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军 杨学儒
(1.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带一路”战略的产业升级机制研究
□ 李 军1杨学儒2
(1.广东工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2.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外交的统领性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升级潜力。“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了产业升级机会的来源、产业升级机会的内容、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和企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带一路”;产业升级;要素禀赋
“二战”以后,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亚洲奇迹”。作为亚洲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用“中国速度”迅速崛起并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金融后危机时期,以约35%的贡献率,成为全球GDP增量贡献最大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和环境透支;同时,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过程中,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在对内面临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的约束,对外遭遇国际资源产品价格不断波动和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产业实现制造业复兴的外部冲击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一带一路”战略写入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一带一路”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战略总体规划,至此,其正式确立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外交的统领性战略,必将对中国产业升级机会、产业内容、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林毅夫[1]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是近年来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内生决定于该时点上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禀赋结构不同,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速度不仅取决于要素禀赋提升的速度,还取决于基础设施(包括硬性(有形)基础设施及软性(无形)基础设施)是否做出了相应改进。
另一方面,Haus man和Bailey[2]及Hidal go等[3]提出的产品空间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当前生产的产品反映了一国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因此不同国家在产品空间中的不同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
新结构经济学和产品空间理论是近年来分析产业升级问题的两大主要理论视角。前者从投入(要素禀赋)的角度挖掘一国的比较优势和能力,后者从产出(产品)的角度发现一国的比较优势和能力。总的来看,两个理论虽然视角不同,但都认为基于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是产业升级机会的来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差异较大,通过加强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将更有效地促进沿线国家资本、劳动等要素禀赋的自由流动,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造在全球产品空间中的有利位置,顺应比较优势规律,共同发展潜在优势产业,因而不仅对中国而言,对整个“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欠发达国家都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
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识别产业升级机会,发现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一带一路”战略基于沿线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升级提供广阔平台。事实上,《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中国将与沿线国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能源资源、海洋、装备与工程服务等传统产业的合作。这意味着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将通过加强技术合作、技术创新、推进投资便利化等,推动这些产业领域的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和产品空间理论,可以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测算我国的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挖掘产业升级机会。从投入(要素禀赋)的角度,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获得了腾飞,相关产业如纺织服装、基建工程等产业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大国”,占有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此过程中,一些产业和企业也不断积累了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本,提升了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而中国的交通、通信等硬性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结构等软性基础设施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这些要素禀赋条件和基础设施能力,将会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若从产出(产品)的角度,分析我国和全球产品空间,可以发现我国目前产业多样化且多层次化,现有的优势产业种类、在产业升级前几个阶段的潜在优势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具体地,我国在有机化学品、机械、车辆、光学产品等产业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升级机会较大[4]。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升级潜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顺应比较优势规律,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处在一条从低收入农业经济,到高收入后工业化经济的连续变化谱中,因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并不是照搬比自己所处阶段更高的发达经济体的产业和基础设置[1],也不是笼统地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产业,或从传统产业升级到高技术产业。事实上,中国没有“夕阳产业”[5],中国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且多层次化,包容性产业升级是较优的产业升级策略[4],即让升级机会少的产业,通过小步快走,通过产业内升级不断积累新的能力;让升级机会中等的产业,中步快走;让升级机会多的产业,大步快走,积极追赶世界前沿水平。“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过包容性产业升级,让不同类型和不同素质的劳动者都充分参与产业升级过程,一方面对于具有显示比较优势的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产业转移过程中积累资本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生物、能源等产业,可以在“一带一路”投资合作过程中学习新的技术、加快赶超。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偏低的现状。虽然我国最近10多年来一直在倡导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但产业转移的质量并不高,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还是明显存在,而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约束压力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棘手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明确划分了中国国内各地不同的开放态势,重点涉及东北、西北、西南等一些省市,作为一项政策冲击,“一带一路”将通过提升贸易自由度、降低运输成本、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改善金融信贷区域条件、形成“本地市场效应”[6,7]等,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育地区增长极和空间产业聚集创造条件,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对于各地区而言,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积极构建合作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反过来,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又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载体,国有私营等各类企业的积极跟进,是“一带一路”战略纵深发展的前提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企业是微观经济主体,产业升级的成败归根结底是代表性企业是否越来越有竞争力、是否实现了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企业与环境是紧密联系、互为依赖的共生系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
无论企业自身意愿如何,“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外生政策冲击都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其转型升级的“推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广泛系统的合作内容,互联互通将成为联接“一带一路”的纽带,从而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与全新环境,也为其带来了转型升级的巨大“拉力”。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具体地,推力主要来自于消化过剩产能和市场竞争压力加剧、政府推力、舆论推力等方面,而拉力表现为互联互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国际投资和贸易成本降低、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等。
企业转型升级包括了转型和升级两方面。在“一带一路”战略外生冲击下,企业需要识别这一冲击带来的地域性新机会、新的产业机会和全球价值链重构机会,通过适时适度的跨业转型,借助暴利产业的交叉补贴而增强主业的竞争优势,通过适时适度的空间转移战略,利用地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巨大的要素成本差异,直接有效地增强成本优势,进一步以主业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支持风险性较高的品牌投资、创新投资,从而帮助企业:(1)通过对生产体系的重组,更有效率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过程升级;(2)通过更快推出满足新的市场机会的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3)优化功能组合,舍弃不受欢迎的功能、增加市场需求的新功能,从利润率低的价值链环节向利润丰厚的环节升级或将其整合进来,实现功能升级;(4)将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成功应用于利润丰厚的新产业或价值链条,实现价值链的跨越或升级。
综合来看,企业转型的结果可能表现为升级,也可能不表现为升级,反之亦然。不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在中国不同产业的利润率差距极大、地区差距明显的背景下,成功的企业转型可以对主业形成交叉补贴,这确实是风险很大的企业升级投资的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差异较大,对中国和整个“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欠发达国家而言,都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升级机会。对区域和产业而言,“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动力,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创造条件,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战略是重大的外生政策冲击,将“推动”和“拉动”其转型升级,代表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越来越有竞争力是中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
地方政府要抓住产业升级机会,就要跳出传统的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的惯性思维,改变没有产业选择的招商引资,分析当地要素禀赋结构,识别优势产业种类,对标《愿景与行动》的重点产业,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地区之间的区域不均衡,选定重点产业,制定政策措施,大幅度优化重点产业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创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性产业升级的突破。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在发动和鼓励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刺激政策不断出台的当下,需要更多利用市场手段来统筹兼顾产业布局和产能控制,避免形成新一轮投资潮涌和产能过剩,不仅在产业选择上要有鼓励、有控制,即使在新兴产业、重点产业上也要有产业发展规划和产能控制。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J].经济学季刊,2011(1).
[2]Haus mann R,Klinger B.The Str uct ur e of t he Pr oduct Space and t he Evol ution of Co mpar ative Advantage[R].Center f or Inter national Develop ment at Har var d Universit y,2007.
[3]Hidal go C A,Klinger B,Barabasi A L,Haus mann R.The Pr oduct Space Conditions t he Devel op ment of Nations[J].Science,2007,317(5837),482-487.
[4]张其仔,李颢.中国产业升级机会的甄别[J].中国工业经济,2013(5).
[5]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J].中国工业经济,2011(7).
[6]范德成,林巨伟.“一带一路”视角下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4).
[7]高煜,张雪凯.政策冲击、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经济问题,2016(1).
F264
A
1003-1154(2016)04-0042-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4.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5CGJ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2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 YJC790070)。
杨学儒,E-mail:yangxuer u2005@126.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