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蓉(兰州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107)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系统最佳案例设计
赵蓉
(兰州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730107)
由于国内高校图书馆情况各异,因此虽然很多高校都推出了学科馆员制度,但在实践中成效不够显著,可操作性欠佳,得不到学校和院系的认可。本文在借鉴和参考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的情况,试图设计一套完整的学科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帮助。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案例设计
随着“互联网+”时代及新媒体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不再局限于大学校内。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应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主动渗透至用户聚集的信息渠道中。学科服务不失为传统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变革模式。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图书馆从“以书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的结果。经过文献调研,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大致为:提供丰富的馆藏与创新的服务来支持批判性思考与知识创造,促进高校的教学、学习与研究;通过向科研人员与学者传递信息与服务来激励高校社区成员;通过向人们传递知识促进知识发现,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卓越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技术与空间,促进学者与研究人员以创新、灵活、主动的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等。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对本地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设计方案,这个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服务模式、服务保障、绩效评价五大部分。
无论外界怎样变化,馆藏依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基,但是馆藏的门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资源,而扩展到了数据、软件、科研工作流程、非正式出版物及其他多种形式的非传统形式的信息资源形式。科学研究的发展使科研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9年微软在《第四范式》一书中指出,科学研究正在向着数据密集型转变。高校所产生的科研数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高校的科研数据管理需求较大,而且为了提高高校的科研效率及影响力,图书馆必须在数据管理中发挥作用,为高校内部产生的科研数据提供有效的管理。
1.馆藏资源调研
要想做好学科服务,首先要系统地把握学科资源的翔实情况。学科馆员要全面梳理所负责学科的资源,详细清点馆藏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学位论文等资源中该学科资源的数量、种类和时间范围。同时,还要求其对所负责学科经常使用的数值型或事实型专业数据库及多媒体资源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
2.资源对比分析
为了了解本馆现有学科资源的质量,学科馆员还要对学科资源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进行评估:一是分析馆藏文献中学科核心书刊资料的占比,并通过与学科专家的沟通,对数值型和事实型数据库等是否来源于权威机构、内容是否实时更新进行评估;二是学科馆员就本馆收藏情况与国内外相同专业中排名靠前机构的文献收藏情况进行比对,以评估本馆此类学科资源的建设水平。通过国内外机构重点资源的比较,学科馆员对缺失的学科资源做到了心中有数。
3.资源保障情况分析
图书馆的学科资源是否有充足的保障,最终要以读者的视角来衡量。学科馆员除了常规的问卷调查外,还可通过成果抽样调查法评估学科资源的保障情况。
4.为学科资源建设提供前瞻性建议
学科资源采购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建设整体规划,为整个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学科馆员必须保持对本学科资源的敏感度,对整个学科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跟踪。例如可以产出《**大学科研实力分析报告》,从院系层而对本校的科研实力、科研合作等进行分析评估,为学校的多学科交叉与跨院系合作提供新的评估角度,也为图书馆相关学科资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图书馆在学校的被认知度。
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设核心是建成众多的应用软件来组成完整的服务系统,它是与图书馆门户网站、资源数据库、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相互支持、共同存在的,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一个窗口。
1.学科门户
包括我的学科、学科微信、学科百科、学科动态、学科人物等功能模块,不同层次的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来使用服务。“我的学科”是用户使用个性化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微信”的服务模式是深入解答学术问题和交流心得,也包含一些学科常用资源的介绍和链接;“学科百科”用于解释本学科词条,支持由学科馆员、师生来编辑,学科馆员最终审核,以便不同层次用户参与到学科词条的深化和查阅;“学科动态”是对本校的不同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的变化进行持续而及时的跟踪,为科研服务;“学科人物”是对本专业领域的牛人和大拿的推介,可以让读者节省时间,掌握本专业前沿人物的研究状况,为自己科研的定替选题提供有效帮助。
2.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是以相关专业为单元,对有关学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组织和整理,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和动态链接检索平台,发布于图书馆主页,为教学科研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指向的信息集合网。这需要相关的软件系统才能实现,它可以深入到网页抓取具体的内容,集合成专题,以向读者提供所需资料。
3.参考咨询
通过用户与用户,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操作和资源整合等工作,支持读者在整个虚拟信息环境中高效地获取信息。通过此服务平台读者可向学科馆员咨询关于查收查引、期刊影响因子、科技查新等问题。
1.资源开放获取模式
一是有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将按照选题、组稿、编著或翻译、编辑或同行审读、加工、发行等流程出版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或者按传统出版流程进行纸本出版的同时,生产电子图书,提供在线开放获取。如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NAP)主要出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和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成果。该出版社将已出版的纸本图书转化成电子图书,提供全文或部分章节的免费在线阅读及下载;二是通过在线OA出版平台出版电子图书,并提供全文或部分章节的开放获取.如施普林格出版社的“SpringerOpen”项目于2012年宣布任何SpringerOpen出版的图书可以立即在SpringerLink上免费获取;三是指个人或典藏机构、研究机构、商业公司将个人或本机构收藏的图书在线张贴,提供开放获取,如机构知识库。学科馆员的任务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敏感性搜集整合跟踪这些资料,为读者提供针对性服务。
2.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在信息与知识时代,信息素质成为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变量。学科馆员针对不同学科开设相关的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通识教育课、一小时讲座(专业数据库的使用)、走入学院(针对相关学科讲授馆藏资源情况、开放获取资源、学科前沿与发展预测等信息)、新生培训、信息素养大赛等方式提高师生的搜商,尽可能地对教学科研提供帮助。
3.阅读推广、人文素养提升模式
高校读者的阅读活动正受到“互联网+”时代以及新媒体的发展的冲击。面对来自专业学习和就业市场的压力,读者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碎片化的非系统性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电子阅读为校园读者所热衷,这样的阅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行有效的阅读,成为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各高校针对这一课题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集中式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定期的传统文化巡回宣讲;可长期组织的人文阅读推荐书目、中外名著阅读比赛;中外名著影像影视展览等。同时,针对高校读者中出现的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针对不同的负面情绪选择相应的图书举办“读书读出好心情”推荐书目展,阅读成为良药,阅读疗法起到了作用。
4.移动APP的设计和使用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拥有移动APP的不超过10所,且内容和功能与PC客户端的内容区别不大。移动客户端最大的难题是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对接,如具体到某篇期刊文献或某书的全文阅读。这项技术涉及版权、阅读器、校园IP与移动客户端的兼容等问题,是高校图书馆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题。
5.情报产品产出模式
按学科发布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信息,对师生在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产出报告;为学校科学技术处提供当月期刊网络版收录国内著名高校论文的统计信息;发布师生在SCI、Ei收录国内外期刊的信息;发布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列表的信息等;个人、机构科研影响力报告、机构科研影响力报告等。
6.在线开放课程模式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无可争议的新常态。MOOC与图书馆具有一些相似点:重要的教育平台、广泛的公益性、以用户为中心,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的联盟或学术组织,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均大有可为。
1.政策保障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战略规划,健全学校—图书馆—院系联动的规划实施保障体制,并按规划强势执行。只有在这样的运行保障机制下,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的系统性、持续性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首先,专门机构便于集中资源对学科服务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其次,便于馆内外的联系与交流;最后,专门的机构便于得到高层管理部门更多财力与人力的支持。
2.经费保障
信息素养培训、情报产品产出、阅读推广活动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图书馆的这些活动对帮助师生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提升个人素养和核心竞争力都彰显了学科服务的重要价值。高校数据平台项目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政府或国家基金会的资助;二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资助;三是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的捐赠。
3.学科馆员自身服务能力的保障
学科馆员的学科知识服务能力,是指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知识及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学科馆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知识服务的“软实力”。包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推广学科服务的能力、娴熟的信息发现和文献检索技能、具备元数据使用方面的能力、设计和实施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能力、学科分析与评价能力、向用户提供版权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问题咨询的能力、熟练掌握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等。除了学科馆员自修提升外,图书馆还应该长期性地对学科馆员进行新技能、新工具的培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变化。
4.激励机制的保障
学科馆员相关的等级证书、职称晋升等方面应得到优先考虑。
5.学科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学科服务绩效评估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用户利用图书馆服务或资源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估。相关学科师生作为学科馆员服务的接受者是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的主体。具体评价指标涵盖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四个方面。
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用户利用图书馆服务或资源后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估。用户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对学科服务的深化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相关学科师生作为学科馆员服务的接受者是学科馆员绩效评价的主体。具体评价指标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态度
学科馆员谦和、有礼;读者需求得到实时关注和及时反馈;主动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
2.馆藏及网络学科资源建设情况的满意程度
能为相关学科专业用户提供查全和查准率等于或高于读者预期的针对性文献,并提供除纸质文献外的多种类型的文献;能为相关学科专业用户提供各种经过加工、挖掘并进行学科情报分析的有价值的网络学科资源。
3.信息素质提高程度
在学科馆员的帮助下,用户提高了对专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创新能力、利用能力和交流能力,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深度分析和知识发现。
4.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程度
通过学科馆员提供的相关专业的信息服务,用户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得到有力的保障,用户自认为较之前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学科馆员架起了学院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教学科研有关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保障;所咨询的问题能得到准确、有效的解答;能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针对需求,开展专题信息素养培训;不定期或定期推送课题文献;主动开展学科情报分析服务,提供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报告;为学院发展和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帮助。这些就是高校学科服务体系应该达到的效果,也是学科馆员的工作目的。有些诸如服务平台相关软件的集成化、移动客户端全文阅读器的实现、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还需深入探讨和挖掘。这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洪跃.高校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周晓燕,宰冰欣.从战略规划看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28所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01:62-68.
[3]艾春艳,刘素清.学科馆员参与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3,02:15-18.
[4]麦淑平.基于知识构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广东药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03:111-115+139.
[5]朱本军,等.图书开放获取模式及整合利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5:26-31.
[6]王友富.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及图书馆与图书馆学人的作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6:17-24.
[7]李桂贞.高校图书馆多元协同学科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4,03:147-151.
[8]闫小芬.论我国学科服务大团队建设:模型建构[J].图书情报工作,2014,01:86-90.
[9]宋姬芳.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建构与实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3:68-76.
[10]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4,04:91-95.
[11]刘勇,徐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学科馆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2016,03:71-75.
本文为2014年兰州大学馆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LZU20 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