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文化价值探析及建设研究*

2016-03-16 23:39郑立勇
关键词:社会文化建设研究心理危机

郑立勇,孔 燕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7; 2.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治安管理训练部, 安徽 合肥 230031)

基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文化价值探析及建设研究*

郑立勇1,2,孔燕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7; 2.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治安管理训练部, 安徽 合肥 230031)

摘要: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凸显,不少人在个体价值体系建构中出现偏差,诱发出多种心理危机。文化引领人的心理建构,而人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何引导人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是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从人的存在意义引导、主流文化体系建构、危机干预的价值引领、强化人文关怀干预理念、普及生命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进行了文化价值探析及建设研究。

关键词:心理危机;社会文化;建设研究

知识的增值及对其应用逐渐成为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变了人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方式,但却忽略了人在现实世界的存在价值。当人出现焦虑、恐惧、烦恼等心理危机及心理疾病时,总是感受自身学习的知识不能引导自己的命运,迷茫于自身意义世界,导致生活目标缺失,幸福感下降,主体价值感逐渐丧失。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1]。文化影响着人的意义世界,而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属于文化约定的范畴,文化影响人们的心理建构,在人的心理建构过程中价值观念起着核心作用,Hwang研究也表明心理应激引起一些疾病跟特定的文化有某种联系[2]。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自我意识的凸显,人们不断质疑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意识处于分化、矛盾及统一的交互转变中。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和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不少人的价值体系建构偏离了正常轨道,导致很多心理危机发生。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以价值观塑造为基础,引导人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创新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心理危机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 文化价值观建构失衡

人们总是带着自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去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在实践中产生的意义结果也体现着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价值关系。人的实践意义评价活动包含了个体的生理、心理及情感的一切活动,满足人的某种功能需求是事物对个体的意义所在,不同个体因为身心差异性对同一事物获得的意义体验是不同的,而价值观正是这种体验的基础,也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人的生命发展方向,影响着人的意义世界,是个体判断和评价客观事物意义的标准。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尺,人的价值或价值观指引着个体生活实践并提供目标导向。在人的社会化中,社会文化密切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断作用于人的行为意识,个体通过具有文化表征的符号系统获取经验世界的意义,进而转变为个体自我价值观念的一部分[3]。个体通过对自身的功能需要、认知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价值感知,增强个体自身深入理解和领悟文化符号系统,建构并完善自我的价值观体系。如果青少年在价值观构建的时间段出现失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心理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价值观的偏离引起的,应通过引导、重塑其价值观,使其对心理危机具有防御性[4]。

(二) 意义世界与客体的冲突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应激事件,运用通常的处理方法或机制不能消除出现的不平衡状态[5],依照原有价值观念和经验判断也不能够解释产生的困惑,从而出现心理上焦虑和迷茫。自我价值判断的失衡状态事实上就是客观事物与人的意义世界发生了冲突。一是自我认知与危机事件的冲突。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对突发的生活事件出现不一样的看法,而突发事件引发对否定性人生意义的解读是导致心理危机以及自杀的重要起因。自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6]。人们总是依照外界事物来认知危机事件,借助自我对价值系统的理解,判断其是否有意义。二是自我意志与外部压力的冲突。个体对待危机的动力与个体的自我意志力密切相关,而自我意志的强弱大小往往又由个体的价值观念决定。当个体充分发挥观念价值功能时,自身便能产生积极行动战胜挫折,抵御外部压力,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反之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情感体验与认知客体之间的冲突。情感反映出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人的基本道德和情感取向往往来源于自身价值观,个体总是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鉴别外界事物,偏差的观念价值体系在个体面对困境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错误地认知客观事物。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文化解读

(一) 文化价值理性的形成

社会化中人的偏差价值观念和不良生存环境问题是导致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健康的自我价值体系有助于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而价值理性的培养是个体能够面对困境时自觉运用健康价值体系进行准确意义判断的基础。价值导向理性的前提是价值合理化,即人对自我行为和思想设定的评价和控制的价值标准。价值合理化促使个体自觉发展自我意识,提高个体认识和把握命运的能力,人们需要价值理性建立精神家园,领悟其自身存在的意义,指引生活实践。价值理性探究特定文化环境中人存在的意义世界,这种反思性指引使个体对自我形成的价值观念能够产生自知之明,依据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评价、控制和完善个体自我价值观念。当个体形成价值自觉,积极扩展生存空间,追求人生的意义,自我价值观念才算真正建立。而如果价值自觉缺乏,生存出现困境,个体会因为缺乏内在自我文化核心出现价值迷茫,价值选择走向极端,甚至导致自杀。

(二) 生存意义的文化反思

生产实践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方式的不断探索,是了解和掌握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探寻生存意义,意识到生存困难,追求超越并完善是人的生活价值之所在。生存“意义”可以认为是个体在生活中是否有目的的问题,这种目的性是生活的根本动力。心理危机的本质是个体自身不能有效发挥价值理性的引导功能,产生了对自身存在的无意义感。当前,科技现代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互动方式和个体的价值标准体系产生明显影响。冲击着传统权威和原有价值规范,当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就容易出现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迷茫,陷入矛盾冲突中,出现文化价值危机。解决个体困惑,追寻意义世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转型期的个体存在意义反思和对生活目标的重新建构,基于文化视角去矫正或重塑个体价值体系,发展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去应对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文化建设

(一) 引导人们追求人的存在意义

美国神学家蒂利希提出“终极关怀”,认为个体的存在与意义是人们关注的根本。虽然科技极大地推动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具理性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价值利益,而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探寻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方面的引导和能力,却没有让其充分认识到生存的理由和价值,由于对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模糊认知,一些人空虚迷茫,生活无追求。无意义感不断发展且不能调控,人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在突发事件的刺激下,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因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自我价值观并不断完善,当个体遇到困难挫折和价值冲突时,理性认知评价个体的行为和思想,激发内动力,调动自我意志,克服控制不良认识,增强心理承受力,进而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并促使个体自觉丰富精神世界,追寻自我的最终生存意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 建构符合社会主流的文化体系

社会文化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对社会中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进行选择并加以创造,符合当代社会特征并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文化总和。社会个体和群体的情感培养及发展建立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而社会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观念及价值体系的形成更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主导功能。社会团体文化从各方面主动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性形成,在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促进了人们的合作精神、人际沟通、团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当前,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内容的社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和团体的文化价值构建,引导人们努力发展个体人格,完善自我意识,形成价值自觉,增强自立自信的优良心理品质。个体应积极主动培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自我价值观,建立价值合理化机制,理性看待成败得失,提升自我耐挫能力。自觉地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自我价值体系,努力促进社会大众的价值自觉,帮助迷茫的人们及早确立生活目标,发现人生意义。

(三) 运用价值引领开展危机干预

价值观在人的心理世界里属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向,影响着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危机的产生与干预。危机干预就是要重塑个体价值,恢复其价值自觉功能,面临危机时能自觉进行自我调节和防御。自我调节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被干预个体的自我认知,重塑自我价值体系。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很多人把外界的直接刺激因素、早年的伤害等看作是心理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忽视了个体思想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价值观念。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困难和挫折能否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冲突,关键在于个体对事物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经过个体自身价值观转化而来,感受进而引导个体做出判断与选择。转化机制的失调是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触及个体深层次价值观念,才能真正避免危机出现。运用科学的价值观引领心理危机干预,当个体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困惑时,树立坚定信念,培养耐挫的心理素质,丰富自我人生经验,培育健康的心态和积极正性情感。运用价值自觉完善心理调节机制,增强避免心理危机的能力。

(四)强化人文关怀的干预理念

人文关怀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在要求,应从文化理念上确立起人文关怀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核心地位。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7]。人文关怀的中心内容体现为以人为本。当前,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着人文关怀失落的倾向,强调危机干预的工具价值社会价值,而对其目的价值和个体价值不够重视。过于关注危机后的善后处理工作、事件声誉影响、经济补偿及社会安全等问题,而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终极意义的关怀缺乏[8]。个体成了发展的工具,而危机干预成为不顾及个体内在需求的外在力量,其价值、功能很难有效发挥。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尊重和保障人的权益,引导个体全面发展,营造人人平等、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首先应从人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出发。心理危机干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一项做人的工作[9]。干预者运用专业技能,通过个体的自我接受,挖掘其内在力量,在内外综合作用下,使当事人战胜危机,实现当事人心理自助,这也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危机干预人文关怀中的“人”不应单指危机个体而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只有考虑到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关注其心理变化,促进其心理发展,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是变化的,心理发展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因此,每个个体都是可能的心理危机者。危机干预应遵从当事人中心原则,肯定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危机处置中,对当事人要给予无条件的尊重理解与积极关注,用爱的力量感染当事人。调动当事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当事人人格发展和心理完善,使当事人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当前,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导源于社会激烈竞争和巨大工作压力。以人为本的危机干预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需要从工作、人际、家庭、经济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多个社会因素去分析思考,再结合个体具体情况和自身特殊的利益需求进行干预及预防。人受环境影响,更创造了环境。在被外力塑造同时更发挥着积极的自主能动性。个体存在的根本力量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危机干预始终将个体看作能够自我干预的行动者,让个体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危机干预中去,确保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体作用能够发挥,主体精神得到培养,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危机干预主体。其次,人文关怀要体现在危机干预全过程和各要素上。干预前的人文关怀更多体现在:向人们宣传普及危机干预知识,构筑完整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增强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危机干预应急能力。在危机干预中,干预者是外因,当事人是内因,干预的成效要以当事人接受为准则,危机干预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恢复当事人心理失衡,化解心理创伤,而且要立足于长远发展,促进当事人心理成长、完善人格和提高幸福感。干预后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当事人的跟踪随访,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提供需要的心理咨询帮助,避免危机扩散。人文关怀的危机干预也体现在干预各要素上。培养干预者的人文关怀素养,例如:积极乐观、高尚情操、平等关爱等。干预者在干预的过程中要赋予创设的情境、设置的目标等“物”的因素以人文情怀,避免职业化的冷漠态度,不能高高在上,为当事人创造一个温暖信任、真诚关爱的心理环境,在干预中使当事人获得更多的接纳感、尊严感及归属感。

(五)普及生命教育,重建生命的意义

从生命教育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个体自身生命价值的破产,而不是发生了多么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应重视生命教育,教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10],生命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阐述生命的成长、生命的连接与意义支撑以及生命价值意义的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应遵从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是危机干预的基本立足,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生命存在是一切人生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个体生命,所谓的价值世界就不存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必须有效地保证当事人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生命成长高于一切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危机干预不只是将个体从“危险”中解脱出来,而应标本兼治,在有效应对危机的前提下,促进危机个体自我生命成长以及其所在团体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个体积极资源,调整认知结构,获取新的经验,通过危机干预和心理训练,提高个体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全面提升危机应对的心理能力和文化素质。引导个体建立一个与文化环境相适应的生命价值体系是当前心理危机干预最核心的内容,当遭遇现实冲突时,他们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与现实社会文化提供的基本一致的价值坐标对自己的行为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控制。心理危机干预最关键的是帮助危机个体摆脱意义困惑,重新构建生命意义。追求有意义生活是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动力根源。意义治疗大师弗兰克尔甚至认为,真正的危机其实就是意义的危机。有学者提出,人的生命是一个身、心、灵的统一体。身是生命的物质能量系统,心是生命的心理能量系统,但生命的方向盘却掌握在灵性精神手里[11]。人的灵性精神生命最内在的是信念信仰,其次是由信念信仰系统建构的价值等级序列即价值观,最外层的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系统的意义赋予方式或者说意义建构方式。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掌控着生命的方向,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么做或不怎么做。心理危机的产生根源于个人的生命价值观和意义赋予方式与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赋予方式出现严重冲突又不能调解,而对人生的无意义感或建构意义能力的低下几乎是所有的危机个体特别是自杀者实际上的表现特征。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个体重塑生命价值观,构建以生命成长为价值导向的新的干预理念[12]。充实心灵,丰盈生命,让人性充满关怀,实现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超越[13]。提高危机个体的心理防御能力,培养个体运用自我生命价值意义的自觉性,提升自我心理危机调整和控制的能力,最终彻底消除心理危机。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强调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除了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外,还特别体现个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是通过和谐社区建设来完成的,社区是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集聚地,社区和谐的根本宗旨是社区居民心理和谐,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德国社会学家Tunnies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用来区分“社会”一词,说明社会的变迁趋势。社区建设对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区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运动广泛研究。它已经成为一种解决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理念和思路。社区研究关注人的各种需求,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的突出特性之一是关联性,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相互联结,包括从物质方面到精神方面的连结,从简单的物质设备共同享用到精神层面的相互关爱。发展良好的成熟社区普遍表现为高度自治、感情相互依从、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同事和邻里关系为主的传统社区正逐渐减少,大量城镇社区不断涌现。这导致了传统的邻里关系的弱化和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的丧失。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缺少必要的心理支持情况下,一些个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还没有进入建设者们的视野之中,建设和谐社区有助于提高民众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社区是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同时也承担着建设社会文化的功能,和谐社区具有感染、熏陶、净化、凝聚人心的和谐文化,和谐社区应当是社会治安良好,高度的社区自治和自我管理,居民和谐相处,崇尚学习,守望互助,安全感高。和谐社区除了是人们安居乐业的舒适场所,更重要的它是人们共有的真正的精神家园。和谐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居民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培养居民和谐相处和自我和谐的优秀品质,帮助居民构建和谐心理系统。建设和谐社区一方面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居民正确对待身边的人,理性看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有助于塑造居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谐社区建设对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个体自我价值观构建出现失衡,引起个体自我认知与客体之间的冲突,从而出现心理上困惑、焦虑和迷茫。人们心理危机产生的本质根源主要是社会化中人的偏差文化价值观念和不良生存环境问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关键要从根源上防范,从文化价值观塑造的视角着手,引导人们追寻自我的最终生存意义,建构符合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体系,用价值自觉完善心理调节机制,培养个体自觉运用生命价值意义,强化社会人文关怀的干预理念,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塑造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方面预防及干预心理危机。当前,人们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应从社会文化价值建设的高度减少和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远,姚飞.文化价值观视野下的心理危机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133-136.

[2] 王道阳,牛岩,等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应激及其干预[J].卫生软科学,2011(2):101-102.

[3] 强成文,钱婷婷.从存在危机到意义澄明:文化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164-166.

[4] 吴远,姚飞.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20-21.

[5] 程婧.意义世界的隐匿、澄明及复归——兼论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0-12.

[6] 杨振斌,李焰. 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56-59.

[7] 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 现代大学教育,2007(3):57-58.

[8] 刘湘玲,段水莲.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86-87.

[9] 朱美燕.实然与应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研究, 2013(4):80-81.

[10] 李小鲁,宋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J]. 高教探索,2010,(2):108-109.

[11] 汪丽华,何仁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1(3):145-147.

[12] 汪丽华.生命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2(6):61-62.

[13] 李海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51-52.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ZHENG Liyong1,2, KONG Yan1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7, China;2. Training Department of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Anhui Police Colleg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prominence of self-consciousness, many people get lo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value system and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crises emerge. Culture can guide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ir views of value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process. How to guide people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cultural value and its construction from such angles as guid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existence, constructing mainstream cultural system, guiding the value of crisis interventi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popularizing life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community.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risis;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 construction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6-04-12

基金项目:公安部科研项目(2015LLYJAHST053:《警察心理教育训练改革及实战能力建设》)

作者简介:郑立勇(1974-),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16)03-0094-05

孔燕(1961-),女,安徽淮南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建设研究心理危机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培养和选拔会计人才途径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