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6-03-16 20:51李雪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儿童

李雪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三维视角下农村小学德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李雪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德育是开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石。在应试教育压力之下,农村小学德育出现问题,影响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环境影响”,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德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三维视角 农村小学德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德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早在五四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约60%的比重,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多达2.2亿。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大多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却越发凸显。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教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德育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帮助学生陶冶思想情操,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由于道德教育缺少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协作,导致德育在开展过程中具有明显滞后性。

二、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农村小学德育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小学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面。

1.父母文化低,思想较狭隘。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知识经验传授给子女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导致许多家长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成绩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重分轻德”现象十分严重。

2.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难。

由于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导致其缺乏应有的情感依赖,性格相对孤僻和冷漠。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通常以金钱方式弥补自己的愧疚而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和引领。除此之外,由于“留守儿童”多是由老一辈家长进行隔代抚养,老年人在智力和体力上难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两者之间的年龄代沟较大,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二)一些学校教育方面。

1.德育定位方面。

学校作为道德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本应顺应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其人生道德价值观正确发展。然而,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增强学校竞争力,对德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道德教育由“中心教育”转变为“为学科教育服务”的尴尬境地。德育与智育被简单等同起来,一些学校存在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错误做法,并企图以分数弥补道德教育的缺失,无疑忽视德育对小学生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同时导致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举步维艰。

2.道德教育方面。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体制的限制,道德教育一般以课程形式展开,并且课程实施和教学任务必须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导致道德教育内容浅显化。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下,一些学校选择用思想政治课代替道德教育课,使德育工作只能停留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宏观层面,教学内容显得十分空洞和广泛,不能满足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除此之外,学校德育知识以书面形式呈现,教师开展道德教育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相关实践执导,导致“教”与“学”分离,使得德育最终沦为“形式教育”。

3.德育教师素质方面。

德育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承担着“以德教人,以育传人”的重任。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德育工作开展。农村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一些德育教师教学素质较低,教学问题突出。以重庆市巫溪县某镇为例,该镇共有3所村小,教师68名,其中师范院校的本科生38人,大专生17人,中专学历教师9人,代课教师4人,而专门负责德育的教师为零。由于德育教学缺乏直观的衡量标准,导致一些教师的德育观念不明确。一些教师缺乏将德育原理知识与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能力。专业心理知识的不足和沟通技巧生疏,导致教师在学生陷入道德困境时不能及时疏导,最终使道德教育沦为虚设。

(三)社会环境方面。

1.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导致儿童道德观念浅薄。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错误价值观的流行,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新挑战。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部分小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认为金钱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以四川省泸州市某村小为例,该校共小学生103名,其中68%的学生认为金钱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幸福的生活,超过26%的小学生表示曾经产生过辍学打工的念头。此外,还发现部分儿童的道德情感较冷漠,道德意志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不满足于生活现状,缺乏应有的生活热情。人际交往过程中,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愿意主动帮助别人,缺乏诚信意识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1]。

2.网络负面信息的渲染导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时期,是非道德观念不够明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众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些农村小学周边存在游戏厅、黑网吧等场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小学生为了寻求社会认同和同伴敬畏,可能会受到负面文化的不良暗示。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躁情绪,甚至常常伴随暴力的言语或行为。这种不良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还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农村小学德育发展应当实行“三大教育方式”的结合,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及广泛的社会德育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以此实现道德教育的覆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家长观念,落实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方式的基石,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有着直接而持久的影响作用。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学生的方法有限,因此经常将教育任务推脱给学校,这种思想无疑是狭隘的。要想促进德育发展,学校应该发挥带头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大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力度,帮助家长转变其落后、狭隘的思想观念。其次,学校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加大家校之间的合作力度,拓宽德育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家长之间可以实行“家委会”。由具有思想觉悟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以家长为中心的合作机制。此外,学校可以从“家委会”中定期选择“代理班主任”,帮助任课教师共同设计课堂实践活动,从学校和家庭双重角度出发,促进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德育课程,壮大师资建设。

1.强化德育地位,肯定德育价值。

学校的发展前景是由学校教学观念决定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学校应该树立“德育促进智育,智育带动德育”的教学观念,承认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自身构建角度出发,加大对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道德教育过程。其次,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当实行“德育责任制”,将班级道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投入到班级评比中。以每周、每月、每学期作为时间评比点,对各班级的德育活动进行调查与评价。加大德育规范力度,对学生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注重教学实践与德育研究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多方面开展德育活动,肯定德育价值,实现德育发展。

2.丰富德育途径,充实德育课程。

由于德育教学活动缺乏相应的实践练习,使道德教育只能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学生心里。因此,丰富德育途径,将道德知识与学生活动实践相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围绕具体德育目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博物馆,和老红军交流与沟通等。培养学生集体精神时,可以开展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趣味游戏等活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主义”,确立以学生、情景、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2]。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德育目标。

在学校教育范畴中,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者,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为确保道德教育顺利开展,首先应该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明确德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倡导教师从自我构建角度出发,将道德教育的正确观念以言传身教形式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实际生活中。其次,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学校应明确心理辅导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活动,提升德育教师的心理咨询技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误区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都应当注重模范作用,以自己实际行动突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价值。

(三)净化社会风气,创造良好氛围。

1.增加道德宣扬,树立道德模范。

社会作为小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三课堂,对儿童的影响极其重要。在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儿童德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3]。社会媒体作为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更应当关注农村儿童的德育问题,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向社会全民展示农村儿童面临的德育问题和困境。积极传播德育知识,呼吁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和帮助农村儿童解决德育问题,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道德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另外,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阶段,具有较强的行为习得能力,因此,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有利于带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家长和教师作为构建社会的一分子,应当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偏

差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2.加强网络管理,遏制不良习气。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为学生构建和谐、安定的学习氛围。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当积极发挥其社会职能,加大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与管理,坚决取缔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网站,严格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调动充足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儿童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农村网络风气的治理,净化学校及社区周边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社会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取缔学校周围的“黑网吧”、“非法游戏厅”等不良娱乐场所。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应当共同协作,开展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活动相结合。在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德育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且是家庭抚养的义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将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发挥德育的功能,实现农村教育的发展。

[1]王小玲.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分析与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12.

[2]曾本友.农村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76-78.

[3]武晓燕.价值多元化与德育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2005(3):148-150.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儿童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儿童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