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英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文化与教育】
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研究
张晓英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求,教师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轮新的改革之潮。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职前教育,更要关注职后教育。职后教育的意义有目共睹,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更新观念、构建体系、完善机制、关注心理,确保职后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职后教育
“教师教育”概念首次出现在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教师教育进一步彰显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充分揭示了教师培养体系的开放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教师教育不同于师范教育,不再是过度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而是强调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师职后教育,也叫教师职后培训、在职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等,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教育机构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对在职教师开展的职业培训以及教师上岗后根据自身状况,积极要求进步,自我完善的学习活动。教师职后教育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学术和人格全面发展。
(一)教师职后教育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成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接受职前教育,取得从业资格,更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与时俱进,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要求,走在时代前列。在教师专业化的倡导下,中小学在职教师都应接受教师职后教育,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才能使教师也像律师、医生等职业一样,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专业职业。
(二)教师职后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地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2]2011年发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终身学习不仅是提升人生存能力的需要,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推动下,教师教育的重心已转移为职后教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能再一味地传道、授业、解惑,唯有注重创新,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才能站稳三尺讲台。
(三)教师职后教育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把教师比作工程师、蜡烛和园丁都不恰当,最好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工作不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学习。除了备课、上课、管理学生,教师还要有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职后教育正好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职教师依托各级各类的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及教学理念,解答日常教学中的疑惑,提升教学反思及科研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一)部分教师的职后教育观念滞后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和学习型社会思潮的推动下,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教师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主动地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后教育,不断完善自己。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依然存在着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观念,认为教师职业是个铁饭碗,自己已是个合格教师了,也不会失业,认为职后教育可有可无,不愿意自主学习,即使有机会参加培训,也是流于形式。就目前而言,职后教育缺乏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制度,职后教育中的表现、考核成绩、取得的证书尚未作为晋升职称、颁发奖励的重要参照条件,致使一些教师把职后教育看成是上级下达的任务,如此一来,职后教育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职后教育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职后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陈旧,且不同部门组织安排的培训多有重复。内容相对陈旧,对实际教学没有实质性指导意义,参加培训的教师自然不感兴趣。而一些教师感兴趣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学科教具制作和使用等内容在职后教育中有涉及,但往往浅尝辄止,不够系统、深入。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陈旧、单一,课程设置大多采取讲座的形式,基本以专家教授讲授为主,虽能反映学科研究的最新前沿动态,却往往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脱离。在职后教育中,案例教育、教学诊断、教学示范、分科讨论、现场参观及社会调查等能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实际管理能力的方式采用得很少。经过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欠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教师的专业化水准难以真正提高。
(三)职后教育轻视师德培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市场经济下,个别教师师德滑坡,利欲熏心,为金钱奴役。在当下的职后教育中,关于师德培训少之又少,不利于教师良好师德的养成。此外,中小学教师工资偏低,工作压力大,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不愿意承认,一方面又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职后教育中可谓盲区。
(一)更新职后教育理念
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信念,是一种态度倾向。在职后教育中,要想方设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职后教育是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防止职后教育步入形式化和功利化的深渊,强化现代教师应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艺术,要时刻有自我完善的意识。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学习已不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终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不管是为了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积极参加职后教育,不断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合宜的职后教育培训体系
为解决职后教育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问题,承担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及师范院校应根据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总体规划。首先,根据培训教师的层次,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本”培训,实现“专家型—名师型—骨干型—全员型”的阶梯培训机制;其次,从成年人的学习特点、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着手,选取教师较为喜欢的考察观摩、案例分析、问题诊断、教学实践等有效的培训方式;再次,深入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精心设计“实践能力”“理论素养”“研究能力”“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课程内容[3];最后,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如开展“影子教师”工作,持续关注培训教师的一线动态,适时解决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把培训成果落到实处。
(三)完善职后教育激励机制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职后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在职后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与教师晋级、升职、奖惩、加薪相联系的制度。对积极主动参加职后教育并取得显著成绩、有一定教研成果的教师,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且在晋升职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时优先推荐。逐步建立职后教育证书制度和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竞争意识,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有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惧等方面。在教师职后教育中,要安排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及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开展教师心理状况普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他们尽早走出阴霾,用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教书育人。
[1]韩宝庆.关于我国教师职后培训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6,(8):123-12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51.
[3]罗祖兵,陈佑清.建构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80-84.
【责任编辑:刘亚男】
G625.1
A
1673-7725(2016)04-0153-03
2016-02-25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资助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YYB-122)的成果。
张晓英(1980-),女,河南洛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