年2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造船工业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六机部九江地区建设指挥部成立(同年6月改为214工程领导小组),统一负责领导九江地区造船基地基本建设工作,标志着中船集团九江船舶公司的前身的成立。
九船人的造船梦并非一路坦途,早在1958年,一机部在九江小校场成立了九船新厂联合筹备处,筹备组经过调研、分析、比较,决定在九江地区筹建长江第一造船厂和九江船用仪表厂,1959年2月7日,中国和苏联签订科技协议,九江船用仪表厂设计任务委托苏联承担。4月,九江船用仪表厂(441厂)动工兴建,6月九江技工学校开始筹建,九船人挥洒汗水与热血,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在华专家,停止供应已采购设备、器材、和技术资料。建设陷入了困境。
次年1月,三机部第九工业管理局做出决定:撤销九江新厂联合筹备处,长江第一造船厂停建,九江船用仪表厂缓建,九江技工学校停课,580名学生下放地方支援农业生产;九江船用仪表厂基建改由一机部第九设计院承担,工厂改称九江仪表厂。
九江仪表厂在缓建期间,根据备战要求,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方阵,组织人员确定将原厂设计方案分成7个专业厂和1个型式实验站分散在十里铺和沿庐山北、西、南麓地带的40余公里范围的山谷中建设。1963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造船工业发展力度,九江仪表厂恢复建设,并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等厂抽调大批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建设。1967年,九江仪表厂(441厂)全部建成投产。
而江新造船厂,则可以追溯到1965年华东局下达江西省地方军工23个建设项目之一的内河小艇厂。1966年开始,根据华东局建设小三线规划,内河小艇厂在湖口县七里冲开始建设,设计纲领为生产内河班用968型、排用969型侦察艇,对外厂名永新修造厂,配套建设的还有船用附件厂和操舟机厂。1969年,六机部第九设计院调整永修造船厂设计方案,投资增加到1072万元,年底,工厂建成投产。
1970年,六机部九江地区建设指挥部的成立,标志着九江船舶工业建设的新起点,6月3日,指挥部改称214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建设指挥部(214工程指挥部)开始统一负责领导九江地区造船基本建设工作。此后,在庐山脚下,长江岸边,响起了雄浑有力的劳动号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214工程建设工作。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创业者们,满怀革命豪情,离开故土,齐聚千年古城浔城,开始了建设。214工程指挥部成立时,各厂、站领导班子,由海军派遣的干部和包建厂派出干部组成,1970年,中央军委决定撤走300多名海军干部,由福州军区选调100多名营级以上军队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参加214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人员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人数最多时达到3万。
在浔阳湖畔,在长江岸边,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靠着肩扛人挑,抢晴天,战雨天,抗酷暑,斗严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工作。214建设初期,各主要厂址在无电无公路的山沟,各厂先遣人员额外争取早日进点,没有运输车辆,就步行几十公里,用板车把物资、行李运进工地,做好施工准备工作。为了争取早日完成建设,施工队伍不等“三通一平”完成就进驻现场。在施工中,由于机械设备缺乏,工人们自制建设工具,大型施工设备无法搬动,便化整为零,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搬到现场再拼装。
长江核潜艇厂,在第一次会战时,机械、车辆不足,大批土建材料压在码头运不进来,职工就用板车推、肩膀挑、脸盆端,几天时间就把十几万吨材料运到施工现场。下巢湖是血吸虫泛滥地区,为抢工期,等不到湖水下降,施工人员冒着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下水挖湖,架设管道。彭泽地区军代表、老工人、复原战士在疫区为了抢救国家资材,患血吸虫病者达到100多人。
特种装置厂在山顶架设高压线铁塔,山陡无路,职工把铁塔一节一节抬上山。浇注铁塔基础没有水,他们就用雨裤装水背上山,在这样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硬是竖起15个铁塔,架通5公里高压线。运输大型行车时,没有载重汽车,他们就动手改装拖车。为争取进度,利用夜间行驶,运一台行车要走60公里,通宵行驶十几个小时。他们用5吨位的普通汽车把大型行车一台一台运进工地……
就这样,奠基者们凭着一股报国热血和对祖国的忠诚,扎根九江这片热土,白手起家,克服物质、文化条件极其匮乏的困难,用勤劳的双手,青春的热血,无穷的智慧,到1973年底,基本上完成了长江核潜艇厂(6214厂,后更名为江州造船厂)、特种装置制造厂(船用机械厂)、舰艇惯性导航仪器厂、舰艇武备指挥仪厂、船用阀门厂、闽赣物质供应站五厂一站的土建工程,与之前建成的九江仪表厂(441厂)、江西江新造船厂(9318厂)一起,奠定了中船九江公司的基础,开启了江西船舶工业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1972年底,六机部决定长江核潜艇厂(6214江州造船厂)缓建,在缓建期间,职工们自己搞基建和设备安装,克服种种困难形成生产能力,实现变缓为上,到1973年,工厂基本完成了国家投资的9409万元,基建军工36.9万平方米,主要厂房初步建成,部分设备已经安装,但是,由于调查研究和建设前期准备不足,工程在防止核扩散污染和在长江内解决反应堆实验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按照第二代核潜艇的要求,还需要补充很多工程项目和设备,技术问题成堆,投资缺口很大。不能生产核潜艇这一纲领产品,长江核潜艇厂(6214江州造船厂)刚刚建设完成,就面临“没米下锅”的困境。
这并不是长江核潜艇厂一家的问题,事实上,经过1969—1973年的建设,五厂一站初具规模,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技术力量依旧很薄弱,设备不配套,尤其是大型关键设备没解决,供电也没有落实,生产能力不完善,纲领产品科研试制没定型等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厂家从诞生之日起,就走上了一条荆棘密布坎坷崎岖的发展道路。
但是,面对困境,九船人矢志报国,不辱使命,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建设发展强大的船舶工业为己任,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船舶装备现代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2年,江新造船厂(9318厂)根据国家对外军援计划安排,按照701研究所提供的设计图纸研制钢质双管鱼雷滑行快艇,型号改称R704型。1976年11月,建造完工的水翼型鱼雷快艇首艇,航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其航速及水翼性能系全国第一,1977年,钢质双管鱼雷滑行快艇和双关鱼雷单水翼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海军舰队。1984年,在滑行艇和小V型水翼艇上换装了752型雷达、62型电台、增装357—ZLT—5型鱼雷射击指挥仪,使观察、通信战位与指挥人员的联络更加准确可靠,能在夜间或者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准确进行单艇鱼雷攻击,提高战术技术性能和鱼雷攻击命中率。至1983年停产,江新造船厂(9318厂)累计建造鱼雷快艇60艘,并受到部队官兵一致好评。
九江仪表厂生产的CDY型电液伺服阀与不同型号自动操舵仪配套,解决了堵、卡现象和零位漂移问题,1976年,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大量装备于导弹驱逐舰、鱼雷核潜艇试验和使用。
1965年,九江仪表厂在仿制苏联产品的基础上,开始改进设计,研制出航舵—5型系列自动操舵仪和随动操舵仪等新产品,实现产品系列化。在仿制、改进自动舵第一代产品时,工厂应用电子技术,采用分立式晶体管和阻容原件,成功研制自动舵第二代产品。与第一代产品相比,自动舵第二代产品机械零部件和微电子数量减少了一半,航向灵敏度达到要求。新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取代晶体管电路,简化系统结构和线路,方便各控制信号综合。80年代末,他们又研制出第三代产品,JY6000系列自适应操舵仪,具有高集成、高运算速度,能定时对舰船真航向、航速转舵角信号等进行采样处理、计算,以提供最佳操舵信号。
由九江仪表厂研发、设计、生产的产品WP-1型海洋重力仪陀螺平台,装船使用后,在国家安排的远洋火箭发射、同步卫星发射等重大异物测量工作中发挥作用, 1984年10月—1985 年4月,随“向阳红”10号到南极考察,开展各项地质测量。
由江西航海仪器厂、九江船用机械厂、江西浔阳电子仪器厂联合研制的78式炮兵测地车,1979年2月随部队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利用测地车提供的数据,仅用20余发炮弹,我军摧毁了越军一个榴弹炮营。
九江精密测试研究所(6354所)的导电滑环组件,解决了机加、浇注成型表面处理和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具有道数最多、长度最长、尺寸精密、电流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导电滑环产品还被运用到“神七”飞船上,6354研究所在2008年国家召开的航天工作表彰会上受到表彰……
46年春华秋实,46年硕果盈枝。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0余个,省部级奖励80多项,多个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等荣誉称号。组建成立了院士工作站、江西省惯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长期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和优势,共赢发展。46年甘苦备尝矢志不渝,中船九江所取得的成就,所做的贡献,无论是从国防建设,还是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奇迹。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尽管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世界正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为了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积极改善和稳定了同美国的关系,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加强了同西欧各国的友好合作。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九江地区原来为准备战争突然爆发而建立起来的一些船舶企业,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
与此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一些船舶企业是在国家急于备战的情况下匆促上马,并且受到“文革”动乱的冲击和“左”的指导思想影响,致使一些企业先天不足,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后遗症。比如,由于当初选址过于匆忙,没有很好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只是片面强调“靠山、分散、隐蔽”,使一些企业建在地质气候有灾害隐患、不宜居住的地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又如,由于工厂大多建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影响生产、信息交流和科研技术的发展,职工生活和子女升学、就业困难等等。到80年代初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船舶企业已经到了无法维持下去的地步。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工厂并不退缩,主动搏击风浪,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因三次搬迁,10余年停建、缓建,朝阳厂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和纲领性产品,靠六机部拨款维持生存。他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利用向阳农业机械厂和长江水面舰艇厂配合基建施工使用的设施,生产硬质合金磨刀机、洗衣机、电风扇、钢塑折叠床、羽绒服等产品,累计生产电风扇32556台,落地扇10725台,折叠床76646张,羽绒服8774件。
1979年后,九江船用机械厂成为六机部第一批对外开放13个单位之一,工厂派出9批24人次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培训、考察和洽谈商务。开发出液化石油气钢瓶等民用产品外,还与476厂合作生产西德利布赫尔公司的船用克令吊,与美国斯潘契克公司来料加工不锈钢牛奶接头,引进美国克莱顿公司的船用辅锅炉专利技术。
1981年,江州造船厂为港商生产的铸铁管,深受港商的好评。1982年为美国PIN公司生产了外贸法兰,质量获得用户肯定。1984年,船厂与南昌县汽车修配厂联合生产130汽车。
1985年,为波阳啤酒厂生产了啤酒罐,承接了工程兵重型桁架桥的生产任务,并攻克了这种重型桁架精度要求高和加工难度大等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开发和生产发电站锅炉,船厂先后和美、英、西德等国的巴布科克公司,以及西德的斯特米勒公司、兰杰斯公司等洽谈过联合生产电站锅炉业务,并于1985年6月派船厂总工程师对丹麦、西德和英国等国6家公司进行考察。与此同时,船厂还多次派人到国内电站锅炉企业调研, 并设置了锅炉、压力容器设计室,委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华中工学院学习锅炉设计与制造,工厂取得了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许可证。1986年以来,船厂先后承接了宝山钢铁厂的房柱、房架、行车架等钢结构件7000吨左右, 总造价达1300多万元;承接大冶钢厂洗涤塔99万元,焦油器88万元,钢水包70万元,以及冶金工矿配件200多万元;承接波阳、南丰、广济的啤酒罐和柠檬酸罐等250万元。此外,还承接了东方锅炉厂的汽轮机部套和沙大铁路的土方工程等……
通过开展多种经营,向市场要效益,这些企业度过了军品任务减少的困难时期,稳定了职工队伍,留住了人才,形成了一些原始资本积累。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背负沉重的债务及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以及地理位置偏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到位等原因,九江地区的很多船企还是陷入了经营困境,出现了潜亏,甚至连年亏损,企业发展步履艰难。
2003年开始,根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对九江地区工作指示和九江地区实际情况,按照原国防科工委和中船集团公司破产改制工作目标,公司领导班子确定了“以维护稳定为前提、改革脱困为重点、生产经营为中心、调整发展为方向”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维护稳定,以改革、脱困、发展为阶段性工作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九江地区原有八家企业中有原6214厂、原9318厂、441厂、6502厂四家企业列入国家军工企业政策性整体破产改制计划;458厂、491厂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军工企业政策性军民分线、分立破产计划;6301厂实施“债转股”;459厂进行公司化改制。
九江地区破产改制工作政策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大。从2004年开始,九江船舶工业公司认真贯彻中船集团公司对九江地区工作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维护稳定为前提,改革脱困为重点,生产经营为中心”工作方针,坚定不移按照既定方针开展脱困、调整发展工作。2010年前,九江地区8厂一所中有6家企业要破产,2家企业要改制,破产改制使得职工安置、维护稳定、思想政治工作量巨增,破产改进同时还有3家企业面临着由山沟搬迁至九江城区的任务,复杂的环境对地区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中船集团公司领导和江西省相关部门指导下,各项工作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完成了破产改制工作。其中,江西江州造船厂、江西江新造船厂实行政策性整体破产改制重组,江西浔阳电子仪器厂、九江船用机械厂实行军民分立改制重组,江西航海仪器厂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九江仪表厂、江西船用阀门厂实行政策性整体破产重组,成立九江中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非控股)和九江中船长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九江地区破产改制、改革脱困工作基本做到了紧张、稳妥、有序、有效。国家国资委授予九江船舶工业公司“企业改革脱困先进集体”称号,授予陈长松、王朋松、王凤霞、贺金顺等同志“破产改制先进个人”称号。
九江地区企事业单位基本上均为三线建设的半拉子工程,在舰船总装及配套体系中没有明确的纲领产品,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是在十分困难条件下逐步发展的。由于历史和政策因素,九江地区新建企业建厂均未建成(即建厂不久就缓建或停建),纲领产品基本上都已调整,现有的绝大多数产品均是各单位自行开发和引进的,加上“三线”建设需要,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偏远山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活设施条件差,先天明显不足;建厂至“九五”以前近三十年,九江地区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国家专项计划的投入,后天严重营养不良。但各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在上级的关怀领导下,咬紧牙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已基本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研制、开发军民结合、船陆结合、船与非船相结合的导航设备及仪器、仪表、火灾报警与灭火系统、耐火舱室系统和防火内装材料、锅炉及燃烧器装置、压力容器、甲板机械、精密测试、仪器仪表设备等主要军、民产品的能力。
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后,随着国家加快军工企业改革、脱困政策的实施和高新工程的投入,九江地区一些企业甩脱了历史包袱,生产经营开始有了起色,2003年以后生产经营处于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幅已达18%,其中:年平均增幅超过25%以上的有459厂、491厂、441厂,2006年全地区首次实现扭亏为盈;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11亿元,比2002年增长204%;工业增加值1.81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27%;销售收入5.3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31%;实现利润1524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2000多万元,但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创新思路、调整结构、稳中求进,着力实现破局发展的工作要求和集团公司党建工作会对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加速推进整合的重要部署,九江公司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统筹规划、集成优势,坚持产品转型、结构转型和资源整合相结合,着重在船舶配套和非船产品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经过多年推进,2012年4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对九江中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与九江中船长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进行整合,6月18日,以船工[2012]445号文正式批复同意两单位整合方案。
同年7月,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实施459厂与6354所的科研整合工作。按照两单位人员的编制、档案工资、退休关系等都维持不变的原则,将两单位惯性导航方向的专业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九江中船导航产品研发中心。6354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和459厂工艺、产品优势得到较好结合,光纤陀螺导航系统顺利研制出样机,且技术指标比较理想。
经过整合,企业效益明显提升。2012年,九江船舶工业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5%;新签合同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91%;销售收入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7%;实现利润1906万元。经济总量稳中有升。
2013年5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九江船舶工业公司的基础上,改制组建中船九江工业有限公司。
原九江船舶工业公司是中船集团公司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按中船集团公司授权,对中船集团公司九江地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同时对直属子公司中国船舶贸易九江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实行领导和管理。
2013年5月21日,集团公司下发《关于将所持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九江中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及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股权划转给中船九江工业有限公司的通知》(船工经[2013]331号),将持有的九江海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九江中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及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的100%股权无偿划转给中船九江公司。同时委托管理江西朝阳机械厂、6354研究所。
整合后的中船九江公司主要经营中小船舶、船用机械及配套产品、阀门、导航仪器、电子产品、电器机械设备制造、销售,消防产品研发与销售。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由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行政工作,并开始了体制机制和职能转变,承担起九江地区经济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直接责任。
根据新公司承担的任务,公司明确了职能机构的职责及新公司的管控模式,促使职能从“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向“决策、经营、管理、服务”转变,管理从粗放向精益型转变,以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为基本,逐步过渡到战略控制型管控与操作控制型管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2013年7月,推动了中船九江公司职能部门与6354所相关职能的复合。2013年12月,以原6354研究所为主体,成立了中船九江科技研发中心。
整合后的中船九江公司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大九江,一盘棋”战略指引下,深化改革,整合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运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较2013年增长44.8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2.6%,军民品比例结构进一步优化,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从产业规划入手,重点开展了面向2020年的规划论证,提出了九江公司“1236”建设工程。即建设一个中船九江科技研发中心,打造中船海洋装备配套产品和国防电子信息装备两个产业区,发展机电、信息控制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业务。“1236”建设工程的提出,为九江公司未来整合做实指明了前进方向,九江地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抚今追昔,旨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继往开来。奋斗的历程已经载入史册,九船人更在意新的创造,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进而实现新一轮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无比艰巨,肩负的使命无尚光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九船人豪情满怀,信心倍增,他们决心乘势而上,抢抓我国船舶工业迎来的新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支持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产品,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与档次,注重产品成本控制与效益提高,不断谱写舰船现代化新篇章,不断创造中船九江发展新辉煌,为国防海军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