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楠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双刃剑”
葛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拥有合理的社会结构。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面临整合与分化,日趋多元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合理改革与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前后,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迅速分化,打破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现状,新的社会阶层也正在兴起与壮大。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不难看出,划分阶层的标准是人们的经济地位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当时“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②,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四大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并存。随着革命胜利地到来,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从1949-1979年呈现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即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变,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两阶级一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原有的阶级阶层分化与重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我们也并不清楚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群体,划分标准很多,我们较为倾向于十个社会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由个体工商户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阶层、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阶层、自由职业人员阶层构成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
社会经济变迁逐渐导致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这种阶层结构趋于稳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平等分配,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阶层分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效应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③,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阶层结构,缓解社会焦虑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社会阶层分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缓冲器,维护社会稳定。从既得利益和经济角度来看,特别是新兴阶层中的中间阶层是一个缓冲层,当其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体时,可以极大程度地缓解社会上层与底层由于经济收入差距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由于中间阶层的出现,可以给处于低层的精英分子们拥有一个大展宏图和扩展空间的机会,使他们的政治生活地位及经济利益得到保证,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们心态更加平和。
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升社会的整合与合作程度,可以对社会中的价值或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且对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城乡身份壁垒”成为制约中国社会成员流动的最大阻碍,造成人们的不平等,新兴阶层的兴起与壮大,使原有阶层可以利用新的身份优势缩小获取利益的空间,迎接机遇与挑战,社会阶层分化也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才能充分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发挥作用最大化。
2.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和谐的挑战
社会阶层分化就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地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产、收入、声望、教育机会、职业地位等,④分配不合理必然增加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破坏器”。
各阶层,特别是中间阶层政治诉求无法实现引起政治不稳定。在政治民主化程度加深的前提下,各阶层的政治参与愿望愈来愈强烈,特别是作为一个新兴群体,中间阶层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如果国家的政治秩序呈现比较僵硬的趋势,不能与中间阶层发生良性的互动,不能及时容纳他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期望的合理诉求,就可能破坏各阶层之间的关系,造成一定的混乱,带来不平衡,造成政治体系不稳定。
各阶层贫富差距扩大带来政治不稳定。转型中的中国,已经开始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是中等贫富差距程度。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指数大约在0.46-0.47之间,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⑤一旦这种利益分配体系缺乏合理性、公平性和保障性,使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达到目的或报复社会,近年来很多刑事案件都是底层民众强烈反社会情绪和抗拒意识的体现,加剧了各阶层间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社会政治动荡不安。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仍旧是中低层过大、中上层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离“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引导并培育一个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激发社会活力,引导并约束新生社会阶层
由于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感、受挫感以及危机感的存在,导致很多阶层的期望相对丧失,减少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新兴阶层进行积极引导和利益约束,同时还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帮助。
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随着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结构的打破,各阶层之间复杂多变,新兴阶层的兴起与壮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他们既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又是私有财产的占有者,作为建设者,就需要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的解决;新兴阶层对推动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改善经营管理,疏通市场渠道、丰富人民的生活,满足人民的需求有很大的贡献。但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市场本身有盲目性,须健全规范社会经济体制、鼓励并支持自主创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其素质,使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前进,整个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团结与和谐。
2.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积极培育我国社会中间阶层
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助于拉动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更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变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等收入者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工薪阶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工人阶级有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何保障下岗和低收入职工的权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又带来民工和其他职工同工不同酬和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等。社会阶层多样化后,又有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层次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我们依据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使中间阶层规模逐渐扩大。
3.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推进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生产力,帮助和扶持低收入阶层,通过扩展就业空间,调整并且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统筹,积极引导各阶层自主创业,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发挥各阶层的“减震器”的功能与作用。建立和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商、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⑥,促进不同社会利益格局的合理化,维护社会基本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体系才会日趋协调和稳定,推动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引文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2(11):A1.
④潘立伟.论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刃剑"效应[D].兰州:兰州大学,2006.
⑤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⑥张素云、李晓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辽宁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02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马克思”中间阶层”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pssy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