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模式探究

2016-03-17 07:07范小青
改革与开放 2016年8期
关键词:基本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范小青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模式探究

范小青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模式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符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培育过程,并不断深化,真正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信、入行。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模式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由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于需要。在需要的驱动之下,大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和接受性活动,形成价值观。在主体性活动中,大学生作为主体,进行价值认知和价值情感活动,形成对于价值现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理性的价值意识。在理性的价值意识指导下,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在接受性活动中,大学生作为客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识,凸显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属性。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不是孤立的主体性活动过程,也不是孤立的接受性活动过程,而是这两种活动过程的有机结合。因此,基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从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和接受性活动入手,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模式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模式的形成机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人的需要是必然的,是人对个体和社会方面的主客观需求的反映,具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指向性,表现为总是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精神,也就是说任何需要均有其对象,并以追求或获取对象而满足;二是驱动性,表现为需要一旦出现,就会促使人产生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指引下进行思想和行为活动,去满足需要;三是可变性,表现为需要随着对象内容和满足手段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需要达到满足,往往会使人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需要。人在生理、安全、归属、自尊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就成了迫切的欲望。满足自身的需要是大学生价值活动的目的和动机。需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始动作用,一方面,需要与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产生对立,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对足以满足需要的价值现象进行把握;另一方面,需要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产生压力,促使大学生必须通过认识和理解价值现象,使需要得到满足,否则将会使自身的利益受损。因而,在需要的驱动下,大学生开始价值认知活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象认知的导向开始,引导大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其次,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让大学生将入脑后的正确价值情感内化为正确的价值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信;第三,让大学生将这些入信后的价值意识外化为正确的行为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在行为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对原有价值现象的认识会发生变化,并且会在不断地行为实践中产生新的价值认知,进而产生新的价值情感、价值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程度不断深入、层次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反之,社会因素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机遇和条件。这些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教化、规训和文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第一,通过教化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一般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和统治者德行感化,使人接受当前社会中的上层建筑,进而将人的思想和行为限定在其规范体系之中,主要可以通过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团实践活动教育、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能动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而产生相应的意识和行为。第二,通过规训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规训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硬性控制,支配和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并排斥与之相悖的行为,迅速建立起大学生对权威价值观的接受;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柔性控制,通过树立榜样、给予奖励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进行方向性引导,并矫正其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的认同。第三,通过文化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出一种软环境,并渗透到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生价值意识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提供隐性的调控指南。这样,就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模式。即: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符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培育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模式的深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必要的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对象的活动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模式的深化就是真正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信、入行。

1.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入脑开始,也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情感活动,使大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偏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是主体对于各种价值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主体形成对于客体价值的印象。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基础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党团实践活动、关注媒体报道和家长灌输等渠道,对价值现象进行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情感。大学生在不断对客体价值的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过程中,会形成内心体验和情感倾向,即价值情感。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是一种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依从,大学生为了获得满足其需要的条件或利益受损而对社会核心价值观采取表面的顺从;二是同化,大学生主动、自愿地认可社会核心价值观,并使自己的观点和心理倾向与之保持趋同。

2.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信

价值情感形成后,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会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自身的观念体系予以接受或摒弃,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大学生的价值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会持续一定时间而不会轻易改变。但是,随着价值认知的深入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会经历认知失调、情感冲突、重新判断、态度改变和新态度产生等阶段,进而形成新的价值意识。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入信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意识;其次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生信仰体系。

3.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

实践决定认识,形成价值意识并不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内生路径的终点,价值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大学生的行为是其价值意识的实践表现形式。大学生在价值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不仅受到其主观的价值认知、情感和意识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客观的学校和社会规范制约,因而表现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相符趋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入行,除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校内实践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校外实践。

综上所述,不管从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入手,还是接受性活动入手,都是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模式的最主要根本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本模式的形成和深化,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2]凯瑟琳·米勒.袁军,等,译.组织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6-27).

[3]聂立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8).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53

猜你喜欢
基本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乡村图书馆基本模式和服务举措浅析——以绍兴为案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