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敏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路径论析
李 明 敏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在明确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迫切需要和科学精神主要内涵的基础上,需要以构建求真开放的文化氛围、建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营造自由论辩的学习氛围,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打下环境基础,以讲座和制度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打下思想基础,以百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科技创新活动、校内科学馆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构筑良好平台。即以氛围营造、思想引领、载体培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氛围;思想;载体;实践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正如江泽民所说:科学精神一旦形成,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动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学生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2]
以科学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是促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有效举措。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一是能够培养大学生尊重事实、求真求是的精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境界体现。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形成严谨踏实和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科学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科学的质疑和批判不是无端的猜疑和随便的批判,它应该是在对事实和理论的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以科学依据为前提的。疑则思,思则变,这一过程同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勤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三是能够培养大学生积极实践、诚实守信的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服务社会是对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从科学研究方法看,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唯物的、辩证的、客观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积极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问题,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行为规范和道德境界。四是能够培养大学生平等自由、团结协作的精神。平等自由也是科学的品格。科学研究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也是自由的表现。在现代大科学时期,多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沟通与协作,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繁荣。这一过程对促使大学生对平等自由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是,“90后”已经成为主体,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耐挫能力普遍较低。加之,中小学阶段的各种考试和教育竞争,使科学知识教条化、应试化、需求化。由此衍生出来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逐步泛滥,使科学精神失去了生存与成长的土壤。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早已形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大多依然,以及青春期的不成熟,导致许多大学生盲从、批判怀疑精神缺乏,甚至有信佛信教、信星座的现象。同时,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驱使下,大多忙于考研、考证、考公务员,钩心斗角于评优、组织发展,甚至评贫之中,虽学习热情很高,也有一定的科研兴趣,但不够踏实,难以持之以恒,往往过于浮躁,急于求成,导致成果尚少,而且质量较差。
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从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到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再到我国著名理论家龚育之,众多研究者都有详细的论述。归纳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怀疑、批判、实证、创新、宽容、人本等精神。围绕科学精神的这些内涵,就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路径思考论析如下:
一、氛围营造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的养成是一个以实践活动影响思维的过程,它首先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最后升华为精神品质。[3]塑造人的意识、思维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习惯与精神品质,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因其可塑性强而更为明显。因而,首先须从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入手,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做好基础工作。
1.构建求真开放的校园文化
由于校园文化有着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其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自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鉴于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内容,需在校园的景观设计(如:科技雕塑,司马迁、爱因斯坦等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文化名人与科学家的雕塑)、标语(如:坚持追求真理,弘扬科学精神)、校训(如: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校风(如:求实创新)、宣传橱窗与海报(如:科学论坛、科学讲座的海报与简介)、科技活动(如:科普知识竞赛、科幻电影展播)等文化载体中充分体现求真求是的科学要求,多形式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逐步形成普及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同时,让社会和企业参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适当走出校园,使校园文化与社会、企业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开放化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实践过程中,不断唤起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无限探索的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开放化的校园文化中点燃青春热情,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作用,为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相当知识素养的人,大多数是正处于青春年华、富有个性的人。因而,须努力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探索新知兴趣、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课堂对话模式。爱因斯坦说:“任何一种伟大的事物,无论是艺术品还是科学成果,都来源于独立个性。”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促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获得千姿百态的发展。[4]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地位,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创造的热情。正如马斯洛指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对来说更不惧怕未知、神秘和令人迷惑的事物,倒是常常被它们吸引住;也就是说,把它挑选出来,苦苦地研究思考它们,沉浸于其中。”[5]181由此进一步来看,教师要尽可能扮演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科学思维的角色,变知识灌输为问题启发,变教师一味地讲为师生平等互动。尽可能选择跟课堂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动员学生搜集资料、自制课件、总结观点。同时,要学习美国等欧美国家,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观念:一般的知识性内容,让学生在图书馆通过自己看书思考而获得并掌握,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启发和唤起学生的创造思维上,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使其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
科学来自于思辨和批判。西方和欧洲古往今来盛产哲学家和多种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西方人特别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思想火花和理论主张。我们东方人重情重义,相对来说,思辨和批判精神稍弱了一些。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多进行一些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养成思辨的习惯为科学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
3.营造自由论辩的学习氛围
大学要努力使学生具有学习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权利。这种自由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是在人生价值观教育基础上的认知的自由选择,是科学钻研过程中的思维自由,而不是茫然与懒惰的自由。其自由理念应该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由理智地获取知识”,而是带着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为建构公正合理的社会而努力的一种信仰。[6]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自由论辩的学习氛围,可以以班为单位举办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举办“我所理解的理论”征文及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理论、谈理论、交流理论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博览群书和理论学习中;教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如例证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寻理论的来龙去脉,敢于面对权威和经典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论据,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争论,在论辩中不断求证,不断校正,不断进步,教师要改变课堂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辩论、讨论中逐渐养成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习惯,学会求异思维、迁移思维等多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所学专业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及爱好去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和文章。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要通过这些论辩和创新思维去培育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自我发展的信念,一种自我怀疑而不自我独尊的习惯,一种兼听则明独立思考的修养。唯有自由之精神、自由之人格,方能培育科学之素养、建构科学之精神。因此,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存疑与自由论辩中,培育一种自由的精神和人格追求。在自由理念的引领下,去寻找科学的航向,也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找好方向、打好基础。
二、思想引领
有了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氛围,需要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提升对于科学精神的认同感。根据大学的自身特点,需从开办讲座论坛和修订完善激励性制度两方面,为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1.举办讲座论坛,以科学性的内容引领科学思想
培育科学精神,其根本在于深化科学的内涵,构筑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讲座和论坛,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所进行的对经典理论与内容的一系列说明、解释和论证,其目的在于展现科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点拨科学方法,启发独立见解。学术讲座和科学论坛,是众多专家学者思想的汇集,其中的每一个专题讲座都蕴含着一个个性的思考、一种自由的论辩;其中的每一次座谈,都是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都是一次科学思想的启迪。开办讲座和论坛,通过对科学数据、事实、理论、观点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育其科学思维,树立科学价值信念,为他们提供一般指导性观点,引导其了解个人的兴趣,并与之感兴趣的学科、知识积极接触。举办讲座和论坛一般邀请的都是文化学者、学术专家和科学名家,他们自身学习探索的经历和个人的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广大学生,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知的潜能与热情,引领他们在浩瀚如烟的科学领域提纲挈领地找出重点,点出真正重要和本质的东西,启迪他们每个人对于科学知识与理论的理解和观点,从而收到以科学的触角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效果,达到以科学内容引领科学思想的目的。
2.完善规则办法,以科学化的制度引领科学思想
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其公正性、标杆性、指向性的特点,必然对人的思想形成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多关于学生日常行为的制度与要求,如行为准则、违纪处理办法、学籍管理制度等等,也有着一些备受学生重视的奖励制度,如奖学金评定制度、助学金评定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评选办法等。这些准则、制度和办法是否公正合理,是否科学规范,本身就体现着科学精神的要求。学生遵照这些制度和办法学习生活并积极追求向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化认同与实践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有关制度的制定,发挥他们对有关自身发展方面的制度思考比较多的现实优势,以增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科学规范的理念深深贯穿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在实际操作中,须根据时代和学生自身实际,不断修订完善相关规则和办法,逐步达到以制度的规范与科学去引领科学思想形成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加入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内容,如在评奖评优制度中,加入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知识讲座、科技制作与学术论文评奖、科普宣传等活动的内容,对每个学生每年参与此类活动做一简单的量化,使学术自由、创新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在规则和办法中逐步体现与强化,从而达到以科学化的制度引领科学思想的目的。
三、载体培育
在氛围营造和思想创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载体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创新实践,强化大学生创新思维,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办法。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学建设及大学生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应着手从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建立校内科学馆和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几方面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
1.举办大学生科技节,让科技主题深化大学校园文化
坚持举办大学生科技节。除了开展科普知识竞赛与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外,定期举办课外科技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设立并选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课外科技制作竞赛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和对发明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的兴趣、创新思维与实践制作结合起来,鼓励发明制作,鼓励优秀作品申报专利;学术论文竞赛适用于所有大学生。通过组织教师定向指导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研究和思考,引导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为将来不断学习深造和开展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给予项目以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可以极大地激励和引导学生潜心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奠定自己未来科学研究的基础,甚至为走入社会自主创业提供有力的实践基础支撑。可以在高校自己的学报上设立学生学术论文专栏或专辑,将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优秀成果予以展示,将优秀的学生学术论文予以刊登与交流,以激发科技与学术爱好者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与学术性活动中来。通过上述直接体现科技创新主题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科技实践中,一定程度地达到培育科学精神的目的。
2.建立校内科学馆,让科学成果伴随大学生左右
目前,社会上所建的科技馆很多,其内容也很丰富,也能体现时代性特点,但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更多的是以生动时尚的形式吸引着小学生的兴趣。对于大学生而言,不方便经常接触,距大学生专业知识也较远,距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相差更远,难以达到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引导大学生走入科技活动之中的目的。而在大学校内建立科学馆,将科学基础知识、科技作品体验、科学家成长经历、本校的学术与科研骨干、教师专家自己的科研成果、本校的科研制度、科研机构、科研资助等直观而集中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观摩、去体验、去感悟、去学习,有利于引导有科技兴趣的学生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来,有利于使更多的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可以逐步达到培育广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
3.建设大学科技园,让科技力量激发大学生科研热情
大学科技园是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一所大学如果有了自己的科技园,就可以实现自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以产业收益为科研活动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使产学研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大学科技园,既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园,也是大学生个人寻求创业的实践园。让大学生走入大学科技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科学追求的实际效果;可以将自己对于科技的认识和思考放入科研成果产业化之中,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项目计划,在科技园产业化过程中检验和完善;也可以在科技园中通过实训实习检验自己创业的可行性,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
4.强化多类实践基地,让科技实践激发大学生科研兴趣
只有通过多动手、多实践,学生才能对科学研究有切身的体验,在热情和理性的结合中,使科学精神化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4]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既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也在农村或社区建立实践基地;既要在发达的大都市建立实践基地,也要在边远的农村建立实践基地;既要在革命老区建立实践基地,也要在学校和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基地。要将学生实践的触角伸到社会的每一个有利于他们提高和锻炼的角落与行业。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在科研所、军民融合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感受科学精神的巨大力量;在其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实践自学的知识,锻炼自身才干,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能力;把自己对于科学的感悟和思考,放在切身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和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科学精神的培育。
科学精神是国家与民族前进的智力基础,也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科学精神的需求愈加强烈。作为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来说,其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需要不断为之营造氛围、引领思想、建立载体,努力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国家民族需要的具有科学精神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6-23(1).
[2] 习近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EB/OL].(2013-07-17)[2015-12-02].http://www.gov.cn/ldhd/2013-07/17/content_2449985.htm.
[3] 崔鸿,文静.如何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基于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3):91-96.
[4] 李文清.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69-72.
[5][美]亚伯拉罕·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 顾理辉.自由之旅: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性预设推演[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116-122.
【责任编辑贺晴】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Ming-m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pecifying the meaning,necessity and connotation of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s for college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nvironment which promotes open and excep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equal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s free debates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s of college students.It c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 lectures and scientific system prepar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scientific thinking,scientif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100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platforms such as on-campus science hall and university science park.Overall,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s for college students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creating good environment,leading by right thoughts and cultivating from appropriate platforms.
Key words:scientific spirit;cultivation;innovative thinking;environment;thought;platform;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0-0073-05
收稿日期:2016-03-21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三严三实”视阈下儒家修身思想现代价值研究(2014E09);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认同力路径研究——以陕西为例(14JK1241);渭南师范学院省级科研机构人文社科类重大研究项目: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创新研究(15SKSZ02)
作者简介:李明敏(1970—),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