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敏
以前,当笔者看到班里成绩优秀、上课积极、好学好问的孩子总会情不自禁的喜欢、欣赏、表扬;当看到班上有不守纪律、上课不认真、成绩垫底的孩子转学走了的时候就会暗自高兴:“自己负担减轻了”……对于那些后进的孩子总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后不仅折服于小林校长的教育魅力,更感动于小豆豆何其有幸有一位如此“善解人意”的校长帮助她成长!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教师、家长会像小林先生那样安静地坐下来,保持微笑的面容,让孩子把话讲完呢?
养成反思的习惯
意识到自己教育思想的缺失后,我不断的反思自己:这是那个常常强调“以学生为主”、一直想成为“学生的朋友”的我吗?对这些后进的孩子来说,我的态度是不公平的,他们得到的机会是不公平的,待遇是不公平的,评价也是片面的!我不禁一阵阵的脸红,我得改变!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有一些所谓的缺点,在后进生身上缺点似乎更多一点,而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些,对他们的了解很是片面。渐渐地,在工作中我努力转变之前的看法,对待那些后进的孩子不再那么急躁,慢慢地去放慢自己的语速,适当的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学习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适当的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学会蹲下来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其实如果老师只盯着这些缺点不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我们应该学会及早把他们某些所谓的缺点像我们使用电脑时一样及时地删除掉,给他们多一些等待,多一些机会,做他们重新跃起的跳板。
案例分析
记得上学期开学的时候,笔者班上转来了一位期末考试成绩语文30分,数学18.5分的学生斌斌。班主任老师把他安排到了教室最边上的位置,那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斌斌学习很吃力,数学基础知识漏洞百出,考试成绩不及格已成为家常便饭。一提起学习来,他总是一言不发不肯说话,问多了就会垂头丧气的说:“以前的老师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我学不会的!”多么可怕的定位,小小年纪,已经给自己定了位“不是学习的料”。于是乎,上课时他从来不听讲,不是玩,就是与同学窃窃私语,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愈来愈差。笔者曾经与他商量,“今天上课我提比较简单的问题,请你先回答怎们样?”他一脸涨得通红连连摇头,“千万别叫我,我肯定不会。”
斌斌打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没信心,导致他基础知识越来越差,基础差就让他对学习更加没有了信心,所以破罐破摔。怎么样帮助失落中的斌斌找回自信,为他创造有可能成功的机会,让他重新跃起,重新认识自我,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呢?在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笔者先给斌斌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知识。通过补课,斌斌对“乘数十位上的2与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4相乘得8,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为什么计算中要把两次不完全的积相加?”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一周的“私下交易”使我们在相互接触中有了再认识,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在交流中,笔者不断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嗯,数字书写得很漂亮!”“乘法口诀记得很清楚!”“好极了,8要写在十位上!”“叙述还有些不流畅,但意思基本正确!”“就这样学,你肯定行!”在笔者真诚的鼓励下,他终于有了想学习数学的愿望。基础知识的漏洞,在有的放矢的训练中得到了弥补,他开始找回了自信。“老师,再上数学课,我也想发言。”孩子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期待。
新课开始了,笔者微笑着走向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接着,转身板书了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复习题。斌斌的小手已经高高举起。开学以来,笔者第一次看到他这么主动,这么积极,他很快完成了此题的计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笔者有意识地给了孩子们相互交流的机会。“你们有什么问题要向斌斌提出吗?”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斌斌胸有成竹地站在讲台前回答大家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样计算?如何想的?”
“8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乘法中为什么又出现了加法?”
斌斌的回答使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斌斌进步了!”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迈着轻松的步伐向座位走去。望着斌斌的背影,笔者想:“为了这一刻,咱们已经有了多少次回合。但愿这能成为你走向进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老师愿意做你重新跃起的那块跳板。”
结束语
有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渴望教师、同学和社会的尊重、体谅、鼓励和帮助,作为教师,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多给他们一些等待,多给一些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弃对学生的偏见,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所谓的“后进生”“问题生”,努力创造让他们不断进步的机会,做他们重新跃起的跳板!
(作者单位:重庆高新区兰花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