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完胜,规则养成三步走
儿子小时候有个特殊的喜好:看电视广告。许是被花花绿绿的画面和活泼动感的节奏所吸引吧。在自个儿家里,我和老公也就随着他看。有次带他去姥姥家,姥爷正津津有味地看体育频道,儿子拿过遥控器左比右划,怎么也调不了台,“哇”一声哭开了。我连忙哄儿子,接着想帮他调台,没想到倔脾气的姥爷却来了劲,“你就惯吧,都不知道给孩子讲讲规矩?”好在姥姥救场,一把抱过小家伙儿去菜园子里看蝴蝶,“频道之争”才不了了之。
坦白说,那会儿我对姥爷的观点颇有不满:两岁多的孩子只能认同自己所培养起来的生活秩序感,这种感觉一旦遭到破坏就觉得委屈和不安;他们对于规矩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至于这么较真吗?但仔细想想,姥爷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啊,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以后怎么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适应幼儿园呢?
考虑到这一点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儿子的行为给予适度的约束,比如强化饭前要洗手的习惯,再比如玩具不玩的时候必须放回原处等等。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这些小秩序,可是培养孩子规则感的第一步。
这样过了约半年,儿子上幼儿园了,有天下午放学回家,他发现书包外兜里被塞了个塑料积木,顿时懊恼地说“不知道是谁放进来的”,而且催促我们立刻陪他把积木送回去。
我解释:“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着急,但现在天黑了,幼儿园已经关门了,明天再送好吗?”
儿子点点头,“好吧。老师说幼儿园的玩具得大家一起玩,任何小朋友都不能带回家。”
看得出,儿子对“积木事件”很在意,我也伸出小拇指跟他拉钩儿。第二天一早,儿子把积木拿给老师,老师表扬了他。我观察到,当时他的小表情充满骄傲,在还积木这件事中,大人的认可强化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也鼓励了他对遵守规则的信心。
儿子上中班时喜欢上网玩游戏,我告诉他,“可以玩,但只能玩十分钟。”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可十分钟以后我提醒他,他却可怜巴巴地哀求,“妈妈,等我赢了这一关就停行吗?”“我只再玩五分钟好吗?”小孩子对时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儿子的举动无疑在破坏我们之前约定的规矩。此时不妨对孩子严格一点儿了,于是我郑重其事地讲:“行啊,记住今天多出的时间,这需要从明天的游戏时间里扣除,所以你自己决定吧。”儿子嘟嘟嘴巴,很自觉地关了游戏。
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彻头彻脑的虎妈,这可能会引起儿子的抵触。比如周末,我会奖励儿子多看一会儿动画片,这个“小恩宠”的妙意,是帮儿子更愉快地遵守规则而不是惧怕规则。
儿子升入一年级的某个周末,我们去商场购物,他爸开了半天车也没找到一个停车位。这时,坐在后排的儿子递过来一支记号笔,兴冲冲地说:“老爸没关系,咱们可以画个车位呀。”
我憋不住,一下子笑出声来,儿子很警觉地瞧着我,“妈妈,这有什么好笑的?车位不都是画的吗?”
我一拍脑门,赶紧说:“没啥,妈妈是觉得你这个办法挺好。只是出了家门咱还得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
儿子不解地看着我。我明白,给他聊这个话题确实抽象了点儿。
终于停好车,我拉过他的小手慢慢讲:“社会规则是人人都能得到好处并且人人都要遵守的。停车场画的停车位能保证车辆的停放不混乱。如果我们自说自话画个停车位……”我顿了顿,接着说,“堵在路中央或者商场入口会怎么样呢?”
“那不成‘乱七八糟大花椒’,大家都没办法走路和买东西啦!”儿子哈哈大笑。
我也笑。隔天放学回家,儿子告诉我:“老师说7点之前不许到校,那我明天7点零1分到校吧。”
呃,我一琢磨,这小子对规则的遵守还真严格呢。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