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赫亚红
(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吉林 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地域文化】
满族文化的挖掘与四平市民俗旅游开发
于 波 赫亚红
(吉林师范大学外语部,吉林 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为后人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满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绚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文化贡献成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满族“祖宗肇兴之所”的四平市,充分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对弘扬本地区地域特色文化还是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满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服务素质;服务设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迅猛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旅游以文化特色为吸引力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逐步赢得人们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的生力军。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地或异族的文化所吸引,观赏或体验别样的民俗事项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极大地吸引着游客,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四平市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满族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丰裕,应抓住机遇,加大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四平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满族,主要集中在叶赫满族镇和伊通满族自治县,素以满族重要的发祥地著称,因此,四平市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情。
叶赫满族镇离四平市区约3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叶赫”在满语里的解释是“河边的太阳”,叶赫满族原为明朝末年海西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海西女真塔鲁木卫南迁至叶赫勒河畔,因世居于此地而得名[1]。叶赫古城是满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东城、西城和珊延城组成,呈“品”字分布,成为叶赫国一道坚固的屏障。古城原址在努尔哈赤最后一次攻打叶赫国时被毁,原址不可复原。叶赫东城址内历史遗迹众多,保存相对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能见到的叶赫那拉城是一座仿古建筑群,于1995年修建。叶赫那拉景区由“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两个部分组成。古城文化区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历史人物塑像及各种文物资料供游客静态参观游览,感受叶赫满族先人的兴衰荣辱。转山湖风景游艺度假区自然风光秀丽,是人们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伊通满族自治县是萨满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三个富有代表性的民俗旅游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牧情谷旅游风景区、伊通满族博物馆。[2]南山旅游风景区是吉林省最大的满族民俗与宗教旅游文化风景区,内有保雍寺、万佛塔、汉白玉石牌坊、满族传统民居等旅游景点,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牧情谷旅游风景区以风情萨满园为核心景区,由北方少数民族风情村、女真古寨、萨满神殿、萨满神路、萨满图腾及萨满文化展览馆组成,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满族先人神秘的萨满文化。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全面展示满族民俗珍品、民俗传世文物和史料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设有八个展厅,其中一个为临时展厅,其余七个展厅为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分别为满族源流、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信仰和古今伊通等七个方面。馆中展品包括拓片、碑刻、图表、照片等众多珍贵历史资料;家谱、谱书、谱折、诰命等传世文物;满族独特的生产、生活器皿和精巧的手工艺品;萨满文化祭祀的神器等。伊通满族博物馆因其收藏满族文物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国内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一)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缺乏深度和广度
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关系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成败。四平市有丰富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以叶赫满族镇为例,它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距今考古发现的历史古迹有246处之多,历史久远,极具价值。素有“皇后故里、凤祥之地”美誉的叶赫满族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的游客接待量较小,这与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开发历史短及宣传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关系。
(二)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单靠富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不够,民俗旅游的开发、规划和服务都需要熟悉满族民俗文化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而四平市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短缺。
(三)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
四平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但市内通往景区的车辆少,运输能力差,部分景区的内部交通状况也不佳。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也不完善,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综合接待能力较弱。
(一)加大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满族人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成为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文化。[3]其特有的民居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服饰文化资源和婚嫁文化资源都应得到更深、更广的挖掘。首先,传统的满族民居“口袋房”正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消失,即便是在满族聚集区叶赫镇也很难找到了,过去满族农家睡的通铺火炕也被床和土暖气取代。作为满族特色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居文化资源,这种建筑急待抢救和复原。因此,四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叶赫那拉城为基础和中心,维护和保养满族祖先早年生产生活遗留下来的旧物,修缮和改造城内部分的民族和民俗建筑。其次,满族饮食习俗以实惠、丰盛、热情和淳朴而著称。满族人喜爱粘食,如粘豆包、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豆面卷子、粘糕等,最具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汤子。白肉血肠炖酸菜、小鸡炖蘑菇、哈什蟆、野鸡、鹿、满族火锅等是最具特色的菜肴。因此,可以在旅游风景区建设满族风情美食街,店铺风格具有满族民居特色,女性服务人员穿旗袍,男性服务人员着长袍马褂,用满汉双语招待宾客,并注重体现满族复杂的传统礼节。同时,开发、包装、宣传本地有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如将满族的“桂花糕”“萨其玛”“牛舌饼”等满族美食糕点用精致的礼盒包装起来,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又可用于馈赠亲友。[4]再次,满族的民族服饰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马上民族善于骑射的特点,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5]随着时代的发展,紧身合体、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已风靡全世界,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6]如将这些满族服饰开发成工艺精良、品质上乘的民俗商品,购买者必会络绎不绝。最后,满族婚嫁习俗较为复杂,分为订婚和娶亲两个阶段,一般分三天进行:头天“响棚”;二天“亮轿”;三天“正日”。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加入满族复杂的非常有特色的婚嫁习俗,增加游客的体验率,增加重游率。
(二)注重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民俗文化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引进和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首先应确立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虑在四平市的本科和专科院校中增设满族民俗文化旅游专业,培养具有雄厚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满族文化知识,具备极强的实际应用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其次,注重相关人才的引进,避免人才流失。最后,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足够的满族文化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满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大力发展市内交通,改善景区内外的交通环境,增强通达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水、电、通讯设施、卫生设施、医疗设施及环保设施的供给水平,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综合接待能力。
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入广泛地挖掘满族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从本地优秀的地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推动四平市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柴运鸿.女真叶赫兴衰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32.
[2]刘海洋.文化变迁视角下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为例[J].满族研究,2015,(2):97.
[3][5]崔广彬,郭岩.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满族研究,2007,(1):31-32.
[4]张丽梅.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满语研究,2006,(2):117.
[6]李学成.开发满族文化资源为辽宁旅游产业服务[J].满族研究,2008,(1):19-21.
【责任编辑:王 崇】
F592.7
A
1673-7725(2016)04-0108-03
2016-02-25
本文系2014年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域文化创新与‘升级版’四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于波(1976-),女,吉林辽源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