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宝
摘要:1978年中国敦煌学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成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成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讨论,关于名称和时间也有过变化。本文追忆了该学会成立耐一些不为公众听知的事。
关键词: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学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的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红旗》1986年第3期上发表的《敦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精辟地总结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是中国最重要的敦煌学研究组织。1983年8月成立后,举办了多次全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组织编辑出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等等。对推动我国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78年,教育部就已深感敦煌学虽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群,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都需要有所加强和促进。1981年10月,教育部派人到甘肃作了调查。1982年3月,在国务院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期间,教育部顾问周林同志邀请到会专家座谈了整理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情况及建立学会的设想。同年6月,教育部在南京又邀请了部分学者进行酝酿。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了组织起来促进研究工作的愿望。与此同时,教育部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等单位的有关同志进行了联系,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教育部本着促进团结、促进联合、促进科学研究的宗旨进行学会的筹备工作。
1982年7月2~3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教授主持。会议商定:参加筹备会议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文化部艺术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为发起单位,由北京大学牵头,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为赞助单位。由发起单位向全国有关单位和研究工作者发出倡议,并由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指定专人成立秘书组,负责成立大会的筹备工作,具体由兰州大学、敦煌文物研究所、西北师范学院负责。
1983年5月18~20日,由季羡林教授主持,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决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5~20日在兰州举行,以便在8月31日日本召开的第31届亚洲、北非人文科学大会之前闭幕,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
1983年8月15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及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章程,并聘请李一氓、周林、姜亮夫、王仲荦、金宝祥等27名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担任顾问。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与会全体代表用投票的办法,于8月18日选举了学会理事。第一届理事会推选季羡林为会长,唐长孺、段文杰、沙比提、黄文焕、宁可为副会长,由宁可兼任秘书长,张广达、齐陈骏、穆舜英为副秘书长,金维诺、张锡厚、王永兴、沙知为常务理事。
笔者于1983年7月从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刚成立的敦煌学研究所。当时正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召开前夕,西北师院是学会成立大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会务筹备工作委托兰州大学、敦煌文物研究所及西北师院具体负责”,因此学校派笔者全程参加了会务工作,有幸接触了当时参会的很多大师级学者。30多年过去了,关于敦煌吐鲁番学会初创时期的很多事都变得模糊,笔者依据会议期间的《简报》和会后所编《会刊》和当年记忆,对有关问题作一回忆记述。
从敦煌学会到敦煌吐鲁番学会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成立过程有些曲折。开始计划成立的是敦煌学会,1982年4月15日教育部高教一司给教育部党组的报告《关于发展敦煌学的建议》第五项就是“发展我国敦煌学的设想”:“中央领导同志对敦煌学颇关心。1981年秋,邓小平副主席偕王任重同志视察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方毅副总理曾建议建立敦煌学院……在京的一批学者,还召开座谈会,建议成立学术组织,规划研究工作。我们认为,建立我国的敦煌学,时机已经成熟。现对促进敦煌学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成立敦煌学会或研究会……”
从最初的设想到教育部的规划,要成立的都是敦煌学会,而不是敦煌吐鲁番学会。但中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到了1982年7月初在北京大学召开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会议时,改为要成立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会后的7月19日,教育部给中宣部《关于成立敦煌吐鲁番学会的请求报告》[(82)教高一字073号]中,也改为敦煌吐鲁番学会,但附件还是之前拟定的《关于发展敦煌学的建议》。可见改变是比较匆忙的。
关于会议的时间
1、1982年10月
1982年7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会议商定,成立大会初步定于当年十月上旬在兰州召开,参加人数包括新闻界在内约150人,会期一周左右,会后去敦煌考察。在教育部1982年7月19日给中宣部《关于成立敦煌吐鲁番学会的请示报告》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十月初在兰州开成立大会……为开好会议,教育部拟分头与甘肃省委及新疆有关部门进一步联系,共同协调组织。”
2、1983年9月10日
据段文杰先生自述,1980年秋季,敦煌文物研究所制定十年规划时根据国内外敦煌研究的形势和研究工作的发展情况,提出了1983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举行国内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的设想。1981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莫高窟后,段文杰先生认为国内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应当抓紧筹备。经过召开所务会议研究后,于当年8月18日写出一个关于在1983年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敦煌学会”的报告,呈报甘肃省文化局,并抄报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委宣传部。endprint
敦煌文物研究所把《敦煌研究》创刊和举办学术讨论会的时间都定在1983年,是因为那年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实际建所40周年。1943年2月,常书鸿先生带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到达莫高窟开展工作(后来把建所时间认定为1944年,为研究所正式得到批准成立的时间)。
1981年11月18日,国家文物局给甘肃省文化局的批文已抄送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原则同意召开这次会议。
接到国家文物局同意召开会议的批示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即设立了学术会议筹备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向国内、包括港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发去了请他们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邀请函,受邀专家学者很快陆续回信。“一些知名学者如季羡林、常任侠、姜亮夫、任继愈、任二北、李浴等老一辈学者均欣然同意撰写论文,参加会议……召开首次全国敦煌学术会议的消息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人通过写信、寄论文、找专家推荐等各种方式表示对会议的支持,并要求扩大范围,增加名额。我们根据这些情况,征得上级同意,把出席会议的专业人员名额陆续增加到120人。加上我所撰写论文参加会议的专家20余名,共计为140余人”。
就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筹备“国内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的过程中,大约在1982年春,北京教育界的一批专家提出成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倡议。据段文杰先生自述:“因为有这样一个机构可以把全国各地的研究力量联络起来,有利于敦煌、吐鲁番学术研究的发展。1982年7月召开了一次筹备会议,我当时正巧在国外考察访问,未能与会。1983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筹备会议我参加了。会议决定了几件事情。根据文化部和甘肃省委有关领导同志的建议,一致同意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原定于9月10日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合并举行……会议时间,决定在8月15日到8月20日之间在兰州举行……商定会议名称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会议同时决定,敦煌学术讨论会已经邀请的学者名额不变,原定的开会时间及地点,按新的要求变更,由敦煌文物研究所通知。
3、1983年8月15日
原定的1983年9月10日召开敦煌学术讨论会与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合并举行,但将时间提前的原因主要是,第31届亚洲北非研究人文科学大会已决定于1983年8月31日在日本东京、京都召开,会议第一次邀请了中国大陆的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唐长孺和朱雷教授参会,因此,筹备会决定将会期提前,以便在赶在8月31日亚洲、北非人文科学大会之前召开。
最终会议于1983年8月15日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开幕,17日聘请了李一氓、周林、吴坚、姜亮夫等27位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担任顾问,选举了有季羡林、段文杰、唐长儒、张锡厚、金维诺等60名同志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推选季羡林先生为会长,唐长孺教授为第一副会长。22日下午会议闭幕,由唐长孺先生代表学会常委会致闭幕词。随后唐先生就与朱先生一起赴日参加第31届亚洲、北非人文科学大会,在京都会议期间,唐先生宣读了《唐西州诸乡户口帐试释》的论文,朱雷先生宣读了《试论麹氏高昌时期的“作人”》的论文。
会议的名称
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这个名称是1983年5月第二次筹备会议上决定将学会成立大会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筹办的学术讨论会合并举行时定下来的。从会议名称看,并没有使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而是用逗号分列了两个会议名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的大会主席台上方所挂的会标以及会议期间所发简报均是两行: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
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
由于最终召开的会议规模空前庞大,会务分别设了办公室、会务处(秘书组、场务组、报道组)、学术活动处,文宣处、总务处(食宿组、医务组、供应组、财务组、工展组)、接待处(交通组、迎送接待组、购票组)等六个部门,工作人员约90人。从有关材料可知,敦煌文物研究所只独立负责了其中的学术讨论会部分(即学术活动处,处长李永宁,成员马德、林家平、宁强、罗华庆、祁铎),其他会务基本没有参与,同时其他会议承办单位如兰州大学、甘肃省文化厅、西北师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人员也未参加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学术讨论会一切工作由敦煌文物研究所承办。而会议期间研究所给代表发的书刊和纪念品上,均印着“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纪念”;会后所出版的学术讨论会文集也是《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并未出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的字样。
除了会议的名称、时间等外,会议期间及会后22位专家学者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有些出版物记述22位学者给中央领导的信时,时间上有些出入,这主要是对此信写作的过程不大清楚所致。实际上,22位学者给中央领导的信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会议期间起草签名的,第二个版本是同年10月初,对8月份的信加以修改后送中央领导批示的。关于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信笔者会专门记述,此不赘述。
(责任编辑:孙秀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