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016-03-17 06:35唐玲英何晓宇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1
文教资料 2016年1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唐玲英 何晓宇(西华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1)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唐玲英何晓宇
(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四川 南充637001)

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这也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理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不同语言现象,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与文化

1.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通用语言被身处“地球村”的人们广泛使用进行沟通。这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英语不再只是一门课程而已,而是事关国力能否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如何的关键所在(蔡基刚,2012:18)。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已经认识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必要性,试图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但他们发现即使学生口语提高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本国文化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当谈到本国文化时言之无物;同时更多的学生缺乏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交流中不能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最终导致沟通障碍、交际失败,因此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迫在眉睫。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思维传递的工具,不能与文化剥离开来。尽管来自不同区域的人都使用英语交流,但由于自身不同的文化内涵,他们在沟通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思想,有时甚至存在误解。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环节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真正的沟通交流水平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杨路晴等指出掌握国际经济规则和全球沟通交流思维的人才如果能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有效地帮助他们参与国际竞争。李早霞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包容异国异民族的文化,最终让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承担国际交流的使命。要想在各国各民族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交际的得体性、有效性,又要注重语法、语音、用词等方面的准确性,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肖仕琼,2010:205-206)。但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不能个把文化仅仅当成“文化导入”来处理,它不能局限于讲授外国事实性文化知识,这只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不能形成有效的理解与分析、文化模拟及亲身体验,更别谈内化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地域差异及历史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也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能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顺利有效的沟通。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源于文化,承载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且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折射出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对文化的掌握必不可少。

比如说,中国人熟识词语“偷食禁果”,可是许多人不明白它的出处。这是源于亚当和夏娃受了蛇(Satan)的蛊惑,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食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最终被驱逐出伊甸园。这个故事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个性化冒险精神。在西方社会中激烈的竞争中,人们更注重个性的突出和发展以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文化精神推动了西方对权利及物质的追求,一些词语也应运而生,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对于“谦虚”的理解,西方国家给出的解释有时偏为否定,他们欣赏自己个人所取得的进步或成就,乐于接受表扬。比如被夸赞或被褒奖,西方人会由衷回答一句“thank you”,而非汉语中的“哪里,哪里”(where,andwhere)或“没有,没有”(no,no)。而中国文化则更突出和谐,追逐“大同”,崇尚“集体主义”,强调“内敛含蓄和谦虚”,如中国的一些习语“枪打出头鸟”、“满招损,谦受益”、“祸从口出”、“中庸之道”、“自知之明”、“忍一时风平浪静”、“个人主义服从集体主义”等。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之下,鹤立鸡群的人通常被称为“出风头”,易不融于“中庸之道”的社会氛围中,从而遭受排挤。西方社会恰好相反,西方社会突出“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的独立思维,个性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过于内敛的风格可能会被西方人理解为缺乏进取精神、独立判断及可塑性。同时中国人讲究“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他们在说话做事时喜欢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起到缓冲的作用,这与西方的“实用主义”相违背,西方人好直言快语,通过直接的逻辑推理,直言快语得出结论。再如中国人在讲话时可能谦虚地说:我的陋见可能没有什么新意,只愿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老外或许会想既然没有新意,那何必再废此口舌呢。同时,中国的文化礼貌核心是“自谦尊人”,以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为理论支撑,慎独自修,而西方文化追求独立、自主,把谦虚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郑桃云,2009)。

在行为层面,胡文仲指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人在交流中更注重眼神的注视且频率频繁。他们认为眼神的交流既体现对交流者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诚意与耐心,反之则是缺乏礼貌,不诚恳。中国人受传统的内敛、自审及害羞谦虚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交流中避免直视对方。这在英美国家人的眼里可能理解为目光躲闪,缺乏自信和诚意的一种表现,他们有时把缺乏眼神交流的沟通视为沟通障碍。同时西方人崇尚人人生而平等,这体现在他们的课堂环境中为人人都是课堂参与者,人人别想做课堂边缘人。在课堂上,几乎所有人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会在教师面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直抒胸臆,因此他们并不注重自己的情绪控制,这在中国人眼里可能理解为行事乖张、张扬。中国的文化崇尚“尊师重道”,小学生们从小被教导要尊重老师,不该说的不要说,在课堂上,学生倾向于服从老师的管理,遵守秩序,最终倾向于沉默,在日常交流中有“沉默是金”的文化氛围,更有“成大事者,喜怒不形于色”的行事法则,这也强化了中国人行为层面的“内敛、自审”的文化氛围。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错误地评估别人,导致文化语用差异,造成一些沟通障碍和不友好的局面。

由此可见,语言承载、反映着文化,是文化中的瑰石,蕴藏着身处该文化中人们的思维价值观和生活思维方式。如果不理解英美国家文化,那么英语这门语言也不能成为我们进行有效交流的工具。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要摒弃“行为主义”模式的模仿和一味地强化学习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法的教学方法。脱离文化融入的语言学习会导致我们在与目的语用人群交流时产生语用障碍,语用障碍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要远远大于由于本身语言水平不佳所犯错误。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语言所折射出的文化因素有效地渗透融入语言教学中,因为要想真正有效地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必须掌握它所体现的文化。这样学生最终才能建立一个立体的语言文化认知系统,最终学会有效交际。

3.大学英语体系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英语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沟通技能是独立于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观念引领着行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树立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意识。在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应对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具体培养方法和手段有一个明确规划。因为文化不是静态的固化,而是动态发展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不能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制约,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具体的文化表象。相反,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自我建构,重视学生体验不同文化、积累文化素养的能力。这可以通过设计发散性思维任务型学习法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知识结构、角度来看待、处理文化问题。文化体验可以分为被动和主动的体验,被动的体验可以通过教师开展讲座等方式来讲授。学生通过接受老师传递的文化知识,主动思考参与讨论,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思维能力。主动的文化体验可以通过场景设置、角色体验、任务型问题的集思广益等动态参与、练习过程来进行,以加深学生对目标与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培养学生的间接抽象的思维行为能力,最终形成自身的内化和建构,被动的体验与直接的体验互为补充。在文化体验过程中,教师应从脚手架的搭建者中逐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互相协作、体验构建跨文化能力体系。教师负责创建接近真实情景的语境,整合各种因素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体验的各种场景。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体验,并做出解释、示范。这样,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得以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也得以培养。移情能力的培养能使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懂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并达成共鸣(Hogan,1969)。同时,在文化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思维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程度,按照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的逻辑结构向学生传授与让学生体验文化知识。

在构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同样不可忽视,因为母语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实践与习得,更应注重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把文化融入语言学习中,如风土人情、行为艺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历史事实。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仅对对方保持客套的理解与尊重并不能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深层次沟通,文化交际中重视文化的双向传递,拥有好的母语文化素养能够使我们顺利地进行文化输出,否则就会对母语文化产生文化失语现象。同时,母语文化的良好素养能增强我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树立综合的文化意识。

4.结语

世界因文化的多元而绚烂、美丽,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奇妙的文化之旅。在跨文化交际的体验过程中,我们学会在文化差异中求得共存,相互尊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把文化因素融入语言教学中,创设接近真实语境的语言场景,让学生主动体验感悟接受文化多元,培养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最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Hogan,R.Developmentof an empathy scale[J].Journal of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33:307-316.

[2]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1-77.

[6]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杨路晴,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框架下的教材建设思考[A].孙有中.跨文化研究前沿[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14.

[8]郑桃云.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