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6-03-17 03:49
中国文化遗产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物文化遗产

《考古》

2015年5/6号

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100多年后,小镇古尔尼亚(Gournia)的发现再次改写了这座岛屿的过去。

古尔尼亚遗址位于克里特岛东端。该岛是希腊第一大岛、地中海第五大岛屿,东西跨度约160英里。岛屿中部南北长37英里。全岛地貌多样,高山、峡谷,洞穴、高原、沙滩……皆被爱琴海所环绕。克里特岛位于三个大陆的交界处,从公元前第三千纪起,迈锡尼、古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斯曼,以及希特勒第三帝国先后将其纳入版图,视之为财富。而克里特岛的第一个伟大文明是米诺斯文明。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埃文思(Arthur Evans)爵士已开始在克里特岛东北海岸发掘克诺索斯(Knossos)遗址。数月之中便发现了他所谓的“米诺斯王宫”。在希腊传说中,克里特国王的迷宫中住着一个半牛半人的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埃文斯将这一青铜时代文化从更早的新石器文化和晚于它的、包括迈锡尼在内的诸文化中识别出来,称之为“米诺斯”(Minoan)文化。

1901年5月,美国女考古学家哈丽雅特·博伊德(Harriet Boyd)来到克里特岛寻找米诺斯文明“鼎盛期”的遗迹。她在古尔尼亚发现了一些与埃文斯的宫殿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先后揭露了几十座房址、铺有鹅卵石的街道、一座小宫殿、一处墓地,遗物包括青铜工具和武器、石和陶器、个人与宗教用品等。1904年,她带领的考古队对这座被埋藏和遗忘了近3500年的古代城镇遗迹进行了发掘,并于1908年出版了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而后这里只进行过零星简单地复查。

2010年,美国布法罗大学的沃特罗斯带领团队在古尔尼亚展开了新的发掘。考古学者感兴趣的是遗址最早的阶段,想知道在“王宫”兴建之前发生了什么?古尔尼亚又如何变成一个区域中心?早期古尔尼亚城镇属于何种类型?针对这些,田野主管、加拿大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和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的学者还开展了建筑调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每堵墙都进行了重新测量,绘制了一张全新的遗址地图。与克诺索斯(Knossos)、法伊斯托斯(Phaistos)和马里亚(Malia)这些拥有规模巨大的宫殿的城市聚落相比,古尔尼亚规模较小,但既有聚落又有宫殿建筑,人口在500~800之间,在所有的爱琴海史前遗址中,是米诺斯小镇最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古尔尼亚的经济基础有其自身特点。沃特罗斯曾于1992~1994年进行了一项大面积的区域调查,记录了数百处米诺斯遗址,发现大部分都是农舍。而古尔尼亚则不同。2010~2014年,沃特罗斯等在遗址北部边界发现了集中分布的手工业活动。包括生产陶器、石瓶、青铜和青铜工具的区域,以及一些纺织品生产的证据。在聚落北缘,还有一块地方似乎曾有金属冶铸活动。在遗址北缘,还揭露了一座完整的制陶作坊,小镇居民在这里制造粗糙的红陶和精致的浅黄色陶器。其中有的似乎是成套的商品。相互叠压的陶窑,进一步证明了古尔尼亚历时长久的大规模手工业生产。

另一处最有意义的区域是博伊德曾识别出的新王宫时代的宫殿。其原墙体规模雄伟。墙体北立面的修筑采用了称为蛮石的石砌方法,即石块未完全修整,包含白色的大块,从海上来古尔尼亚的人从很远就可以看到。而西边朝向庭院的部分,则采用充分修整的红色砂岩方琢石。比尔解释,内部这种考究的技术是针对来访聚会的人们的。宫殿的东翼面向开阔的山谷,可以望见4842英尺高的米诺斯山顶庇护所。当时人们的选址应与该景观有联系。

在一所房址的两个窖穴中,考古队发现了700多个圆锥形陶杯。第一个储藏坑约当中米诺斯文明Ⅲ期(约公元前1700年),出土遗物包括盛有烧土的器皿,兽骨和葡萄籽。研究人员猜测这些都是庆祝宫殿完工的遗物,就像一个地基储藏坑。另一个储藏坑约为公元前1600年,即晚米诺斯文明IB期的开始阶段,还发现了植物遗存——在一些杯子中发现了石榴子。一些器皿中发现的浮石,说明举行的可能是一场与125英里之外圣托里尼岛(Santorini)锡拉(Thera)火山灾难性喷发有关的仪式。

包含“线形文字A”的遗物是另一重要发现。博伊德和沃特罗斯都挖到了很多印章,文书和印章都反映了一种宫殿似的管理系统。博伊德还发现了一个有线形文字A短铭的圆形陶残片。研究人员认为似乎存在一种模式化的向各地记录、发送物品的模式,说明当时人们的认知。

新的发掘还确认了博伊德当年发现的几座大型建筑,新的发现包括一座用于停船的大棚屋、陶大口罐,锚和用于卸货的索具,还有一条从港口通往城镇的石子路,这些都表明了4000年以前,古尔尼亚已经拥有功能齐备的港口、与宫殿相关的大型建筑,以及供海运船只使用的码头。船只往返于小镇与海外运送货物,在米诺斯文明最繁荣的时期,构成东地中海贸易网的一部分。

国外资讯

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在德国波恩召开

6月28日至7月8日,全球191个国家的1200余位代表、观察员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将赴德国波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9届会议。大会将在波恩世界会议中心召开,就世界遗产地保护现状以及本年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等议题形成决议。关于本届会议的注册程序、平行活动、媒体信息以及交通住宿等参见39届会议网站www.39whcbonn2015.de。

“国际博物馆日”信息发布和互动平台开通

2015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部门网络技术提供方Semantika共同推出了“国际博物馆日”互动网页。各博物馆可以通过该网页的互动地图向公众公布其博物馆日活动信息,供人们查询所在地的相关活动信息;与此同时,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及其筹备期间,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也将向公众推送相关活动信息。endprin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方保护也门文化遗产

近日,也门遭遇了近年来最严重危机,不同派系组织之间的冲突将这个国家推向战争边缘。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布公告,呼吁各方尽全力保护也门脆弱的文化遗产。

博科娃在公告中称,希望参与战事的各方不要以文化遗产为攻击目标,尽可能避免空袭或炮弹袭击,更不要将文化遗产地或建筑作为具有军事用途的基地。她强调了也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门的文化遗产是唯一的,这些遗产蕴含着数千年来的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也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的精华。她呼吁也门以及周边涉及此次战事的国家能够尽一切可能保护也门脆弱的文化遗产。她希望各方能够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以及1954年《海牙公约》中有关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条款,避免发生也门文化遗产损毁的惨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伊拉克文化遗产新项目在巴格达启动

3月28日,新项目启动仪式在巴格达伊拉克国家博物馆中举行。由日本政府捐助的该项目旨在保护处于当前危机所造成的风险中的伊拉克古代宝藏。该项目焦点在于发展和实施对于现有博物馆和古迹的紧急应急方案,储存文物,以及博物馆。这将通过提高伊拉克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推进加强对博物馆的保护,包括目录以及遥感卫星影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地震对尼泊尔文化遗产的影响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对加德满都谷地的古迹和遗址进行了初步评估,这些地方及周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地震中均遭受重创。其中帕坦的杜巴广场,旧王宫乃至整个巴克塔普尔镇几乎完全坍塌,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及埃佛勒斯峰也在地震中受到损毁,目前遭到损毁程度最轻的是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和奇达旺国家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着手向尼泊尔提供包括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国际援助,包括在评估基础上向尼泊尔政府和当地社区提供支持,以促进当地遗产灾后恢复和保护工作。

亚太地区“世界记忆工程”能力建设工作坊在中国召开

为期4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工作坊”于3月24日在中国苏州拉开帷幕。此次工作坊针对的是亚太地区的弱势会员国或那些暂未有记忆遗产被纳入《世界记忆名录》中以及缺乏在“世界记忆工程”框架内识别和宣传其文献遗产的会员国,旨在给予它们支持并且提供所需技能、提名策略方面的指导。来自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蒙古、索伦门群岛、越南等7个国家的与会者参与到能力建设的活动中。他们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遗产机构出席会议,这些机构包括国家档案馆、历史与地方档案馆、缅甸国家博物馆、越南顺化古迹保护中心以及朝鲜国家图书馆。在此次工作坊的闭幕会议上,三组与会专家依据交流和探讨的结果起草了6份提名方案。

首届“保护处于危机当中的文化遗产”培训在荷兰举办

4月30日,首届“保护处于危机当中的文化遗产”培训课程结业。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荷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史密森尼学会的专家为20余位考古工作者、档案工作者以及建筑师讲授如何对处于危机当中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的相关课程。培训活动一方面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学员们讲授了“抢救性”保护举措的三个步骤,还通过模拟实践方式引导学员将这些举措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危急情况当中。同一主题的下一期培训将于一年之内举行。

2015年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班招募学员

“2015年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班”将于12月12日至28日在日本举办。本期培训的主题是“保护因地震和洪水受损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次对文化遗产造成的重创。与此同时,当今的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特别是位于城市当中的文化遗产造成重大压力,并致使其在面临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更加脆弱: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和飓风等水文和气象问题,以及更加频繁的山体滑坡等,对位于热带沿海地区,特别是低于海平面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

然而,无数例证也表明,由文化遗产当地社区传承实践的传统知识是保护文化遗产并使其在灾后得以恢复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培训系列活动正是基于上述认识而连续举办,本期培训班是该系列活动的第10期。

伊富高梯田修建年代有了新发现

科学家在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的最新研究表明,这座标志性梯田大约修建于三、四百年前,即西班牙殖民时期,而非长期以来认为的两千年前。伊富高梯田考古项目(IAP)负责人史蒂夫·阿卡巴多介绍,以前对年代的认识主要基于未经检测的“常识”,而新的年代则是依据在梯田内采样后进行的碳十四测年和古民族植物学遗存分析。

明代陶瓷出土为探讨14世纪新加坡统治提供线索

近日考古人员对新加坡皇后坊进行发掘中出土了约在1375至1425年间陶瓷制品,是明洪武帝赐予周边藩属国首领的礼物。这表明早在14世纪,淡马锡——古新加坡已经拥有由当地统治者所领导的政府,并得到宗主国明王朝的认可。据此,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也就是说,早在莱佛士于19世纪将新加坡建立为商业城市之前,新加坡已经存在一个较为繁荣的社会。

大英博物馆展出“澳洲土著:持久文明”

展览时间为4月23日-8月2日,将展示澳大利亚土著人与托雷斯海峡岛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的文化实力和文化恢复力。这种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了6万多年,澳大利亚土著人有效地运用各种物品在大陆和海洋上生活。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艺术,讲述着伟大的祖先开创土地和繁衍生息的故事,他们留下了延续至今的法律和生存方法。而托雷斯海峡群岛的物品则反映了海洋中心及海洋生物对岛民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包括在基督教传教士到来前举办仪式用的精美龟壳面具。此外,展出的物品还将呈现包括城乡在内的整个陆地上的澳大利亚土著文化。endprint

印度德干高原艺术展亮相大都会博物馆

4月20日-7月26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推出德干艺术回顾展——“华丽与幻想:1500~1700印度德干高原艺术展”。16~17世纪,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盛产钻石,非常富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其顶峰时期,印度、波斯的艺术家、来自寻找纺织品和宝石的欧洲探险家,全部在此地聚集,这些人带来的文化与印度本土的艺术相融合,使得德干高原的艺术发展出了一种非常迷人的风格,有着超凡脱俗的魅力。在17世纪末,德干高原经历了动荡,最终处于莫卧儿帝国统治之下,不过此前的艺术仍能体现出当时艺术家的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本次展览汇集200多件优秀的艺术品,包括油画、书籍、纺织品、珠宝等,其中很多展品借自印度,观众能从这些珍贵的展品,感受到经典的德干高原艺术。

“中国:镜花水月”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

5月7日至8月16日,“中国:镜花水月”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展览共展示了140余套高级时装和前卫成衣,并通过将高级时装与中国服饰,书画、瓷器以及包括电影创造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对照展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对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对于西方时尚的影响以及中国美学如何助力时尚想象力。同时,中国影像播映贯穿整个展览,以揭示以叙事方式所呈现的“中国印象”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以及这种方式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拆/建中国”展将于纽约展出

6月9日,展览将于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展出,选取亚洲协会博物馆收藏的8位艺术家的视频和摄影作品,希望这些作品所呈现中国在快速发展中的的转型和变化,以及繁荣的城市和停滞的乡村之间的对比等。该展览将持续至7月19日。

冰川湾国家公园图片展和短片放映活动在纽约举行

4月22日,一场特别的“地球日”活动在纽约市举行,内容包括冰川湾国家公园图片展和一部短片的发布会。图片来自阿拉斯加摄影师,探险者马克·凯利。其内容展示了当地的壮美,也记录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地貌和水系变化。冰川湾国家公园于1925年列为美国国家级名胜,后于199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长期以来一直是科研基地和创新性管理的实践基地。

维龙加: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4月23日,为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以及国际地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组织了电影《维龙加》观摩会。维龙加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于1979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部非洲最大的天然动物保护区,是当地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最后的避难所。这部影片描绘了地球上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多样性,同时也使人们直面那些破坏多样性的邪恶力量,并号召正义力量团结起来为此斗争。

“遗产观察”为遗产类书籍柬埔寨语版再版筹集资金

“遗产观察(Heritage Watch)”于近期在网上发起众筹活动,希望筹集10000美元以支持一项专门针对儿童的遗产保护教育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系列关于历史遗迹保护的培训,包括研读讨论图画书《幽灵之怒》和另一本少儿畅销书《如果石头会说话》。资金主要用于这两本书的再版及相关教师指导材料、其他儿童涂色书的印制。“遗产观察”组织由在柬埔寨生活多年的西方考古学者杜格尔德,奥瑞里博士创立,致力于柬埔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与国际博协合作制作柬埔寨濒危文物名录、协助遗址附近村镇的发展建设、教育乡村儿童保护文物古迹,并参与相关法规的制定等。

国内资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三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

二、删去第四十一条中的“交换馆藏一级文物的,必须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三、删去第五十三条第一款中的“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

四,将第五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

通知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审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决定公布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通知要求,督促各地做好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依法编制保护规划并严格实施,完善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激发街区活力,延续街区风貌,坚决杜绝违反保护规划的建设行为。

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签署合作备忘录

近日,为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打击走私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签署了《国家文物局海关总署合作备忘录》,以促进两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两部门将在文物进出境协同监管、打击文物走私、推动查扣罚没文物移交给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协调解决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开展海关监管人员文物专业知识培训、重特大文物走私案件督办督察、查扣罚没文物鉴定保管、加强中国海关博物馆业务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国家文物局和海关总署还将建立文物保护信息交流机制,完善工作绩效评估和激励办法,联合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努力提高我国文物进出境监管工作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物文化遗产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