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志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中国古代民主师生关系思想及其启示
王 志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反映民主师生关系的思想,比如师生平等观、“教学相长”理论、为师之道等。这些思想都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古代;民主;师生关系;启示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它包含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哲学和心理等层面的内容,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崇高的人际关系。[1]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反映民主师生关系的思想,研究、借鉴中国古代师生关系观的积极思想会对构建和谐的当代师生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一)师生平等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亲人”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亲人”关系能真正实现彼此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从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在师生关系上,中国古代一直倡导“尊师”。大教育家孔子的为师之道即是“君子不重,则不威”,荀子也提出“尊言而禅”,极力主张“隆师”。古代官方也对尊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不尊师的人会给予极大的蔑视。
“爱生”和“尊师”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对此也多有论述。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尊为“万世师表”。从他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对“爱生”深有体会。孔子的爱生首先表现在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孔子从不因为自己尊为教师而高高在上,相反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他还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积极钻研,大胆与教师进行探讨和辩论。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也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知道的都传授给弟子们。同时,他还认为教师应该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生活方面,孔子同样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据《论语》记载,“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为谁?’”另外,孔子还甘冒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自己的学生。孔子的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正是孔子师生之间的坦诚相待,才为他们之间和谐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相长
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知识上的互相交流,更能够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如《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国古代教育家特别讲求“教学相长”,在他们看来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纳谏”,勇于“纳谏”,乐于“纳谏”。例如,孔子提倡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一起进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孔子曾经对提出不同于自己看法的子夏大加赞扬,而对完全接受自己观点的颜回进行了批评。古代教育家的谦逊态度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韩愈曾经提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荀子·劝学》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说》中更是直接说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者的谦虚精神和对学生的巨大鼓励,同时这也为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为师之道
教师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感染学生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师者,人之楷模也。”作为教师就要为人师表,身先示范,做学生和社会的榜样。范仲淹掌教应天书院时,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公尝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试之 。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明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2]陆九渊对门人在礼仪方面也要求甚严。“有一生饭次微交足,饭既,先生从容问之曰:‘汝适有过,知之乎?’,生略思:‘已省。’先生曰:‘何过?’对曰:‘中食觉交足,随即改正,即放逸也。’其严如此。”[3]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道德高尚,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古代书院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古代书院大都聘请一些海内名儒以及道德高尚的学者进行讲学,他们的学识和人品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成为书院吸引学生的重要力量。另外,书院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师生一起探讨学术以及道德问题,这是一种以探究学理和追求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即使不能从这里得到“出身”和“功名”,学生仍旧乐意追随自己的老师。
教学民主化是我们在新时代的不懈追求,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学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古代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主师生关系的思想,借鉴、吸收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定会对实现当今教学民主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民主平等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核心问题和前提条件就是如何看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我们既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地位上才有其实现的可能性。作为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按照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认真学习,虚心向教师求教,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锻炼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要听取不同的教学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不能因为教学的原因侮辱学生的人格,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民主与平等不仅表现在单个师生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民主要求教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使学生的需要、利益价值和意见得到充分的实现,并保证学生民主性不受外界的侵扰。在生活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亲人般的温暖,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变化。同时,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伯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看法损害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这样,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二)教师的素养是构建民主师生关系的保障
作为教学活动的实际实施者,教师教学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的道德素养更是深深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报道关于教师舍己为学生的光辉事例,但偶尔也会耳闻令人痛心的虐童、打骂学生甚至性侵女学生的事件。因此,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物质生活的帮助者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者。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同时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一位真正受人尊重,让人仰慕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崇高者,其次才是教学上的能手。教师不仅要增强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尽职尽责,诲人不倦;还应该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排解他们学习和心理上的困惑,绝不做有损于师生之间感情和教师尊严的事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亲密和谐。
(三)互相关爱是构建民主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建立在师生互爱基础上的崇高事业,缺乏爱的教育会显得十分干瘪,同时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新时代的教育更应该是建立在良性师生关系基础上的互相关爱。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师生之间不应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像朋友一样互相关爱。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只有详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着想。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诲人不倦”的心态,尽全力为学生的学业排忧解难,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要细心分析,乐于接受,共同探讨。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应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该像父母一样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不论在心理还是社会阅历上都是不成熟的,作为教师应该时常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多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必然会带来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拥护。作为被爱的对象,学生也应该学会尊重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用更好的成绩去回报教师。爱的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真诚付出,彼此为对方多投入一点,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好起来。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是以师生关系良性互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下才能实现教学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反映师生关系民主化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要积极主动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努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1]王俊菊,朱耀云.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历史嬗变与现代审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52.
[2]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刘福才.“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师生关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5):26.
(责任编辑 汪继友)
Thoughts and Reve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ncient Times
WANG Zh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theory contains numerous thoughts, showing the democ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utual benefit from teaching, work ethic for teachers, etc. Those thoughts are crucially revealing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dern era.
ancient; Democracy; teachers-student relationship; enlightenment
2015-06-06
王 志(1992-),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G456
A
1671-9247(2016)03-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