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宇明
社工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的实践与启示
涂宇明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养老目标,为实现“老有所养”且“老有所医”,探索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整合融通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医养结合”养老不仅仅在于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康复训练指导,延长老人生活自理期,降低失能概率,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健康老龄化。文章阐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涵、经验及现实困难,以厦门某养老社会服务中心个案为例,分析社工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发挥的服务提供者、关系联络人、资源链接者角色作用。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社会工作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涵盖五要素:[3]
一是服务主体,即“医养结合”服务提供方,如各级医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
二是服务客体,即“医养结合”服务对象。涵盖各类老人,包括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几大类别。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是服务重点,如残障、慢性病、大病恢复期、绝症晚期等状况的老人。
三是服务内容,即“医养结合”服务项目。不仅包括日常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慰藉、社会生活参与,还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如保健、预防、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我国老龄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是普通人口的3.2倍,人均医疗费用是普通人口资源消耗的1.9倍。因此,“医养结合”服务不仅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和康复,延长老年人生活自理期,降低老年人患病失能的概率。
四是服务方式。目前,“医养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1)养老机构(或社区)增设医疗机构;(2)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3)养老机构(或社区)与医疗机构合作。
五是管理机制,即“医养结合”相关扶持政策、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
各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长沙市馨园老年人关爱中心,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临终关怀于一体;天津康泰老年公寓联合长江医院设立“国医堂”、门诊部、内外科室、康复理疗室等;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携手36家养老机构,成立“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合肥滨湖医院开设融健康教育、医护、康复、养老为一体的无陪护老年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兴建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是该市首家大型五星级综合性养老机构,依托医院医疗资源,可实现养老、医疗、护理、康复全程无缝衔接;河北省最大的三甲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也于2013年开始筹建集老年养护与综合医院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4]
在噪声存在的条件下,当弱信号的内积值小于噪声值时,此时将发生错误重构.在本文方位向联合稀疏的条件下,由于所有信号支撑集是相同的,即lk,1=…=lk,n=…=lk,N.因此在每次求取支撑集位置时,利用的是N次观测信号的内积和最大原则,即
医疗机构往往难以提供细致养老服务。大型医院的紧缺医疗资源,主要应对急性病症的救治,大量处于慢性病症、大病恢复期、康复治疗等阶段的老人,如长期滞留医院,既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又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也浪费医院的原本治疗功能和紧缺资源。大型医院往往已人满为患,加之养老行业本身属低利润,对综合水平高的大型医疗机构而言,内设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小型基层医院由于人才匮乏和设施简陋,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不足。
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场所标准和人力成本也相对较高。如独立的诊室、输液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等场地要求(卫生部《诊所基本标准》,2010年),24小时医务服务至少须配备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及医技人员等,这对微利养老机构来说已是不小的负担,若要建成康复院或护理院,成本将更高。这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覆盖人群结构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本供不应求,但由于难以提供医疗服务,许多养老机构为规避风险,不接纳失能、患病老人。各地普遍出现护理院一床难求,而面向生活自理老人的普通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率居高不下的境况。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因运营成本高,导致收费较高,如北京市首家“医养结合”养老院,每月收费标准分为7800元、9800元和12800元三个档次;前文提及的合肥滨湖医院养老院,仅生活照护每月收费近4000元,医疗费用另按住院费用结算。综观各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一般费用都在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2~3倍以上,这是大部分老人难以承受的。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多为失能半失能、残障、患病、高龄老人,服务主体高费用与服务对象低收入之间的矛盾,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真正有需求的老人难以入住机构。如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养老机构——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内设康复专科医院,配备康复治疗专家、医师、护士、护理员等,集医、护、养为一体,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规模大(1000张床位),且建筑高端、环境优美,但因收费标准高,虽建成两年多,入住率仍未达30%。[4]
厦门市一些机构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探索社工介入发挥作用,部分案例取得良好成效,对解决现实困境带来有益的启示。
Y,男,83岁高龄老人,2015年2月在家摔倒,送医院急救,确诊为右脑梗、左偏瘫。出院回家后瘫痪在床,无法活动,自认为年事已高,中风后生活无法自理,余寿可能都得在床上度过,心态悲观,情绪极度低落。
2月底,从社区志愿者处得知消息后,中心主任和社工即登门探访,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组建由社工、医生、志愿者和社区领导构成的个案工作小组,跟进服务。首先,社工及时领医生上门,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随后每周一次入户探访,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和康复训练指导。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一是检查评估老人身体状况,介绍康复训练对恢复身体功能的重要性,讲解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二是用耐心体贴关切和专业康复指导取得老人及家属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讨论制订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三是加强心理护理,中心主任、社区书记也都多次登门探访,表达社区和机构对老人康复的关心,对老人进行宽慰鼓励,并介绍成功康复者的经验,增强老人康复治疗的信心。
四是肯定老人为自身康复所做的努力,鼓励老人调动自身潜能,积极配合进行康复训练,发挥康复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是根据康复进程进行训练指导:最初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健肢主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被动活动训练、腰腹肌活动训练等,然后是站立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正确步态行走训练等。
3月中旬,老人已可以离床站立起来,社工随即视康复进展为老人送去助行器,帮助老人平衡、站立、迈步。有了助行器,老人康复训练的信心和积极性更高,训练也更安全便利。到了4月中旬,老人已可独自走到客厅,中心主任和社区书记又送去助行杖,帮助老人稳步行走。5月4日,老人在儿子陪护下,步行下楼走到了服务中心表达感谢。不久,老人吃饭、穿衣、梳洗等个人日常生活能力都在康复训练下逐步恢复自如,几乎看不出曾经脑梗瘫痪的迹象。80多岁的高龄老人,脑梗偏瘫后经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恢复成效如此之好,老人自己及家人都喜出望外,机构和社区也非常欣慰。
统计数据表明,脑卒中存活患者中,7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康复训练是恢复肌体功能、降低病残程度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工作尚未系统开展,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康复效果并不乐观。[5]
本案例中,养老服务中心社工及时介入,经由正确评估,把握康复最佳时机,链接医疗资源,系统化、持续性干预,为老人的顺利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1.直接服务者
得知老人状况后,社工及时介入,并每周登门,持续跟进,了解老人需求,掌握康复进展,提供心理护理、情绪疏导和精神支持,增强了老人康复治疗的信心。
2.关系联络人
康复训练离不开家庭的密切配合和悉心照顾。本案例中,不仅最大限度激发老人的自我康复训练潜能,也对家属提供支持,鼓励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计划中也包含了对照顾者的培训指导,形成人性化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案。
3.资源链接者
社工主要链接了康复所需的专业医疗资源,带领医生上门诊查,评估老人身体状况,制订康复计划,指导康复训练;链接其他机构,提供助行器等康复器具,助力康复进程;链接社区和志愿者资源,给老人康复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怀。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养老目标,为实现“老有所养”且“老有所医”,探索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整合融通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医养结合”养老不仅仅在于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康复训练指导,延长老人生活自理期,降低失能概率,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健康老龄化。
针对多数老人居家/社区养老的国情,医疗资源不仅要进入养老机构,还应进一步探索老年医疗“社区化”和“家庭化”。厦门某养老社会服务中心案例,社工作为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关系联络人,在高龄老人康复进程中,整合链接资源,热诚耐心服务,发挥引导、助力、促进作用,取得较好成效,给我们带来有益启示。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社工可整合链接相关资源,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健康老龄化做出贡献。
[1]杨根来谈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EB/OL].2015-05-27[2015-08-30].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5-05/27/c_127843621.htm.
[2]吴任慰,等.福州市老年人社区康复需求现状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7-130.
[3]黄佳豪,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4]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5]张春慧.家庭跟进式护理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7):1636-1637.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5.036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项目《社区社会工作实务》(项目编号:Xqkc2014118);2015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政校行区,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YJ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