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

2016-03-17 19:16胡剑凝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胡剑凝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职业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

胡剑凝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该文从职业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的相互关系出发,阐述了培养工匠精神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联系广西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思考和建议。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德技双修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不由令人耳目一新,反映强烈,思绪万千。这句话初听起来总理好像只是对企业说的,但仔细回味起来,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应该感受到这同样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和责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应主动地转变观念,把握好学校的定位和方向,自觉地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责任担当。

1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

众所周知,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靠的是千千万万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但更离不开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按照有关词典词条的解释,工匠是泛指拥于各种手艺技能的工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则是指他们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赚钱谋生,更重要的是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和坚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改进与创新,追求完美和极致。并把这种精神和品质融入生产工艺的全过程,生产出最受大众欢迎和青睐的一流产品。可见,“工匠精神”是治企之本,是打造高质产品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无论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的一种教育类型,办学目的和宗旨,就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能工巧匠,现代语言的表述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蓝领、白领人才。既然如此,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和责任就首先落在职业教育的身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虽说“工匠精神”往往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具体环节当中,但却需要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抓早抓紧抓好。职业院校作为传授职业活动的场所,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培养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为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技能过硬的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培养他们学会做人。显而易见,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高度契合。

2 培养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1 培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家曾记否,为了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去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大国工匠》的系列报道,第一次向国人展示了各个行业顶级技工的耀眼丰采和感人事迹。这些工匠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国宝”级人物,倘若没有他们,航天器上不了天,蛟龙号下不了海,高铁无法奔驰神州。正是他们用工匠精神托起了中国梦,也成就了自己辉煌人生。而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产教紧密融合,既是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也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本质特征所在。我们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也就是千千万万的“工匠”。而现在职业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供需关系不相一致、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用分离、职业素质难以适应企业需求等等。但最主要的症结还是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缺乏清醒的认识,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只有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根”和“源”,转变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育人原则,才能造就出大批素质较高、技能过硬、适应性强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方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重要的引擎作用,产生更强烈的“蝴蝶效应”。

2.2 培养工匠精神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和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创新创业时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创新“智造”,更需要工匠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报刊上曾登过一个数字统计资料,全世界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其中日本最多。为什么这些国家的企业能常盛不衰呢?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德国、日本、瑞士、瑞典等这些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强国,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强国!这些国家对从业者的匠心、品质高度重视,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其产品才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可见,没有工匠精神作为内在支撑和原动力,打造制造强国只能是南柯一梦。犹如航行在大海上的轮船,有了超强的发动机作为“内脏”才能远航万里,否则寸步难行。职校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制造强国的主力军。如此,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才不会再闹出国人要跑到国外去抢购电饭锅、马桶盖的笑话。

2.3 培养工匠精神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助推器

大家知道,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现在无论是社会现象还是经济领域,都有很多令人诟病的问题。比如诚信缺失、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道德滑坡、为了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等等。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失为一剂“文化良方”。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凝心聚力,努力消除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弊端及副作用。我国现有13000多所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有1000多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数,已接近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数的一半。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培养好学生的工匠精神,他们一旦踏进工厂、社会,便会释放出更大正能量,发挥巨大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试想,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果都能具有较好的“工匠精神”,这对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3 职业教育应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既然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下几个方面做好培养工匠精神的工作。

3.1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工匠精神,工匠是有形的但精神是无形的,职业是特指的但工匠精神却是普世的。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或岗位,工匠精神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二是具有精湛的一技之长。这是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基本条件和要求。“德”和“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在一些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还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传授轻素质培养”等各种“短板”和误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和制造强国生力军的职校生,他们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价值取向和技术水平如何,可以说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走向,也关系到他们自身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理念,“先修身,后修技”,坚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担当。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把“以德立人,以技立业”,“厚德载物,修身习技”,“先做人、后做事”作为自己的校训和座佑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笔者所在的学院,还根据不同的专业分类,对照相应的产业、企业和职业,按职业化的要求对高职文化进行整合、提升和完善,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诚信友爱的品质。这样的学生一踏入社会大门,就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3.2 职业教育要转变旧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要大力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依笔者之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彻底打破“劳心者高贵、劳力者卑贱”的桎梏,尊崇工匠地位,彰显工匠文化和时代精神。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价值观。士大夫和入仕者为尊、为贵,处于社会最高层,由他们管理国家、奴役百姓;而以劳作为生,以技养家的耕者、匠者、艺者,一律为卑、为贱,沉寂在社会最底层。而要倡导“工匠精神”,鼓励更多的人为工为匠,就必须根除存在于人们心中几千年的旧思想旧观念,重塑现代社会劳动光荣伟大和劳动者光荣伟大的全新价值理念,使“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大众和全体学生的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

同时,还要注意克服重技轻人的教育观念和短视行为。有些同志过于信奉“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只是考虑如何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如何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和谋生就万事大告。却恰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和养成,把学生视为仅会说话的工具和填装东西的容器。一个人缺乏正确思想的统领,就等于失去了方向和定力,再有技术和特长也难以生产出上乘的产品。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工匠精神的定义、内涵和条件、要求,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传承者和有力推动者。

3.3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以贯之,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作为培育工匠精神主阵地的职业教育,还未能建立起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晋升的立交桥通道。我们的职业教育仅包括中职和高职专科两个层次,而且二者之间的通道并不顺畅,目前只是在部分职业院校试行了中高职的定向对接。由于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就好像是一个“断头桥”,只能培养初中级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我国经济正处于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也极大地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而在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他们从上世纪六十年开始,就建立了中职、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这大概也是工匠精神能在他们国家很好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尽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互通顺畅的“立交桥”势在必行。要在办好高职专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技双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4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原则,也是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之策。其基本内涵就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随着工业社会化的演进,这种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发展趋势。但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在产学结合办学中,大都是学校的“单相思”、“一头热”,企业往往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视为包袱或负担。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同企业的直接利益和未来发展关系不大。现在很多地方和职业院校,通过组建行业性职教集团、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订单教育等多元化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通过签订正式协议或合同的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办学的主体、合作的原则、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济资助、就业等。使学校、企业同时成为办学主体,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联结在一起的无缝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既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预备人才,也为学生准备好了就业岗位,又为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多搭建了一条“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共赢多赢。因此,必须抓紧制定有关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使企业既承担责任和义务,又得到激励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目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紧紧依托行业办学,不断强化产教融合的关联度,先后与区内外80多个企(行)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同50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订单班教育。学院真正成为广西农垦名副其实的“黄埔”,垦区内80%以上中层干部和业务技术骨干来自该校培养或培训,糖业、茶叶、十万大山天然食品、剑麻等几大支柱产业集团的当家人或班子主要成员都是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就连在新疆、宁夏、云南垦区,“桂系”学生也成为当地叫得响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3.5 努力造就一支德智技三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办学的主体,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职业教育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又是教师问题。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双师型”为根本要求和着力点,既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农艺师。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本身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少偏见,总认为矮人一等,工作不体面,以至教学敷衍了事,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等。

中国自古就有“师有百行,以德为首;育人之道,德之为先”之说。作为一名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打铁首先自身硬。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何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职业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和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一专多能、德智技三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加强对教师师信、师品、师技、师爱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使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扎实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6 要建设并完善有利于工匠成长壮大的土壤与环境

“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地去培植有利于她生长和发扬光大的土壤、条件及环境。以德国为例,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世界上最好的。在那里就读职教的学生,不存在我们国内学生那种优劣高低、三六九等的感觉,只是各人的兴趣爱好志向不同罢了。令人意外的是,倒是有许多从普通教育毕业出来的学生要求到职教学校“回炉学艺”。正如德国一句谚语所说的:“手艺能从土壤中获得黄金”。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可让人想不到的是,那里大多数孩子的理想是长大后以能当“蓝领”为荣,并非是向往什么“白领”、“官员”。有一组统计数字很说明问题:瑞士初中毕业学生有2/3选择就读职业教育,而且是半工半读,一边当学徒一边上学,选择上大学的仅有1/3。原因何在?得益于这些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工匠制度和营造的人文环境,包括工资收入、晋级升迁、工作环境、教育培养、医疗保障、社会认可等,都是最优越的,使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人都能享受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待遇。正因为如此,才支撑了他们的技术和产品,成就了“德国制造”、“瑞士手表”等闻名于世的品牌 。

可见“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既需要职业教育的不懈努力,但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作为。当前国家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尽快去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政策制度及措施,努力营造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有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工匠精神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福利保障待遇,使职工体面劳动成为可能和现实,又要使职工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尤其是要顺应广大职工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让工匠能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大多数人羡慕的职业,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向往与追求,这才真正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1] 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3-11.

[2] 刘宝民.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N].工人日报,2016-7-12.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ng of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HU Jian-ning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ning, Guangxi 530007)

This paper focw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also provides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this subject by lin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uangxi.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pirit of the craftsman; the cultivating of morality and skills

G710

A

1674-3083(2016)05-0027-05

2016-09-27

胡剑凝(1982—),女,湖北襄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和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精神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