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演进视野下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维度探析

2016-03-17 06:35马君雅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浙江杭州310027
文教资料 2016年16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马君雅(浙江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27)

“德育”演进视野下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维度探析

马君雅
(浙江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浙江 杭州310027)

当代“德育”是一种与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研究生德育具有教育对象呈现复杂性、教育过程突出主体性、教育内容体现专业性的特点,发挥导师的作用是实现研究生德育目标的关键。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价值维度、学术维度和文化维度,找到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引领的路径和方法。

研究生德育研究生导师育人维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断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进一步凝练和深化,充分凸显德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德育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体系为德育工作者研究、探讨和实践,其内涵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演进,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多元的全面教育转变。由于研究生学业阶段的特点,导师对研究生从为学到为人都有极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业、成长乃至整个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生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发挥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关键。

一、当代“德育”演进: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全面教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高校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一般将“德育”的内涵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传统的德育理念在其内容和目标上带有较强的政治导向。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德育”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不相适应的原因,他们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和厘清,探索和构建当代社会文化和时代语境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机制。祖嘉合在《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一文中认为,两者在教育特征、内容侧重、价值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而德育主要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社会价值更明显,后者则更注重个体价值②。

近年来,有学者站在区别于传统德育的视角,提出“大德育”的概念,旨在廓清当前德育工作中对“德育”的简单化、片面性理解,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把握“德育”的内涵,认为“德育”应该超越以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养成、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而涵盖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内容③。

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界对“德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丰富和完善,并不意味对传统德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摒弃,而是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德育进行补充、更新和丰富,进而建立更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德育体系。在当代教育语境中,德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二、研究生德育的特点和要求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研究生群体特征及学习阶段的特点,研究生德育整体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即教育对象呈现复杂性、教育过程突出主体性和教育内容涵盖专业性。

(一)教育对象呈现复杂性。和本科生群体同一性较高的态势不同,研究生在年龄跨度、学缘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差异较大,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素质、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参差不齐,面临的经济、婚恋家庭等个人问题较多;其次,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和学习目的与本科生相比是多层次的,尤其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断推进,研究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此外,研究生学业阶段很难达到同步性,直博生、博转硕、硕转博及延期毕业等情况普遍存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使得“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常常难以取得实效,因此研究生德育工作特别需要注意因材、因时施教,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关注和引导。

(二)教育过程突出主体性。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一般都有较强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和批判思维,且他们知识面相对宽广、社会化程度较本科生更深,看问题较全面,价值选择更现实,因此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在德育过程中,研究生大多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引导,而是更注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更习惯通过自我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获得价值的判断,也更自由、多元地选择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轨迹。总体而言,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更突出自我的主体性。因此,研究生德育的形式,不仅需要显性教育和引导,更需要隐性地渗透、感染和传承,只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激发研究生对思想、道德、人格等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反省,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三)教育内容涵盖专业性。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科研活动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因此对研究生德育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道德教育,具体包括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科学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底线,也是科学研究的精魂。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一个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只有一个道德素质和科研素质俱佳的研究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拔尖人才,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反之不重视道德自律,即使是大师和天才,也只会沦落为对人类、对社会有害的危险品。因此,必须将科学道德教育摆在研究生德育的重要位置。同时,科学道德既有其普适性的原则,又需要基于专业和学科的视野,因此研究生德育的内容与专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出较大的关联性。

三、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维度

在导师负责制的背景下,研究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其学业阶段最大的特点便是与导师接触最频繁、关系至为紧密,导学关系的依赖和归属感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引领的重要主体。《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如果“教书”侧重于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那么“育人”则强调对研究生进行德育的引领。在当代“德育”演进的视角下,针对研究生德育的特点和要求,笔者从价值维度、学术维度、文化维度,分别提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引领的路径和方法。

(一)价值维度。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重在教人如何做学问,“人师”重在教人如何做人。对研究生导师来说,要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要重视价值维度对学生的引领,引导学生崇真、崇美、崇善,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导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是育人的关键。首先,导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垂先示范,是对研究生实现德育引领的基础和原动力。对研究生来说,导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治学态度等本身,就构成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导师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自己的人生品格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的工作作风影响教育学生,才能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卓越人才。其次,导师要以学术活动为依托,重点加强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相关的教育,培养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坚决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科学道德的强调,强化研究生对整体个人道德修养的体认和实践,提升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二)学术维度。导师与研究生在学术领域的互动是贯穿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内容,学术活动不仅是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能力培养的平台,而且是导师开展德育引领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将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在研究生各个培养阶段有针对、有侧重地开展相关工作。例如,在入学环节,注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学业基础、兴趣特长等信息,为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打好基础;通过师门聚会、一对一谈话、新老生结对等方式开展始业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融入学校和所在系所的文化;在中间培养环节,可以通过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毕业环节,可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帮助。另一方面,导师要树立研究生教育过程质量的导向,在指导过程中不能仅仅以学术成果论英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术研究过程本身对学生品格、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将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渗透到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之中。同时也要建立与学生多渠道沟通交流的机制,除了例会等集体性学术活动之外,导师要有意识地主动加强与研究生个体的沟通联系,尤其要注重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予以个性化的指导。

(三)文化维度。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文化生态。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环境和文化生态的重要建构主体之一。一方面,导师应该积极关心和参与宏观层面的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支持学校相关部门和研究生群团组织开展的学术文化活动,经常性地面向专业内外的研究生做学术或其他方面的报告和交流,与研究生共话学术、共话人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德育工作项目,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搭建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导师要重视微观层面的学术团队文化建设。导师或导师组可以立足学科特色和研究生特点,以学术联系为基础,依托师门、课题组或实验室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导学团队或其他学术性团队,以此为平台,加强与研究生的全方位交流和互动。另外,重视师门文化或团队文化的培育和传承,增强研究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形成在科研上合力攻关、在生活中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队文化的浸润中实现对研究生的德育引领。

诚然发挥导师的作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但是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支持。作为顶层设计的管理部门,高校要从研究生德育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导师职责,健全激励保障,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协同,致力于构建以导师为主导,思政线、教学管理线密切协同的全员育人格局,切实提升研究生德育的质量。

注释:

①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4.

②祖嘉合.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9.

③舒也.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J].1999(3):52-55.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