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娟(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都江堰 611800)
对高职语文“分层分类教学法”的思考
夏仁娟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都江堰611800)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瓶颈。作者认为高职生在能力水平和个性兴趣方面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希望通过“分层”和“分类”法找到学生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并提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的设想。
高职语文分层分类差异化发展
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语文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规划。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偏多,重视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从院校发展规划到专业课程设计,从系部领导到学生,都在有意无意地抛弃语文课程。高职语文课程自身也是问题多多:多数教师出身于本科院校,习惯用理论研究型模式实施教学,学生索然无味;教学内容僵化陈旧,“注释+解读”的范文讲解法到现在还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主流模式,无法区分与中学语文的差异;高职院校重视试卷考评、分数评判的教务设计束缚了语文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外因牵涉的现实境况和社会因素比较复杂,短期很难改变和解决。相对而言内因的改善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如仍然墨守成规,不改变“孤芳自赏”的现状,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变“想我学”为“我想学”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育界比较推崇的教育法主要包括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帮助并付出一定努力的前提下可完成任务”[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条件。在提供适当的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2]。此外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模式有相当影响,具体措施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相互启发,促进学习。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所需教学条件的差异化。
无可否认这些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新活力。但其实回顾传统文化,先贤早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孔子对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不同个性的学生做同一事情给予不同指导,使之各尽其才(《论语·先进》)。朱熹对《论语》注解时叹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我们有这么简洁经典的教育理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数典忘祖呢?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普高生、中职生及初中生等,很多专业还是文理兼收。入学前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成长历程、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别很大。“切实注意到生源差异,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3]。语文是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的人文课程,即使两个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相近的学生,兴趣点也大不相同。教学目标应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能力水平和个性兴趣)的前提下,致力于提升其语文水平和鼓励其个性发展,使其具备终生“爱学”和“会学”的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语文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法”很有必要。“分层”主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为知识能力有别的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深度,让每个人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桃子”,增强学习信心;“分类”重在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外学习内容和方式,老师为学生提供单独指导,让其兴趣志向和学习目标找到契合点,享受到语文教学带来的审美与乐趣。
与之相应,语文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改变。逐步转变为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参考;以学生在学期内语文能力的进步幅度为主要评价依据,淡化其在班级中的绝对排名;以大纲知识点考查为基础,以课外自学内容考查为延伸,课外成果显著的给予加分。
高职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是实现从语文理论到实践应用的顺利过渡。笔者认为语文能力可概括为四大模块: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辨处事能力。“读写说做”各有所专,又相辅相成,高职学生的语文能力甚而人文素养应建立在这四大模块的坚实基础之上。
无论哪一个学习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都不是教材,而是丰富的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语文学习应当注意‘学法于课内,应用、扩展于课外',若仅限于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4]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源泉,阅读量越大,阅读面越宽,理解能力才会逐步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在阅读理解基础上,消化提炼吸收的知识后,再加上一定语法和表达技巧,形成自己的作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与口才,口才学中常讲“成功的口才=会写的文章+会听的耳朵+会说的嘴巴+会看的眼睛”,因此它的综合性较强。语文的本质是语言工具,作用是人际沟通,我们希望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在社会实践中思辨处事,在与人交往、处理问题、面对抉择时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并掌握处事方法技巧,从而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
四大模块的“分层”学习主要体现在课本学习中。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分层结果老师心中有数即可,以免给学生带来不良心理影响),并根据这三个层次为学生设计不同学习任务。如讲授唐诗《春江花月夜》后,邀请每个层次的一至两名学生做课堂练习。学习困难学生要求翻译诗歌,做到语句通顺,文意切题;中等学生则希望翻译得尽量文辞优美,并谈谈自己的审美感受;优秀学生更进一步,尝试联系主题类似的其他唐诗,比较本诗的独特之处。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都可以解决匹配自身能力水平的问题,既不会“吃不消”又不会“吃不饱”。况且分层结果是动态管理的,“能上能下”,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老师可单独与学生沟通,起到激励或督促作用。
四大模块的“分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本外拓展学习活动中。老师积极与学生保持互动,了解他们的个人兴趣志向,以便为他们提供度身定制的课外辅导。比如,了解到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笔者就为其推荐了毕淑敏的系列小说,兼顾了心理学的知识性和文学欣赏的趣味性,学生阅读完后主动与老师交流读后感想。有学生在课堂讨论时观点颇为新颖,笔者鼓励他创作散文,并帮他润色修改,后获得了校园征文比赛一等奖。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突出,笔者就鼓励他参加各种辩论、演讲活动,并为他进行赛前辅导。有同学想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笔者就鼓励其加入学生会或社团工作,并乐于为其提供指导,一段时间后该同学感觉有明显收获。“分类”的具体措施是“一对一”辅导交流,方式是帮助学生找到最喜欢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目的是提升学生个性化的人文素养。
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快速获取,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性正逐步被互联网削弱,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正在崛起并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迫使为师者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如今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 “手机党”、“低头党”、“睡觉党”们对课堂的漠视,学生对智能手机的热情远胜于讲台上的老师。暂且抛开学生的问题不谈,是老师的课堂设计没能成功激发学生的“主角”意识。
我们尝试让手机网络进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所用。笔者在课堂上预留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请他们就各自喜欢的话题进行分享,政治经济、娱乐体育、军事地理无一不可。经常会出现某个话题引发全班大讨论的火爆情景,允许他们现场翻看手机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学生既能了解时事动态,开阔视野,又能实现兴趣驱动,锻炼口才和思辨能力,同时思维相互碰撞,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石三鸟”,这种学生引导课堂主题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老师还可与学生“角色互换”。语文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课文,也许有的解读比老师更有新意和价值。将学生按照“分层”标准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提供几篇课文供小组选择,每组准备30分钟“模拟课堂”,组员自行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制作ppt,设计环节,准备好后每位组员负责讲解一部分。完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评价,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肯定该小组的优点和特色,同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设计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教”的感觉比被动“学”有趣得多,在实践中很受欢迎。
教学方式还有很多改革和创新的空间,笔者相信只要为师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始终心怀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不懈探索教育规律,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必将掀开高职语文教学的崭新篇章。
[1][苏]维果茨基著,于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31.
[2][美]安德森编著,蒋小平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70-78.
[3]钱军平.基于生源差异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性分析[J].江苏高教,2010(3):62.
[4]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4.
2014年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大学语文分层分类教学法的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4SA06。主持人:夏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