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多主体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6-03-17 19:16唐晓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校企物流院校

唐晓明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政校企多主体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唐晓明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该文在调研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采取校政企多方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学徒制考核体系,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对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办学模式,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多主体合作;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现有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受到办学主体单一的局限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由这些问题出发,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要求,由此开展了“政、校、企多主体”办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自九十年代以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未能及时跟上它快速发展的步伐。从总体上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数很大,社会需求量不断突破,发展前景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差较远,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历史原因导致我国物流理论和专业建设时间较短,高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时间较短,师资储备不足,教材陈旧。本科式的教育不符合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为弥补这一不足,基本都设立了“产学结合”阶段,但并不深入,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短期参观”、“外聘讲座”等形式。毕业生理论知识较强,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科研潜能,但专业技能差,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完全不能适应企业第一线的基础岗位。

(2)专业培养定位与区域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高职院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难以得到满足。高校对区域特点、社会需求、职业技能的调研、论证不足或滞后,导致专业培养定位宽泛,重理论基础,考核体系缺乏前瞻性,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内部流程也在发生变化,新理念的产生,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诞生,新职能的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人才的适应性。

(3)实习、实训环节缺乏递进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为适应专业发展,加大力度投入校内实训室。但物流硬件投资金额巨大,高校无法承受,而软件方面基本偏向于“仓储”、“配送”、“ERP”等相对独立的环节来呈现,学生无法在校内对整个企业业务有所了解。受限于校内实训设备不足或陈旧,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量不足30%,远远未能满足高职院校实训课50%的课程量要求。

2 建立“政、校、企”多主体的新合作模式,实现“四个对接”

职业教育为更好地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必须走产学结合的方式,校企合作并非新鲜名词,国家从改革开放初期就一贯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是指政府指引方向,校企双方强强联合,三者加强沟通配合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政府的纽带作用,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联动,发挥高校师生的优势特点。

(1)政府主管部门扶持,促成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隶属不同管理部门,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提升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高校以培养人才,解决就业最大化,提升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两者出发点不同,难免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矛盾。应当由更高一级政府部门出面对接,宏观上加以引导,使双方为发展地方区域经济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办学主体形式,实现了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由闭门造车转变为合作经营。

(2)院校物流管理教师与物流企业师傅对接,制定“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掌握实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岗位要求,调研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本身具有的智力资源,为企业新老员工提供理论培训,加强规范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3)校内实训基地与物流企业服务网点、分拣中心对接。学校是企业的学校,企业是学校的企业,共享双方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整合校外企业资源,充分挖掘高校的智力资源。分层次设立岗位认知、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物流综合等实训项目。强化“行动即为学习”,将专业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学生在实践中快速建立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加强师生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环境。

(4)严格执行高职院校“双证书”的毕业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特定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和规范,客观反映了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与岗位职业要求关系密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要求具备本专业相对应的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如物流员、物流师、快递业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3 无锡某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本方案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民族工商业与民营企业的摇篮。京沪高速、沪宁高速、通锡高速、沪蓉高速、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铁、沪宁高铁等重要交通设施都在无锡地域交汇。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和国家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无锡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就是物流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是物流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保障。无锡的多数物流企业以传统运输和仓储业务为主,员工规模较大,知识水平较低,大多数只是参与简单的人力作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根据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笔者所在的无锡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试图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制定切实可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是跨学科专业,它具有明显的行业指向性。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熟悉基层的业务工作,岗位晋升目标十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具备高职特色,应当以行业发展要求的变化作为培养目标导向,应当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2)采用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知识够用、适用,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打破常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采用案例法、模拟实验法等方法。压缩供应链管理、物流标准化、信息技术等内容,重点讲解现代配送、绿色运输、国际货运、库存控制等物流环节的管理,并且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以及观后讨论环节。

(3)由政府出面,深化校企合作具体内容。将高校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建合作委员会,成为专业建设的决策者。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案,共同开发教材。既要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又要充分体现现代物流业管理的最新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

(4)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摒弃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在校内学习阶段,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果自评、互评和客观考试分数相结合。在企业实习期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评价结果,偏重于物流技能水平考核,此外还将学生职业操守、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评。考评方式也可多元化,摒弃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情景模式讨论或案例分析。讨论或案例分析都可以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学结合“学——做——学”落到实处。

4 多主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困难与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涉及环节多且变化快,虽然各高职院校皆在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维的束缚。

(1)校企双方合作机制不能得到政府长期主张。企业作为合作主体,目前仍然没有充分、稳定的体制机制保障。企业发展状况不稳定,投入合作的人财物资源分配时多时少,合作关系仅停留在利益关系和情感维护,一旦一方出现变量,深度合作就很难维系。解决这一矛盾的重点还是在政府和学校,在确立办学宗旨上寻求突破,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接纳在校学生,鼓励企业技术能手长期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区域政府大力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统筹全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联合体,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一思路成效卓著,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2)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前两年校内学习,毕业前一年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方式大大改善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也出现了学-做脱节,记忆淡化的结果。高校可以针对这些现象,打破传统学年教学步骤。新生刚入学就进入企业见习,将行业内领先的物流企业呈现在他们面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在校内进行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第二、三、四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式岗位适应训练,对整个物流企业的所有部门有充分了解,学生自主选择方向,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学习不同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考察其职业能力水平。第五学期开始在企业全日制顶岗实习,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要求下完成毕业设计。

(3)企业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企业接受在校大学生的实习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麻烦,但只要分工明确,责任明晰,许多问题都不会阻碍合作的进程。

[1]苗雨君、邵明丽.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6(9):139-140.

[2]钟敏.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物流科技,2012(8):104-107.

[3]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3):143-148.

[4]王金辉.“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0-52.

[5]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104-108.

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College, and Company

TANG Xiao-ming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dustry,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een experiencing geometric growth, and the more striking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personnel has been put forward. A lo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offered the major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while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 lacking of teaching practice resources, uptight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college and company etc. are obviou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he cooperation should be multi-agent; the order-oriented training mode and the apprenticeship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staff training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ulti-agent cooper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G710

A

1674-3083(2016)05-0032-04

2016-09-27

唐晓明(1982-),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物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