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道德基石,让孩子喜多多乐多多

2016-03-17 09:25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鹿永建
莫愁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德孩子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鹿永建



站稳道德基石,让孩子喜多多乐多多

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的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曾写有一副对联,“白饭道德,黄金时间”,用以要求他的孩子要像每天吃白饭一样修炼自己的道德,要像珍惜黄金一样珍惜读书的时间,由此看来,德,真犹如树之根,是为人之底色也。韩国教育部前部长、学者文龙鳞也提出了道德智能的概念,并进而指出,道德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竞争力。

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智能,就是为了让孩子心中怀有善怀有他人,懂得爱,尊重、包容等美好的情感,让他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从而拥有更多的人生幸福感。

文龙鳞提出,道德智能是指可判断对错,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伦理信念来做出不愧对于自身以及他人的行动的能力。按照他的研究,理解和关怀他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我情绪、将满足欲望退到其次的能力,能够包容理解与我不同想法的能力,怀着尊敬之心对待他人的能力等都包括在其中。这一观点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得到继续传播,对于当下道德教育、品格养成是有力的支持。

与那些沉腐、空洞的道德说教不同,文龙鳞的观点相当新鲜、精辟、给人启发。然而,置身于当下的社会生活,特别面对一系列现实中的道德选择困境,就会发现,我们有时仍然会非常迷茫,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做出更有勇气的道德举措,才能在尖锐的道德选择困境面前,免于手足失措、找不到方向。

道德选择困境:无法回避的现实

目前的道德选择困境突出表现至少有以下三项: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道德相对主义观点相当普遍

一位中国名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在凤凰卫视节目录制现场,告诉听众,大学生要不要与朋友发生婚前性关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自己去判断。这样的想法和说法比比皆是,具有深厚的相对主义色彩,在知识精英中相当普遍。道德相对主义思潮对于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当然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老师、父母。

比如,有的父母请教专业人士: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专业人士回答说:没有什么好的还是不好的家庭教育,最适合你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好的。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呢?办法当然有个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但是基本原则也得为每个低幼的孩子量身定做吗?父母不免一头雾水。

二.同样是盖棺定论的教育名家和学问大家,对于养育孩子的观念和做法大相径庭,甚至一个人所言与所行有尖锐的矛盾,让父母不知如何选择

教育思想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写道:“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凡是能够偿付这三重债务而不偿付的人,就是有罪的,要是他只偿付了一半的话,也许他的罪还要大一些。”

然而,就是同样一个卢梭,自己当父亲时,却选择放弃父亲的责任,把自己与伴侣所生的五个孩子送进孤儿院,如他所说的“交由国家抚养”。父母读了这一类大家的作品之后,不免有些困惑:我是相信他所说的,还是学习他所做的?真是不好取舍。

三.某些社会现象一再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挫伤人们道德选择的勇气

2013年,四川9岁的小学生搀扶倒地老人蒋婆婆,却被她一口咬定是小学生撞倒了自己。经过五个多月的拉锯战,由于多名目击者坚称小学生无辜,公安部门多方调查后认定了小学生清白。

但是,这样的事件一再出现,给父母出了个难题。如果刚刚懂事的孩子问自己,老爷爷老奶奶倒地后,要不要去扶?父母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道德关键词:利他、智慧、勇气

利他是道德的第一关键词。

必须重申道德决择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一种非功利性选择,是一种人类的底线思维。

道德行为可能会使人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环境中,得到众人的喜欢和认可,也可能在一个伪善和专制的环境中,将人置于一种充满压力的状态。因此,父母必须明白这样的真相:道德水平可能成为一种竞争力,但绝不仅仅是一种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当然,父母也应当明白,在足够高的空间和足够长的时间中,道德行为当然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并且有益于整体社会环境的道德净化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道德选择应当着眼长远,而不能急功近利,这正是道德价值的基石。因此,习得道德智能不仅仅是为了活在当下,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定义范畴。

智慧是道德的第二关键词。

道德选择不含糊,同时也必须接地气。要强化道德实践的务实与灵活、具体与细腻、多样与可选,远离那些迂腐的道德说教,不让父母及其子女做僵化的假道德牺牲品。

诚实守信是优秀的品质,但是诚实守信也得结合处境来灵活处理。古代有个守信的传说故事,两个朋友约在桥下会面,后来不巧下起了大雨,雨越来越大就把桥下淹没了,在桥下等朋友的人不肯失信,就抱着桥柱等朋友,结果就被淹死了。这个故事根本不是守信的好故事,而是僵化道德实践的例子。

说真话是个好道德,但父母也得尽早告诉孩子,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私人的事,没有必要告诉不熟悉的人,这样做不是不诚实,而是自我保护。

勇气是道德的第三关键词。

分析当下出现的扶不起的倒地老人等事件,我们会发现,做正确的事真不容易啊。在这些道德选择的困境面前,我们无法说服父母,道德就一定是一种竞争力,会让你获得成功。

一个道德高人可能在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也可能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而屡屡受挫,甚至为之付出生命。因为,真正的道德实践基于道德勇气,没有不怕吃亏的勇气就不可能有道德力量。

为人父母,如何站稳道德基石

作为当代父母,在生活中如何确定自己的道德原则,并把其传授给下一代呢?

在确定和坚定自己的道德原则方面,可以有三种方法:

一.通过经典互证,明确和坚定自己的道德原则

无论是《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经典,还是广为流传的希伯来经典《箴言》,传统经典在言说道德准则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两三种中外经典互证有助于道德干渴、彷徨的广大父母准确找到可靠的泉源,从人类最优美的文化中饮于美德之泉。这里举一个特别实用而常见的例子。

比如说家长能不能给学校提意见。不少父母对于这件事非常困惑,有的发现给学校提意见后,虽然出于好心,效果相当不好,不仅老师不开心,自己的意见也无效。其实,《论语》中对于这个困境有智慧的答案。《论语·子张篇》第19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意思是:你要先取得别人的信任,然后再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果你还没有取得别人信任,就去提出不同的见解,别人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

此言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完全可以运用于父母与老师的关系上:无论如何,你得与老师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然后才可以给学校提些意见和建议,不然老师就可能以为你是在找茬呢,不仅听不进你的意见,甚至可能会让你孩子在学校的处境变得比较糟糕。

二.群体阅读,讨论中明确和坚持正确立场,并习得更多灵活有用的方法

不论是传统经典还是当代流行作品,若不在学习型群体中深入讨论,很难真正学懂吃透。遇到具体的道德选择困境,更得在价值观一致和相近、关系相当亲密的生命共同体中吐露心声、求问方法,找到实用答案。

比如可以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建立不同家庭组成的读书小组,选取和学习耐得住反复读和讨论的传统经典、家庭教育经典,使得在单一家庭中难以持久的经典阅读可以在多个家庭间得到实现,这种建立于多个家庭间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解决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参与其中的家庭可以更新理念、提高技能、交流情感、化解难题。例如,辽宁瓦房店文兰小学牛怀东副校长,日前参加了北京一家专业组织提供的“爱加倍亲师子第二校读书小组”培训后,在小区邻居中开启了一个读书小组,准备每周学一次、每次学一章,两年多学完《培育男孩》《培育女孩》两本家庭教育的书。

三.遇到争议性较强的道德选择困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得出比较明确的答案

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预防角度来谈的,如果你遇到这一件事,根本就不希望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另一个道德金律,叫做爱邻舍如自己,说的是如果自己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那就要如此对待别人。这样两句话,对于身处道德选择困境的父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再拿老人倒地扶不扶举例,如果你是个年轻父母,孩子问你这个问题,你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你可能真的为难,让孩子扶吧,怕孩子遇见变老的坏人,不让孩子扶又觉得不对。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人,倒在地上了,别人不知道你是个变老的坏人,还是个通情达理的老人,那时你一定希望别人不怕被诬陷的危险把你扶起来。那么答案就出来了,告诉孩子,应当把老人扶起来,剩下的就只是如何扶的问题了。

传递道德财富;榜样、艺术、生活

将自己习得和积攒的道德财富传授给孩子时,也要注意三点办法:

一.用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诠释相对抽象的道德原则

如何让不到10岁的孩子明白过度的欲望对于人的伤害?《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能够深入人心底;如果说到友谊的价值,《夜莺》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唯一的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童话故事,不仅让人明白真诚的友谊对于生命的价值,而且让

人意识到真正的友谊需要相互的尊重和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听父母讲了这些故事后,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一些名人传记的道德价值也是很大的。比如里根在他的自传中记下了这么一个故事:他11岁时在院子里踢足球,结果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的这块玻璃是高档玻璃,12.5美元买的,当时可是1920年啊,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老爸。爸爸问他玻璃是你踢碎的吗?里根承认是他惹的祸。爸爸先赔了邻居的玻璃钱,然后要求儿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是自己挣钱还给老爸。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小学生里根想尽办法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的美国总统早早学到了一门功课:犯错误会有后果,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

二.绘本、童书及流行作品、电影电视等众多的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道德虚拟试验场。可以在这些场景中,让孩子学习演绎道德选择的诸多细节

刚进幼儿园的孩子,有时会受到别的孩子欺负,父母很为难:是告诉孩子打不还手,或是让孩子以牙还牙,还是让孩子找老师告状呢?我儿子小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鹿永建

当时正好有部电影《霍元甲》放映,其中有句口号是:不为技压群芳,只为自强不息。我们就告诉孩子,我们要成为强大的人,不是为了欺负人,而是要保护受欺负的人。有了这样的勇气之后,我又与孩子经常玩摔跤的游戏,告诉他如何不怕摔跤、保护自己又不伤害别人,孩子每次都顽强斗争。当然,我们的“对打”远没有电影《霍元甲》上来得精湛和好看,却也真实、激烈、安全,结果他总是被我摔倒在地上,却又乐不可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处理男孩之间小小摩擦的应对经验。后来他自然就不怕别的男孩挑衅,也不会与人大打出手。最妙的是,有个受人欺负的女孩子会来寻求他的保护,两人的友谊一直到升入高中之前都保持着。

我们全家一起看这部电影,品味着父母残缺的道德和对儿子真挚的爱,玩味着探员卡尔对“一个孩子”的信诺。再进一步,我们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真实情感和来自探员卡尔的忠诚品格,在弗兰克生命中的嫁接、融合与生长。我们有时把自己的人生也摆进了故事中,想象自己就是剧中的父母、孩子和探员。我们更加坚信,尽管我们不完美,但是其中的美好连接在一起、影响着孩子,并在孩子生命中生长得更好。

三.在自身的信仰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培育孩子道德勇气和道德智慧

每个成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在生活中让孩子明白,道德不是标榜自己,而是灵活多变的把舍己、诚实、正直、有爱、助人的原则活出来。

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父亲2004年发现身患癌症时,我相当震惊。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为父亲的治疗而奔忙。有一次,我在出门之前,无意中看见儿子震惊的目光,我明白,他从我身上学到了一些关于孝敬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道理。

此外,在我太太的倡导下,我们家里的垃圾一直都是分类处理,分成可回收、厨余和其他三类。早晨,我们会提着三个垃圾袋送到相邻小区(因为这个小区有三种垃圾箱可放置)。有一次儿子说,他发现虽然相邻小区有三种不同的垃圾箱,但是有时垃圾车来了并不分类收集,而是放在一起收走了。我听了有些气馁,但是最后仍然决定,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做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儿子也习惯了这样做。我想,这能够让他明白,一件正确的事就应当坚持做下去,尽到自己的道义与责任。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猜你喜欢
道德孩子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筋骨 道德 温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孩子的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