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评述

2016-03-16 21:52刘选会董礼胜
公共治理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组织绩效研究方法

刘选会,董礼胜

(1.西安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评述

刘选会1,董礼胜2

(1.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要: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学界关注的主要议题包括公共服务动机的基本概念、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等。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复杂性和内隐性是导致其测量与相关变量关系研究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存在很多对立的观点,这与动机的复杂性和公共组织环境的复杂性有关;在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方面,需要注意不同方法的局限性问题。未来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需要明确研究出发点、注意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跨学科角度深化对这一议题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利他主义;组织绩效;研究方法

公共服务动机是公共行政研究的热点,对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中的主要议题进行分析,试图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辨析

关于公共服务动机,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被广泛引用的是Perry & Wise提出的概念,即个人对公共机构特有的目标作出敏感反应的心理倾向。[1]Rainey & Steinbauer将公共服务动机定义为“一种服务于团体、地方、国家或全人类利益的利他主义动机”[2]。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弗雷德里克森(Frederickson)将公平、公正、爱国主义甚至乐善好施等都列为公共行政机构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行为动机,并称之为“公共行政精神”。[3]从西方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热情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种趋势,那就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行政管理在遭遇低效和官僚病等现实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公共行政主体的价值观和动机等内在维度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理性和科学管理并不能治愈人性中的丑恶面,公共行政研究需重新回到对人的研究上来。在方法上,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从对理性制度的关注到对行为个体的关注的转向。如Perry & Hondeghem所说,虽然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于公共服务动机有不同的定义,但共同点是它们都关注公共领域的动机和行为,且这些动机和行为是有利于他人和促进社会福利的。[4]1-14

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及一种基于制度的行为(institutionally grounded behaviors)。[4]1-14利他主义指公共服务动机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需求,而非自己的需要,绝大多数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者都持此观点,但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社会行为的定义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源于组织成员的行为,该行为可以促进组织内个体和群体福利的提高,该定义将人们的研究视角从心理动机研究到与将其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基于制度的行为的定义强调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该观点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体基于组织制度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行为。[4]1-14从研究角度看,利他主义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主要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出发,亲社会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则强调了动机与行为的相关性,基于制度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则将研究重点放到了制度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方面。上述三种定义代表了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三个维度,但我国学者主要仍侧重从心理动机维度对公共服务动机开展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多样化显示了这一议题的跨学科特点。从本质上看,公共服务动机是心理动机的研究内容,但心理动机与公共组织结合起来就扩展到了公共管理、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对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争议是其他后续问题的出发点,这些争议与不同学者的专业视角有关。同时,这些争议也和公共组织概念的复杂性有关。很多学者想当然地将公共服务动机研究限定于政府组织,事实上,公共部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政府组织、非政府的公共服务组织以及非服务性的公共组织(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组织对于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公共管理领域,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但现实的差距可能很大。因此,有学者在寻找更为客观的定义,如Alonso & Lewis建议用工作动机(work motivation)代替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这样出发点比较客观,结果可能会更为中肯和减少感情色彩。[5]

二、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是公共服务动机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变量包括组织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员工离职倾向等,其中关于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绩效的研究最多。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佩里和怀斯证实公共服务动机和绩效之间存在积极的因果关系开始,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加入到了这一讨论当中,其中一些研究提出了和佩里等相反的结论。如Brewer & Selden的研究显示,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绩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6]Alonso & Lewis等人的研究证实,公共服务动机仅仅和自我报告的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从交叉渠道获得的信息(例如亲社会行为等)和这一结论又矛盾。因此,我们无法证实公共服务动机影响着工作绩效。[5]这些互相对立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动机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制约因素。动机会影响个体行为,但是在组织中,个体行为又会受到正式与非正式群体以及来自组织方面的影响。组织绩效是在各种内外部因素产生的合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对其他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情况下,很难论证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它受到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差异性的影响,也很难得出相同的公共服务动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

公共组织绩效的复杂性是影响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的另一个因素。公共组织的绩效定义不像私营部门那么简单。私营部门的绩效主要是经济指标,例如,产值、利润、市场份额、增长率等确定且可以客观测量的指标,公共组织则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并非效率等单一指标。例如,传统的衡量公共组织效率的指标有效率、效果和经济(efficiency, effectiveness,economy),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质量(quality)和公平(equity)等因素也被作为测量公共部门绩效的指标。另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共组织的绩效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很多指标之间相互矛盾,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服务质量和经济节约指标之间都会存在冲突。[7]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全面而合理的公共组织绩效指标成为衡量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绩效的关键。

公共服务动机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与上述研究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总体而言,影响这些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组织的环境复杂性与相关变量的复杂性,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方面,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谨慎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避免武断地论证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

测量公共服务动机主要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间接测量,即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在动机特征,对公私部门雇员的报酬偏好进行比较;第二种是采用佩里设计的公共服务动机问卷进行直接测量;第三种是通过研究公共部门职员的亲社会行为进行间接测量。[8]研究显示,这三种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在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过程中,不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主要都采用问卷方式或自我报告的形式。由于期待效应的存在,个人倾向于报告自己认为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答案,他们可能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热爱人民、热爱服务等主流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内容,而避免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8]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很多受访者由于周围环境或者其他压力,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敏感话题,可能影响自己的处境或利益,因此在回答上明显有所保留。而在私下或轻松的环境中,受访者通常会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目前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在问卷设计、发放、回收等环节都存在很多技巧,如何保持公共服务动机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价值,国内的很多研究显然缺乏足够重视。

另外,从方法论角度看,外部有效性是体现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研究结论是有效的,那么它应该能经受其他方法或理论的检验,并得出相同的结果。但在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中,不同的测量方法结果经常存在差异。如在问卷法和亲社会行为测量法的运用中,一个公共部门的问卷显示了很高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利他主义精神,但是在亲社会行为测量中,如献血、参加自愿者活动等,却与其他组织并无差异。这种结果难免使人质疑问卷测量的有效性。

测量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显示了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不同观点。例如,如何对动机进行测量?动机和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即使对于广泛接受的佩里和怀斯的测量问卷也存在很多争议。Wight认为,问卷的长度和对现场问卷调查环境的掌控会影响问卷的有效性,而且佩里设计的问卷内容在四个维度(公共政策的吸引、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心、自我牺牲)上存在很多的重叠。[9]80-100佩里和怀斯将动机分为三类,理性的、规范的和情感的,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将动机按照三个维度区分清楚。这些理论上的困难导致了在实际测量中的争议。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远非佩里量表那样简单。动机显示了一种潜在的心理倾向,而行为则是外在的结果。动机要转化成行为还需要很多中间环节和因素,如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学习过程、动机和行为的随机性因素的影响等。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选择公民组织行为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10]另外,国内很多学者直接引用佩里和怀斯的问卷而没有做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评述

上述议题涵盖了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主要内容,彼此间互相关联。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直接决定它与组织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具体测量手段。不同定义会导致不同的测量方法和考察指标,而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也会对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从目前的争论来看,很多学者存在着将公共服务动机理想化的倾向。公共服务动机定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公共部门的期望,然而公共部门员工服务动机究竟是出于道德约束、自身意愿、制度要求,还是生存的本能,需要进一步研究。跨学科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借鉴。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我们要考虑到组织内部的复杂性、成员个体的内因,例如年龄、学历等差异对动机的影响,组织的外因,包括组织的制度要求、激励奖惩措施、组织环境、领导力、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的过程等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公共服务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动机研究的相关方法更为成熟,我们可以借鉴有关心理动机的量表,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实证研究。

对于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绩效的关系这个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基本概念入手,对公共组织和组织绩效的概念进行清楚的界定,在没有清楚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所作的研究会导致争议。公共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属性差异以及绩效指标的选择等都会成为影响结论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公共组织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公共组织内进行跨部门的公共服务动机比较研究(cross-sector comparative research)时更需要注意这一点。同时在测量指标上需要选择统一的指标,并且注意将研究结果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在研究结果的分析中,更需要谨慎,对数据进行细化,将研究不足明确告诉读者,不要轻易将研究结果扩大化。

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中可采取多种方法或寻求新的指标。选择多种测量方法可在结果上相互证伪,增加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建议除了问卷方法之外,还可运用深度访谈方法、观察方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从多渠道收集信息。新的测量指标目前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或许可以成为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新指标。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代表组织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具有更为直观和确定的特点,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是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新趋势,在官僚制面临困境的现实下,提高公共部门从业者的服务动机成为促进组织效率的有效办法。如何结合我国的文化和政治环境,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Perry, J. L. & Wise, L. R.. 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0, (3).

[2] Rainey, H. G., & Steinbauer, P.. Galloping elephants: Developing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Effectiv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9, (1).

[3]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 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Perry, J. L. and Hondeghem, A.. Motiv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The Call of Public Service[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5] Alonso, P., & Lewis, 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Federal Sector[J].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1, (4).

[6] Brewer, G.A. and Selden, S. C.. Whistle Blowers in the Federal Civil Service: New Evidence of the Public Service Ethic[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8, (3).

[7] 董礼胜,刘选会.政府绩效管理过程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

[8] 曾军荣.公共服务动机概念特征与测量[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9] Wright, B.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A]. In James L. Perry and Annie Hondeghem (Eds.). Motiv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The Call of Public Service[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 Liu, Xuanhui.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An Embedded Comparative Case Study in the City Government of Xi’an, China[J]. Antwerp: University of Antwerp Press, 2013.

责任编辑:王升平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基于绩效信息使用的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编号:教留司字2015-311)。

作者简介:刘选会 (1975—),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董礼胜(1955—),男,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2016)02—0019—04

DOI:10.13975/j.cnki.gdxz.2016.02.003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组织绩效研究方法
最大或更好地行善:有效利他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议 *
情绪劳动理论对职业的启示
不同领导风格及其对组织绩效和创新影响的综述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作用
刍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利他主义救助的法律干预
利他主义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任务激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