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初探

2016-03-16 20:51郑昊
文教资料 2016年14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文学作品媒介

郑昊

(莱芜市第四中学,山东 莱芜 271100)

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初探

郑昊

(莱芜市第四中学,山东 莱芜 271100)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何区别,公众对待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的态度,现在的文学又是何种文学都是需要重新探讨的,如何将电子媒介技术引入文学教育中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电子媒介 文学教育 主导年代

文学是大众通过文字、符号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概念反映现实的表现形式,是大众抒发感情的渠道,是延续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千年来已经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了空前危机,慢慢取代了传统文学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位置。传统的文学在内容、形式、载体上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固然电子媒介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在人类群体中的传播速度,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利。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果。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是海子,近些年来颇受追捧,在电视、网络、广播各大电子媒介中得到热捧,在广大公众群体中得到推广。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首诗的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并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通过电子媒介的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王老师认为像电视主持人在向公众解读此诗时并没有表达出其本质,因为热所以热捧,反而会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所有观众,引起公众对此诗的误解。

学生是使用电子媒介进行文学阅读相对较大的一个群体,那么如此不负责任地传递文学信息的电子媒介会给学生对于文学的解读带来的是方向的偏差,蒙蔽学生的双眼与心理,根本就是摒弃了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如何正确利用电子媒介技术,推动文学发展,促进文学教育,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推动电子媒介与文学教育走向积极的发展方向,推动二者良性发展,体现其应该存在的社会意义。

一、电子媒介时代下的文学传播

电子信息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当今,人类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印刷版书籍,甚至是许多人都不再手捧文学书籍进行学习,也不愿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文学研究。类似于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等途径成为人人首选的了解文学作品的途径,并且很多人是因此才选择购买印刷书籍或阅读纸质文学作品。例如:上文提到的电视主持人对于《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传播与解读才致使很多人抱着学习的态度购买此诗书籍。此类文学作品以电子媒介为载体面向大众后确实得到了更多公众的了解,但是其改编过后的内容又是否与原著相吻合,是否将原著的内涵真正传递给大众又是值得怀疑的。

作为电视剧、网络热播剧来讲,其第一出发点在于此类作品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喜好,以此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原著所表达的内涵往往被忽视。对于不了解事实的大众来讲,是按照媒体所持有的强烈的娱乐功能理解文学作品,还是依靠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来理解,大众在媒体的引导下,会存在多少自主阅读空间。

再例如央视所举办的百家讲坛节目,自从播出后就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波浪,特点是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更是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以前对三国没有仔细拼读的人都在此节目的引导下,开始重新阅读《三国演义》。在这样的媒体文化和文学教学形势下,诸多名师也进行效仿,开创了电子媒介文学教育的新纪元。高校教材市场上此类名师讲堂视频,现场讲课光盘极为火爆,图像传递相对于文字传递更容易为人所理解、接受,那么此类讲课视频也凭借着简单、易懂、有趣、生动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大学生、高中生乃至初中生群体的喜爱。

二、电子媒介时代下文学教育危机

电子媒介时代下文学传播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受到了学生群体的喜爱和追捧,也确实极大地推动了文学作品在社会中的普及。但是,试想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文学教育通过电子技术进行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俗易懂的视频文学教育。那么,原来在高校教材中占主流的学术型教材就会受到冷落,使用率急剧下降。这种结果到底是好还是坏?到底是有利于文学教育还是阻碍文学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能保证文学的学术性、创造性、研究性?擅长表现个人文学体验的教师是否会抑制擅长理学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师?而且,从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看,在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精品文学课程评选指标体系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媒体化、网络信息化和知识传授的通俗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都成为比较重要的评判标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笔者对于近些年电子媒介时代所发生的文学传播、文学教育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出一个共同点:电子媒介时代下文学教育的方法、体制正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其所发生变化的广度和深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将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新的文学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重新、深刻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电子媒介时代下对于文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审美塑造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名师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对公众的审美情趣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因素或者方式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戏曲、舞蹈、书法等科目。

个体的审美情趣、气质内涵等人格魅力是通过长期的文学艺术阅读和熏陶所慢慢形成的,同时受到特定时代和时代下文化教育的方式影响的。相比美术、音乐、戏曲等影响方式,文学教育凭借着优美的语言文字魅力,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公众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熏陶和感染,引导个体细细品味文中作品中的文字魅力,感悟作者通过语言反映现实的内涵,继承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升华。

一直以来,文学教育无论是在学术体系还是教育体制中都扮演着相对稳定的角色,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艺术、文化的进步,是继承前人思想的载体。现代文学教育主要是指以高校为主体,涵盖了社会、家庭和个体在内的文学教育方法。

溯源到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教育主要起着文化、思想启蒙的作用,是社会中的文化精英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对社会中的普通公众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理性启蒙和升华。此种文学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1)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文学教育主要采取的形式是以印刷纸质版为传播媒介。

(2)个体自由阅读和名师口头传授相结合。

根据以上两个特点,通过文学教育中语言、文字的传授,思想觉悟的升华,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达到帮助读者文学启蒙的效果,成为该年代整个文学教育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和最终目标。

《平凡的世界》第一章中详细描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中学生孙少平在偶然读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瞬间就被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吸引,独自一个人偷偷躲了起来将这本书一口气看完,成为孙少平熬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过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孙少平正是通过阅读纸质版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安安静静地用心感受书中所描述的一切事情,不断咀嚼书中的文学知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完成人生的转变。这就是没有电子媒介进行文学阅读的好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静下心来投入文学作品的海洋之中,将自己当做主人公,细细品味,没有外人一丝思想意识的引导或者误导。

20世纪9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人们开始对这种新颖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其中文学教育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悄悄经历着特殊的转型。其转型的迹象主要表现在:在电子媒介时代下的文学教育正在向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即电子媒介主导的文学教育所呈现的大众娱乐氛围逐渐取代纸质版文学教育所带来的思想意识启蒙和升华。我们对发生的这些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

1.文学教育的核心传媒媒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文学教育将取代以书本为主体文学教育。因此带来的新的变化使读者也失去了个体细细品读文学作品的机会,更多地接受了电子媒体的引导进行的浅显的阅读,被动而盲目接受文学知识。

2.文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本质变化,由以前的思想教育、人性升华转为现在的以娱乐大众为主,从精英文学转为大众文学。

3.随之相应带来的变化是文学教育的方法,不再是通过教师以启发学生为主,纸质版的文学所带给读者的理性思考慢慢消失。这些文学教育的优点正因为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也随之消散,电子媒介所带给读者的是多重碎片信息,不容读者细细思考,急速地被动接受,因此造成读者对文学教育的消化不良,信息堆积,欠缺思考和认知。

当电子信息技术充斥在人类生活中时,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时代。人类更多的是通过电子媒介了解这个世界,传统的文学教育格局已经慢慢被打破,电子媒介时代为文学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公众了解文学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文学教育既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又不丧失传统文学教育的初衷和本质理念,使电子媒介、传统文学教育实现完美结合,在让大众迅速了解文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给予读者读者思考的时间,完成个体思想的升华。

希望在电子媒介时代,读者可以继续遨游在文学知识的海洋,充分享受文学知识带来的精神力量,完成个体的升华。

[1]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名家论坛.

[2]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

[3]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文学作品媒介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中语文课本文学知识的选择与编排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音乐教学中在文学知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