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民 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发展普惠金融路径分析
王耀民李季刚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遇到诸如经营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单位客户利润率低和风险控制难度大等瓶颈。而由于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普惠特点,顺理成章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其在服务流程,客户满意度,风险有效控制,征信体系建设,交易成本降低以及信息不对称缓解方面具备着天然的优势,因此通过互联网金融要着力构建集合支付、理财和融资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建设新型服务机制;完善政策法律导向,构筑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路径
金融最核心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资源特别是资金的跨地域、跨产业调动,以及在使用时间和期限的差异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范围内福利水平的提高。作为配置金融资源主体的银行,在面对信用记录良好、创造价值能力强以及资金需求量或拥有量较大的客户时,因其服务成本低、违约风险小、利润水平高等优势,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重视;而诸如贫困人员和弱势群体以及中小企业在抵押物、信用记录、盈利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必然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严重短缺,由此产生的金融资源供给失衡的现象对这部分群体而言称之为“金融排斥”。最早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慈善性援助金融服务,但囿于其不计成本和不考虑盈利的缺陷,无法持续发展,所以“普惠金融”理念应运而生。
在联合国2005年的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提出,其基本含义为:一国金融体系能够可持续地为该国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紧接着G20国家领导人在2010年6月的多伦多峰会上一致同意并发布了“创新型普惠金融的九条原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首次提出将普惠金融确定为金融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紧接着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解决传统金融服务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一)平等公平性,金融资源在现代社会是个体和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相对稀缺资源,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平等的金融服务。而现实中金融排斥所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异化必须依靠发展普惠金融来解决。
(二)全面包容性,普惠金融根据英文直译即为“包容性金融”,传统的单一信贷支持已无法满足个体的金融服务要求,根据个体差异化的需求,提供从支付结算到保险理财,再到融资信贷等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从而体现金融供给方式和金融服务对象的包容性。
(三)效率基础上的盈利性,金融服务提供并不回避赚取利润,反倒是受制于管理水平落后导致效率低下,利润无法增长,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必然要求在经营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保证合理的利润水平。
(一)经营效率低下
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必然对贷款客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信用状况调查,要求客户提供详细的收入和抵押担保证明,而且要在银行内部进行逐级核查。这样复杂的业务流程对资金量需求大的客户是充分把控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资金要求“短、频、快”的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而言,这样的操作程序耗时耗力,毫无效率可言。另外,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普遍缺乏有效的信用和担保证明,在银行现有依靠财务报告和收入资产证明的信用评估体系下,对该类客户的还款保证调查效率极低。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导致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行为和严重的道德风险。在我国现有的不健全的征信体系下,小微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和信用违约记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诸如客户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交网络和社会声誉这些主观因素的调查成本高昂而且缺乏法律效力。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信息劣势地位,结果大多是预期收益高风险大的客户得到贷款,资信良好但利润较低的客户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支持,最后风险暴露,不良贷款率直线上升,银行紧缩信贷,造成整个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更加匮乏。
(三)单位客户利润率低
资金规模小和服务频次高是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共性特点,而且银行在每个区域内建立金融机构投入成本基本一致,这就造成银行在服务小微客户时投入的机会成本和固定成本居高不下,但受制于资金量的限制,小微客户无法给银行带来和精英客户等同的利润水平。在投入较高的情况下,单位客户利润率明显低于期望水平是银行服务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四)风险控制难度大
银行在与中高端客户的频繁业务往来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而普惠金融客户的信用记录空白,银行很难根据自身的风控体系对其进行合理的信用评级。即使单个客户的风险发生概率较低,但由于普惠金融客户基数远高于中高端客户,其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也会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而且为了服务于个体差异明显的小微客户,银行需要建立不同的风险测量体系和研发满足不同风险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风控成本随之上升。还有就是银行服务范围地域愈广、服务客户愈多,其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愈高。
总之,传统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遇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因素而导致的交易成本高企,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利润水平,且风险随之升高。传统金融模式下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依靠固有的模式和理念很难有效发展,急需寻找外力的介入和新型金融服务业态的引入,形成“鲶鱼效应”倒逼传统银行进行业务革新,互联网金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为可能的选择之一。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正式传播始于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和腾讯集团董事长马化腾于2012年共同宣布筹划建立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一新闻事件。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十部委发布。该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种新业态,是不同于银行、证券、保险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虽然官方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使用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渠道从事传统的金融活动,本质上是传统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延伸,是电话和网络手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支持这一技术性观点的实际上处于“金融的互联网”这一层面,即马云所讲的“内行领导”,现代网络技术只是一个技术手段,金融服务领域的产品本质和运作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我国金融体系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第二种观点称之为“互联网的金融”,这一层面即“外行领导”,互联网企业借助庞大的用户基础涉足金融领域,对传统金融的商业盈利模式、理念标准和风险管理等核心环节实现颠覆性革新,直接促进金融脱媒的发展。基于上述观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金融的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金融”,实质上是金融体系主导权的争夺,问题在于究竟是直接金融占主导还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仍然是传统金融体系下的一种新的形态,但其在促进金融服务普及、金融服务成本降低和交易主体效用提高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主流互联网金融包括以下五种类型的划分:即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这五种形态;根据功能进行划分又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支付平台,网贷平台,理财平台和整合上述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而李鑫根据众多学者的分析,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大体两种的分类:即第一类业务主要是利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交易数据,更确切地说是支付数据,因此我们称其为支付类。第二类业务则希望通过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特性推进金融脱媒进程,称其为脱媒类。
无论是概念内涵的定义还是金融服务模式分类,都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而界定的,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无论是何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普惠金融特色,即由于互联网从诞生开始就是依靠对用户的大数据行为分析和满足草根用户的金融需求,其必将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扮演传统银行需要借鉴的重要角色。
(一)服务流程简化,用户体验好
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信息技术,使得无论是小额贷款发放还是理财产品销售均可以在无线终端实现,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客户不必再在自助设备和营业网点排队填单,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更简化了银行内部的业务处理流程,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的运用,不论是贷前审批还是贷后管理,不论是理财产品推销还是基金信托产品资金使用,均可实现全过程电脑智能化操作,这一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在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更是对客户服务质量的本质提高,通过大数据全网分析,可以甄别出客户需要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快速准确的把握客户真实需求。
(二)服务覆盖面广,客户大众化
相较于传统银行开展业务必须铺设相应的实体机构和服务网点,互联网金融依赖无线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受制于物理网点和自助设备的建设,依靠无线终端“硬件+软件”的网络化组合就可以实现大部分业务的开展。这对于我国存在的1000多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空白的乡镇地区而言,更是金融服务短缺的有效解决方式,实现了服务覆盖面的极大扩展,跨越了地域空间的限制,覆盖了相当一大部分受到传统金融排斥的农村地区客户,极大的拓展了金融交易可能性边界。
(三)风控数据化,大数据性缓解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最有效的两个路径就是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和贷款审核管理方面。一方面,银行传统上依靠复杂的风控模型和专业人员的操作实现风险管理,这就是传统金融模式缺乏服务数量庞大的小微客户意愿的原因,对每一笔业务都需要进行复杂耗时的分析,在面对价值大的精英客户和利润低的草根客户时,自然而然地选择前者。但通过大数据库的建设和搜索引擎的运用,风险管控体系可以在大数据产生的信息流分析基础上建立,这就使得风险管控不再是耗时耗力的专业化过程,而是全智能化的电脑程序运行,大大降低了由信用信息缺乏造成的风险敞口暴露,缓解了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最核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综合交易成本低,易形成规模效应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前期配置服务器和搭建网络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受后期高额利润率的吸引,现阶段互联网公司和通讯企业都已基本建设完成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广过程通过网络媒体自发传播,这就意味着在后期业务推广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发展单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互联网服务具有赢家通吃效应,一旦吸引到相当数量的客户,就可以毫无成本和障碍地继续扩大整个业务范围。同样的,一旦风险信用大数据体系建设完成,对每笔贷款的审批核查也几乎是零成本的推广,这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以“小微单笔金额、海量交易笔数”为特征的金融服务发展趋势,通过整合碎片化的金融需求和供给,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最终实现规模效应。
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以上的优势特点以及其最本质的社会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两大特点,所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所在。银行在关键环节和意识理念方面实现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互补,借助互联网金融拓展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出适宜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一)构建集合支付、理财和融资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第三方支付业务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传统商业银行应主动积极适应主流支付方式,结合客户支付习惯,开拓金融IC卡和虚拟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发展,充分利用自身信用优势的地位,通过技术革新和平台搭建,在保证支付安全的情况下,开发出适合普惠金融客户使用的支付产品体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人人都享有提高资金收益的途径,通过互联网公司的利率市场化倒逼,银行逐渐加大了适合农村客户和低收入客户的理财产品开发,但应当注意到普惠金融客户通常具有的风险敏感性,产品推广应主要以保本货币基金为主;创新对小微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融资机制的革新,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势,对此类客户的日常经营流水和未来现金流收益进行重点分析,以此作为风险评级的标准,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总而言之,在现有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上,综合开展支付,理财和融资业务的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技术路径。
(二)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建设新型服务机制
通过现有移动互联技术,通过对海量的交易支付,融资结算,资信风险评估等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充分提升金融数据挖掘能力。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和收益偏好,设计出适合的融资理财产品。进一步结合云计算技智能化应用,对每个客户的风险级别和风险敞口准确度量,从而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另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环境出发,构建多层次盖全国的、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普惠金融信用征系,区别于依托央行和国有银行建立的覆盖全国以上企业和质量较高的客户的传统征信体系,互金融机构应建立覆盖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民新征信系统,拓展出更为丰富的征信指标。
(三)完善政策法律导向,构筑可持续普惠发展体系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牌照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发展尚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规范的地方,怎样破除“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怪圈,还需要在创新政策法律导向上做文章。应尽快出台限制不同业务边界的明文规定,对开展高风险经营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对恶意损害客户利益的企业依法取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界定互联网金融范畴,厘定发展方向,明确行业准入门槛,明晰交易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再有就是监管部门要在制度层面保证创新驱动力和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适时开展金融创新业务试点,并对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充分披露,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资产组合规避风险,在此基础上提高普惠金融客户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有效实施,构筑可持续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参考文献]
[1]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政策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
[2]李鑫徐唯燊.对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若干问题的辨析?J?.财经科学,2014,(9)
[3]江瀚向君.以移动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5,(10)
[4]邱峰.互联网金融助力普惠金融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4,(8)
[5]谢平.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
[6]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6)
[7]陈鸿祥.互联网金融的经济逻辑与演进安排——基于普惠金融的帕累托改进视角?J?.吉林金融研究,2014,(11)
[8]钟惠安.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的新思考——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5,(10)
责任编校:徐晓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h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Finance
WANG Yao-min LI Ji-gang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Xinjiang,830012,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on, internet finance has become important carrier of inclusive finance. Because internet has inherent advantages in the service process, customer satisfaction, risk contro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ase, the finance via the internet needs to build an integrated business model of a collection payment, wealth management and financing; a new type of service mechanism needs to be built relying on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a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should be set up by improving policy and law guidance.
Keywords:internet finance; inclusive finance; path
中图分类号:F49;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6)02-0053-04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简介:王耀民(1991-),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1973-),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金融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