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浅谈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周妮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本文在泛在学习的视域下,阐述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举措,旨在使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陶冶情感,丰富人文知识。
泛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法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先后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一些中国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相对于本科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明”程度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宗教、科技等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经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生,有助于形成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气质,有助于造就一颗赤子之心,寻找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真谛。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无灵魂的民族。一个民族和国家受人尊重,固然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但也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
泛在学习模式解决了知识传授时间间断性、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效果弱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克服的诸多弱点。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入他们所需要的文档、数据和视频等各种学习信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泛在学习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满足了高职学院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的需求,具有易操作性和便捷性,符合数字化学习时代学习者的认知、偏好与需求,易被高职学院学习者接受与理解。因此,与以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单一的课堂被动接受信息相比,泛在学习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突出了感性色彩,开设书法、茶艺、画京剧脸谱、编中国结、剪纸、戏曲学唱等“中国元素”训练的课程,将传统文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表象体验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重构、知识增益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
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及生活的,是关于满足终极关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着美好的人间祝福和质朴快乐的文化精神,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对中国人生命世界的关照,将传统文化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表象体验过程,创设了感知文化真切“化境”。学生在茶艺、书法、中国结等文化元素的表象体验过程中获得对中国文化优雅含蓄、博大精深的内在意蕴与吉祥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形象、灵感、知觉、顿悟的体验。将传统文化的理性智慧转化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使他们在集体智慧和历史文化高峰的平台上发展深广见识和宏阔眼量。
在茶艺课上,学生亲手烹茶,感悟中国深远的茶文化,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体会《红楼梦》里的茶道,了解赌书泼茶、神龙遍尝百草发现茶的典故传说,一方面增进了知识,提升了兴趣,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书法课上,除了练习硬笔、软笔书法,还通过书法了解中国的传统文人,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领悟自成的高贵与涵养,气量与风骨,学会鉴赏,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学生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到三门拓展选修课“中国文学欣赏”、“中国艺术欣赏”、“中华传统礼仪”等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可以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
“中国文学欣赏”和“中国艺术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华传统礼仪”可以教会我们做文明人,学会自尊和敬人,塑造内外兼修的美好形象。这些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
除了这些显性课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隐性课程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运用,为泛在学习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学习载体的多样化使得学生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学习设备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行学习。
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室、教学软件、数字化教学终端(如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的数字多媒体载体,在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之下进行教学活动。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必须以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作为依托,资源整合的程度及其应用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
学习载体的多样化,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媒体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比如教学的微信公众号、网络空间平台、手机APP等新型的教学载体,将传统文化课程延伸拓展,通过多样化的课例,打造数字化的“空中教室”。比如移动终端教学课例:在每位学生均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的教学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应用案例,如翻转课堂。
不同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尽相同,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获取。要使他们在浩瀚的传统文化资源池中准确找到个性化的需求信息,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积累中为他们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索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中国文学欣赏就按照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分类,节选了每一类型最优秀的作家作品进行评价与在线阅读。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如中国现代文学以作家为主题进行资源的链接与更新。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作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可以组建教学团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在线上线下、课前课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总之,泛在学习视域下,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发挥泛在学习的优势与特点,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力的重要途径。
[1]张建.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12.
[2]袁瑾.建构活的文化与活的魂灵[J].高等教育研究,2008.
[3]杨现民.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
[4]袁锦贵.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3.
课题名称: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号XJK016CZY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