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契机

2016-03-17 08:31何桂美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影响

何桂美(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契机

何桂美
(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强化大数据意识,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技术和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背景的契合面,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切实提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近几年来,“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亮点,正在挑战与颠覆传统课堂的课程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而推动这些变革的背后“推手”,就是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称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

尽管时至今日,“大数据”尚无统一的权威性定义,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渗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给我们所处的时代贴上“大数据”的标签,给当前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高校作为“大数据”的主要策源地和应用地,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在大数据的濡染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更为深刻。研究和把握大数据带来的热点问题、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条件与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应认真研究与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源,以其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特点,改变着所有的社会组织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数据”中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导致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冲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观通过“大数据”不加限制的传播,对高校学生进行高频率的交叉感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广泛而且深刻。西方国家凭借其互联网技术起源地的优势,有意识的在网络世界兜售他们推崇的资产阶级没落思想,以便按照他们的“标准”同化世界。事实上,通过互联网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已呈现“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等特征,“大家越来越搞清楚了自己的实际利益在哪儿……意识形态变得很次要”。[1]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单一性、正面性功能,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先进性特征,将被“大数据”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分化,思想政治教育掌控和引导高校学生思想的难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降。

2、“大数据”开放、快捷与多样性的特征,动摇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传统主导地位,降低了课堂讲授等育德方式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以“课堂”为唯一的教育阵地、以“教材”为唯一的教育内容、以“讲课”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以单向的维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拥有毋庸置疑的主导权与决定权,并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内参”之类的资料,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吸引力,因此,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开放、快捷的形式,将海量的信息通过网络终端、通信终端、视频终端等工具,不进行任何甄别与选择的展现在高校学生面前,使得高校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同样能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由此产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道、解惑的质疑,高校思政工作者传统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课堂讲授的魅力也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与此同时,在“大数据”面前,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高校学生如鱼得水,不仅习惯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新陈代谢,而且还能驾轻就熟的运用各种新兴手段发掘与掌控数据,成为时代的先知。与高校学生相比,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囿于年龄、学科背景、工作压力、家庭负担等等原因,在“大数据”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茫然无措。无论是大数据思维还是对大数据的挖掘、搜集和处理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都明显落后于他们的教育对象,师生角色虽然形式上一如往常,但在内容上已经发生错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时代契合不够,不能及时地、生动地回答和解决学生在大数据碰撞中出现的思想困惑,使学生感觉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隔靴搔痒”的弊端。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对于大数据,有学者指出,“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2]这一论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契机。

1、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教育对象总体的、个体的、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可能。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教育学院有句著名的自白:“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种对于受教育对象群体和个体认识的匮乏,历来是教育发展的困惑。相对于做“意识”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种困惑更为突出。长期以来,随时把握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想动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渴求得到却又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只能按照决策层和教育者的思路“一厢情愿”的进行,教与学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和信息交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合拍,教育内容与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与学生行为、教学方式与学生兴趣严重疏离,以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长期成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获取教育对象总体的、个体的、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可能。有了大数据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够从网络途径、公众交流平台中查找和搜集大量数据信息,捕捉高校学生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共性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采取灵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施教方法,使学生摆脱枯燥的说教,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教育为感染、变灌输为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又能够从QQ、邮件、博文、微信等网络个人空间上更及时、更直观的发现个体学生的情绪、思想等信息数据,随时发现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从而以网上对话、当面交谈等贴近学生的形式,开展“一对一”的思想沟通,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身心健康方面的具体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努力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最佳的精神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情理性。

2、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准确的预测高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走向,继而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了可能。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和预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所依赖的方法不过是抽样调查及其样本分析,由于记录、储存、筛选、归纳、分析等工具不够强大,同时兼顾到经济的合理支出,只好尽可能的减少样本数量,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我们想要的数据。以这种方式取得的数据,总会出现两大误差:一是抽样方法本身所引起的误差,当在总体中随机地抽取样本时,哪个样本被抽到是随机的,故尔我们所得到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必定存在偏差;二是样本人为制造的误差,当我们发出问卷或抽样座谈时,被访问的对象慑于“正统”价值观的氛围,并不会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唯心的按照主流价值导向发表意见。因此,以样本数据分析预测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

大数据分析方法完全不同于抽样调查方法。“获取10%的信息量,预测剩余的90%,这是小数据;而掌握90%的信息量,预测剩余的10%,则是大数据”。[3]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加上现代化的分析工具特别是近年兴起的云计算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凭借大数据中庞杂的思想信息,迅速提炼、掌握代表“90%”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而且这些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是学生在完全不知情的环境下最自然、最真实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预测学生总体的信息,必然是较为准确的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根据数据分析与预测产生的新情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路,又可以及时归纳出新的知识点与新的教育方法,改革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更具时代性、更趋前瞻性。

二、大数据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由于网络监控上的局限以及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是大数据对高校学生思想“正面引导”与“负面侵蚀”相互作用的“拉锯”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时间上的断续性、形式上的往复性、效果上的互抵性。如何消除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树立和强化大数据意识。

不管承认不承认、理解不理解,大数据已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无论哪个行业,谁能够率先掌握、整合、处理、挖掘、运用好大数据,将大数据成功转化为价值,谁就掌控了这个行业的命脉”。[4]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拥有接触、使用大数据最为活跃最为大量群体的高校教育,对大数据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依然按部就班的按照传统模式运转。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管理层面到工作层面,对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认识不足,对以理论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再适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足够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中,这“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消极教育,但却带有较为明显的消极特征”。[5]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改变传统、僵化、低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重大机遇,大数据开放、快捷与多样性的特征,让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将比任何时候更具针对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作用,首先就要树立和强化大数据意识。从管理层面看,必须将大数据开发利用上升到教育发展、教学改革的高度,整体布局数据搜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预测等各环节的发展战略,为积极应用大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价值打牢基础;同时,大力加强运用大数据技术培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数据应用技术,培养一支既具有大数据技术知识背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骨干力量。从工作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积极收集、整理反映学生思想的数据信息并认真分析和应用,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背景的契合面,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提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占领和坚守思想道德高地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它们妄图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基地,它们意图通过大数据的传输,向我国广大青少年不断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便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由于新媒体监控上的局限以及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他们比较难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分辨、精练提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指引,将对他们世界观的最终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对于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一定要去占领”。高校作为多元化思想文化交战的前沿阵地,必须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领主流意识文化之重任,必须在“大数据”这个战场占领“制高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对于高校这个“局部”小社会来说,占领和坚守大数据阵地,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尽管大数据传输渠道广泛,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园网络系统仍然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建设一个具有“大政工”特征的校园网络系统,让学生从校园网上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接受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在中西方思想争夺战中取得主动权。二是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大数据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特别是境外媒体的恶意渲染,对学生思想的伤害很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建立“信息海关”,对有害数据进行过滤,给信息空间一片“蓝天”“净土”,达到“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效果。三是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建立“信息海关”,并非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有害信息“隔离”。相反,要以非主流价值观甚至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诽谤、谩骂为反面教材,剖析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丑恶本质,正本清源,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是非鉴别力。

(三)创新主流价值观传播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道德意识传播给高校学生,使他们按照先进的道德规范锤炼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道德修养是一种艰难的思想改造过程,必须不断的以主流价值观进行引导、强化,才能逐渐夯实思想基础,建立道德自觉,在与西方非主流价值观的较量中,还必须进行长期的“拉锯战”。那种寄望于课堂讲授“一蹴而就”的思想,显然违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效果必然不佳。

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加强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环境传播”。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既是大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也是大数据的共享者、使用者,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需要契合这种信息往复化、数据碎片化的特征,以简短、新颖的方式,在“大数据”中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汇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与实例数据,通过在大数据中传播——共享——传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氛围,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和“叠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可以通过大数据的“量化传播”。大数据技术,可以把任何一种现象转变为可以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量化一切信息,这就是数据化的核心”。[6]比如,将学生进入教室上课的行为轨迹集成整合,可以得到大学生是否热心课堂讲授的数据;将学生在QQ、微信、微博留下的热门话题集成整合,可以得到大学生对时事、生活、爱情等关心程度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错综复杂的活思想提供数据支撑和问题解答,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精准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互动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有效的形式莫过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抽样座谈与个别谈心则是传统的互动方式。大数据时代,移动网络和无线Wifi的普及,辅以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为师生之间不拘形式、不限时空的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QQ群、微信群,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传导主流价值观;也可针对学生的思想需求,设计问题并发起讨论,给学生自由探索和研究的空间,以学生乐于接收并积极参与的形式创新主流价值观的传导。

[参考文献]

[1]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2.

[2]豆瑞星.未来的较量:IT巨头们的BigData布局[J].互联网周刊,2013(1):42~46.

[3]辛阳.大数据,这样采这样用[N].人民日报,2015-04-20(12).

[4]王翠婷.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现状与思路创新[J].教育观察,2015(21):21.

[5]刘爱楼.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诠释与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8):99.

[6]王国军,刘爽.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4(1):143.

责任编校:饶敏

Influence of Big Data Technolog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E Gui-me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China)

Abstract:As a new resource, big data technology brings both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deological educators should have a stronger awareness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They can bring the technology into full play by adjusting their education focus, pertinence and prospec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big data revelation.

Key Words:big data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6)02-0089-04

收稿日期:2016-04-02

作者简介:何桂美,武汉商学院思政课部教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