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松(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
魏小松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新时期的到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然拉开帷幕,纵观改革三十年,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为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应当提高改革政策的质量水平,提升政策执行机构的素质能力,完善地方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相关权力事项,进而推动改革政策产生实效。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实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行了30余年,取得了许多成果,却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成为新的改革方向,从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来看,经济改革必然引起教育改革,面对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从当前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看,急于呼唤改革方针与政策的有效落实,确保改革不空转,不走形变样更是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必然要求走不空转的道路,不能让改革策略形同虚设,落实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使改革各方面都能产生应有的成效,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是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它在改革中处于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对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为贯彻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的贡献,提高改革的实效性。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时代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与政策,更吹响了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1]。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深化改革起着积极的作用,改革的不空转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标。全面深化改革内涵丰富,不仅要从各个方面深入改革,确保改革彻底性与完整性,更要保证改革的有效落实,让改革产生实效,收获成果。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正是从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出发,贯彻执行这一重要内涵,在改革实践中,使国家方针策略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做到改革不走形不变样,使实践改革价值最大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遵守的价值信条,反过来,进一步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理念,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检验改革方针政策的价值,减少资源的浪费。
理论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2]。纵观我国改革历程,推出的政策与文件可以说数不胜数,不管是国家性的、地方性的、宏观性的、具体性的,这些方针政策都是科学性的理论,检验其价值的意义显得非常必要,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就是检验供给侧改革的方针与政策的实践活动。对于方针政策的落实,从不走形不变样的角度进行实践,既最大化贯彻方针政策,又可以更有效地体现方针政策的价值。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凝聚众多学者专家智慧的结晶,对改革执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改革政策的执行是连接政策理想和政策现实的桥梁,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必要手段[3]。然而,在方针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大量政策资源浪费现象,如执行机构歪曲甚至根本不执行政策,促使宝贵的政策资源流失,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空转的实践,确保改革过程中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各项方案的执行不走形式、不变样式,将会有效减少方针政策资源的浪费,最大化发挥政策资源的价值,提高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
(一)政策制定过于频繁,政策文件发布过多。
古代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经典,其含义在于治理国家,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翻动它,否则,这个鱼就被弄撒了[4]。同样,新时期的改革亦是如此,频繁地制定政策、下发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会产生妨碍作用。在部分地区的高校改革中,存在改革政策的指示文件繁多,执行机构还没有落实政策实践,甚至还没有完全吸收消化文件的精神,新的文件指示又下发来了,文件发布的周期远远短于执行的期限,如此循环,造成政策文件堆积如山,高校或地方执行机构很难付诸实践。同时,频繁制定政策往往会产生质量低的问题,反而不利于改革进程。改革的迫切希望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是否应该遵循自身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发布,扎实稳步地推进,这将是相关机构需要反思的问题。
(二)执行机构政策消化不充分,执行力度不够,参与度不高。
政策执行是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必要途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我国出台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针政策,需要高校等相关机构用于实践执行,转化成实际效果。然而,对我国出台的改革政策,执行机构通常存在不研究分析文件的内容与核心要义,囫囵吞枣似的吸收,不能充分理解与领悟文件的精神,从自身利益出发执行政策,思想狭隘,无法达到应有的执行力度与深度,形式主义泛滥,当决策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参与决策人数少、咨询面窄、反馈意见吸纳不够、政策执行的强制意味较浓时,容易产生“他们的政策我们执行”的不良心态[5]。伴随而来的是或对抗或冷漠或消极怠工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者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受体的认可度亦不高,以至于政策执行失真,缺乏应有的热情,没有积极的职责屡行品德,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妨碍改革的有序进行。
(一)提高政策执行机构素质水平。
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执行机构处于理想政策与现实政策之间的位置,既需要正确吸收领悟上级出台的政策,又需要把理想政策的愿景变为现实,可以看出,执行机构的政策阅读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落实情况,所以提升执行机构的素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6]。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与地方的执行机构应当养成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观,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知识,设置培训机制,参与学习进修,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学习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政策执行能力。另外,在聘用执行机构工作人员时,应当选用高素质人才加入执行机构,形成高素质水平的政策执行队伍。地方各级执行机关应当自觉形成学习氛围,努力达到高水平的政策阅读能力与执行能力,将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完善地方与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中政策的落实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与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政策的执行机构由于无法获得激励而大有作为,无法给予约束而放肆地为所欲为,造成改革的实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改善激励约束机制的短板,将会有效落实我国供给侧改革政策,以不走形式、不变样式地加快改革步伐。对于地方与机构的激励机制水平的提高,提升工资待遇水平,保障体系完善等,采取适当且关乎相关执行机构利益的政策性与物质性的激励措施,绩效奖励的形式,以成绩作为激励依据等相应激励方式,鼓励激发他们敢于执行改革政策、敢于做出成绩的意志与决心。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约束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滥有作为的政策执行机构,应当果断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制止,后果严重者应当采取刑事手段,严肃行为作风[7]。以确保地方高校执行机构合理有序地展开供给侧改革,一系列政策文件得到有效运用,达到切实的效果。
(三)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的相关权力事项。
中央与地方权力事项的合理分配是推动国家政策有序运行的保障,各项权力没有理顺,政策的运行就会出现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应当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确保地方有序推进政策落实。作为地方政府及高校机构,中央在指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下放改革权,实现各级政府治理目标责任制,让地方政府在确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此,中央应当给予地方政府及地方高校相应的权力,包括财权与事权,这样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权又有钱,充分调动改革的积极性,不会由于无权无钱而不敢作为,同时,应当严格控制权力事项下放过多,防止地方权力过度膨胀,导致地方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严重破坏国家的行政权威。地方政府及高校应当正确把握与屡行中央赋予的权力,确保权力在合理范围内运行,进而推动各项改革政策得以充分实现。
[1]包水梅.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4(5):118-225.
[2]眭依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国际论坛10周年感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4-6.
[3]高健.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D].航空航天大学,2010.
[4]老子.道德经.黄朴民,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1.5.
[5]谢少华.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必须超越“执行”的视域局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89-95.
[6]严炜.优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学习与实践,2014(3):50-54.
[7]李娜,刘岳红.浅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12):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