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凤(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以江苏省徐州市新沂A村为例
朱俊凤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江苏省徐州新沂A村儿童教育现状: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着重智力教育。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环境和学校影响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父母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要担当教育孩子的责任,借助网络平台宣扬家庭教育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
家庭教育农村儿童学校和社会合一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
家庭教育概念:在学术界中,对家庭教育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只列举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家庭教育是这样定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心先生在《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所定义的家庭教育如下,按照传统说法,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其实,以上两种都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2]。
(一)盲目跟风和人云亦云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观念转变,生活物质条件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一些年轻的父母在外边工作,眼界开阔,看到城市里孩子受到的优秀教育,回到家里跟着模仿。镇上开的辅导班比以前多了。镇上公办幼儿园只有一所,私立幼儿园三所。还开了一个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班,叫学前班。学前班学的内容都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镇上小学学校也只有一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给孩子报辅导班。一到寒暑假时间,家长就给孩子报辅导班,认为孩子在家大多数时间都在玩,不学习,父母认为那样是浪费时间。一个父母看另一个父母,他们报什么班,在哪里报,其他人也都去报。孩子不去,就强制去,说你看谁家孩子也去了,都在学习。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去辅导班,哪怕不学习,也比在家里玩强。(2)给孩子选择幼儿学校。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父母就看其他孩子在哪里上,他们就跟着选择哪个学校。还有的父母,孩子上一年在这个学校上幼儿园,但听说那家幼儿园办得好,因而又带孩子到那家幼儿园。有的孩子两三年能转几个幼儿园,孩子对该幼儿园还没熟悉,又被转到另一个幼儿园。
(二)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的天性是喜欢玩耍,一些知识都是在玩中学习的。可一些父母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他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小孩子是好奇的。可一些家长把孩子大部分时间用在固定的教室里和辅导班里,违背了儿童的发展规律,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柏拉图曾经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一些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很少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例如,我侄女既学舞蹈,又上学前班。平时上课,礼拜天学习舞蹈。我问她,那样累不累,她说礼拜天其实根本就不想去,妈妈硬把她送去,她想和村里的小朋友玩。好羡慕那些礼拜天能玩的小朋友。
(三)重视儿童智力教育
一些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学校的标准是,老师对孩子负责任,能教孩子识字、写字,要能学到东西。幼儿园要是注重儿童音乐、舞蹈、画画、游戏等活动,一些家长们就会想办法把孩子转到另一个能教孩子写字、学习的幼儿园去,孩子弄得苦不堪言。村里有个小男孩,五岁上大班。不会写字,不会算术,吓得不敢去上学。那个男孩的父母却说他太笨了,学不会。父母应该鼓励,寻找原因,应学点儿童发展心理学。孩子考到双百,父母就高兴,说孩子要什么给买什么。如考不好,父母也不问什么原因,就批评、生气,甚至体罚孩子。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不应该拿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这样会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增加孩子的心理自卑感。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孩子家庭教育
父母所受的教育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对孩子的教育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受过教育的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某一程度上比没有受过教育的或者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要高得多。有文化、有知识的父母,一般素质都很高,举止文雅,说话有礼貌,做事有分寸等。这些优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地给予指导。在农村,爷爷奶奶辈的,都是50,60多岁了,有文化的不多。而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很少有大专毕业的,本科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父母很少在家读书,家里缺乏学习氛围,有的家庭孩子还没有自己的卧室。
(二)父母职业影响家庭教育
一般老师家的孩子喜欢学习,因为受父母职业的影响。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习惯、职业思考、职业素质等职业因素,在家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事律师的父母,他们的职业睿智、严谨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会激发孩子学习法律的兴趣。从事医生的父母会促进孩子卫生习惯养成。在农村,年轻的父母们有的在镇上超市,儿童服装店等商业性场所上班,遇到的是顾客和店主,经常要看他们的脸色。有的父母上班时受了气,回家会影响孩子。有的父亲在离家二三十里远的工地上干活,每天早出晚归,很是辛苦,晚上回家一身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有点文化,在学校或幼儿园做代课教师,这样父母受到学校学习氛围的熏陶,和他们交流的对象也是在校老师,时间久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所帮助。
(三)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
当地有个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班,班里老师说衔接班是必须上的,要不小学一年级根本就跟不上。即使上了小学一年级,如果第一学期考试不及格,小学老师也会把你退回来,重上衔接班。所以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孩子上一年级跟不上,就过多地给孩子补文化课,导致当地各类辅导班很多。笔者就此问道:“学前班也补课啊?”老师说:“是的,要不一年级跟不上。”由此可见,大环境的影响,给家长造成很大的压力。
(一)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第一,“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法定责任”[3]。有的父母只是生了孩子,而没有教育孩子,那是不合格的父母。父母应该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防止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高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的父母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盲目报班。父母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涉及各方面因素,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第三,要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树立终身学习观。父母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地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行动教育引导孩子。要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一切替孩子作主。父母要多表扬、鼓励自己的孩子,要注重自己说话的语言。
(二)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将学校安排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
第二,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经常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并展开咨询服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邀请优秀学生家长谈心得,开展家长教育经验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关系和共同育人的氛围。
(三)充分发挥社会网络作用
信息时代,村里的无线网已经大面积覆盖,家庭基本有电脑。同时,现在手机功能多样,可以上网、聊天,加上无线网电视,获取家庭教育信息非常方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利用网络,搜索优秀的家庭教育类信息,丰富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农村儿童的教育水平。
[1]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10-16.
[2]宁莹莹.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为例[D].南京工业大学,2014:5.
[3]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