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2016-03-16 21:32王春燕
文教资料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乔姆斯基二语学习者

王春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公共基础系,江苏 泰州 225300)

对话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王春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公共基础系,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对外语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不少弊端,不能很好地完成二语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介绍二语习得领域的一种较新的理论——对话论。此理论建立在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文章通过阐述对话论的形成和特点,分析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对话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二语习得领域各理论流派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势态,各理论为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话论于2004年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约翰逊教授提出,该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地弥补了前人理论的空缺;并且,作为二语习得领域较为年轻的一个理论,其对二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逊教授的《二语习得之哲学》一书在二语习得领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贡献,对二语习得理论起到了传承创新的作用。此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回顾当今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模型;后半部分旨在介绍他的对话论。在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外语教学的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他以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先天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文学理论为主要依据,提出了更适合现代二语习得状况的理论——对话论。

二、对话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1.乔姆斯基的先天论

乔姆斯基是内在主义者,他认为幼儿之所以能够习得语言,主要在于幼儿大脑中有个与生俱来的促进其语言学习的“黑匣子”,他称之为“言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虽然乔姆斯基也承认环境对语言习得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他看来,外界环境只是提供了某些刺激,激活大脑中的言语习得机制,幼儿的语言知识主要来自自身而不是来自环境,也就是说,幼儿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条件。乔姆斯基的这个理论提出后就受到了外界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包括他后来提出的关于competence和performance的区分。乔姆斯基的理论抛弃了辩证法,而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面运动发展的结果,任何事物仅靠自身变化是不会发展的,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没有和外界的接触就不会有语言的进步。虽然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缺陷,但是它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

社会文历史理论首次出现是在维果茨基(1978)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中。与乔姆斯基的先天论截然不同,社会文化论认为,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文化对心理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关系来解释:集体 (社会)活动——文化——符号——个体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社会活动和文化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也有天壤之别,所以研究二语习得,研究者不仅要研究不同时期的二语学习者,还要研究在某个固定时期,尤其是当今,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二语学习者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影响。维果茨基把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提升到一个高度,他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不仅给了二语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输入,而且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巴科梯的文学理论

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者,巴科梯主要致力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研究。他研究了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等小说家如何把社会上的不同声音贯穿于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巴科梯认为,二语习得就是把外界的多种声音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书写和思考中的过程。他对于对话论的观点与普遍认为的语言和知识的本质大相径庭。他认为语言体系并无独立的实在性,它的存在取决于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主观意识,对话性是一切话语和语篇的基本特征。巴科梯特别重视社会语境对词义和文本意义的决定性作用。巴科梯的对话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话语的现实性代表性具体体现在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体和自然过程。他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的思维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二语习得理论应该走出传统的只关注内部机制的狭隘范畴。巴科梯还主张在既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中检测言语特征,这一设想恰好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

维果茨基和巴科梯把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连接起来,使人们从整体的、全面的角度去认识语言习得,又把社会环境和思维机制两个方面辩证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两者对立的观念。他们的理论促使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二语习得,正确思考语言习得过程中各因素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联,在语言习得领域是一大突破。

三、对话论的理论内涵

约翰逊的对话论突破了传统的严格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界限,更注重语言运用而非语言能力。传统的语言学对语言能力作出了很多的研究,过分强调语言心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而对话论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不存在差别,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二语习得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语言能力,而应该是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具体体现在人类在社会文化范围中的对话。社会环境和语言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也是辩证互动的关系。

实证主义思维固然在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上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语言习得毕竟要在社会交往、对话活动中进行,只关注学习者内部认知和心理的发展,忽视了最关键的社会活动,只会使二语习得在一直束缚在传统的藩篱中。该理论认为研究时应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应循守旧地,一味地用统计学或概率论去研究。

对话论强调研究的局部性和特殊性。约翰逊认为以个人日记、说话录音、活动等为主的个体研究比群体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对话论认为二语习得和认知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又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多维的,所以我们应该习惯二语习得的特殊性和局部性,并且要研究和解释这些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不是想象的的社会语境,而是真实的社会局部写照。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我们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二语习得。

约翰逊的理论给二语习得领域的教师、测试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的提议:(1)“习得”需要被“参与”代替,即二语习得是一个确确实实参与到目标语文化中的过程;(2)语言技能被认为是语言表现,而不是语言能力。这些提议包含了很多难度相当大的理论重组,最终会在语言教学,测试和研究的实践中产生深刻的改变。

四、对话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因材施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及情境对学习者的影响,而约翰逊也认为个体只存在部分语言能力差异,所以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是老师所要努力的方向,做到这一点,需要强调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从教学中受益。如今很多课堂都是学生围着教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二语学习的要求不同,只有了解了二语习得者的具体需要,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

2.理论联系实践

在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不止学生和老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老师和理论研究者地位也不同。通常老师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成果,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中,理论研究者不明白学生的需求,而学生也会曲解研究者的意图和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需要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需要参与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而理论研究者也要参与到理论的实施过程中,只有了解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学生、研究者、理论家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外语教学不是单方面的任务,而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带动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理论支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学,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而不是被动接受语言知识。

3.体验式对话

对话论,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对话,这个理论需要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学习目标语的文化、目标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并采取对话的互动交流来丰富他们的第二语言。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是教室,作为教师,有其责任帮助学生创建英语语言环境,课文导入时要介绍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选取包含丰富的地道本族语的教材,合理安排课堂上英语和母语的比例,使我们的课堂环境接近真实的社会,并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对话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二语习得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学生需要养成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有选择地对外部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很多学生会采取去游学或国外交流一到两年的方式来提高二语水平,确实,体验式学习能促进学生与目标知识更好地“对话”;语言的许多方面,譬如说,语音语调、习语、禁忌语等,都要学习者真正参与到其语言环境中,去目标语国家学习当然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看原著、原声电影及听目标语国家广播内容等来了解真正的二语环境。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把社会和认知、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对话论的形成和特点,分析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提出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践及体验式对话的教学模式。新的时代对外语研究、教学和学习者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约翰逊的这一新理论与时俱进地在理论和实践的壕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考虑到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倡导老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对传统的二语课堂提出了挑战,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更科学的实践方法。

[1]Marysia Johnson.A Philosophy of Johnson,M.A Philosoph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2]Masayuki Kato*.Enhancing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Technology.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Kobe University,1-2-1Tsurukabuto,Nada,Kobe 657-8501,Japan,2002.

[3]Timothy Koschmann.Toward a Dialogic Theory of Learning:Bakhtin’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Learning in Settings of Collaboration.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308-313,1999.

[4]Vann.R.J.Reviews[J].TESOL Quarterly.2003

[5]Vygotsky.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IT Press. 1978.

[6]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外国教育资料,1999:10-14.

[7]韩亚文.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6.

[8]刘晓玲,张其云.二语习得的新联结主义认知视角及新的认知取向.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401.

[9]罗秀珍.维果茨基的理论要义及其教育启示,知识窗,2001.

[10]王瑞昀.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从认知的角度看Chomsky的内在主义语言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9-82.

[11]杨秀珍.浅议乔姆斯基的语言知识先天论——也谈语言知识由何而来.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68-72.

猜你喜欢
乔姆斯基二语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Teaching methods in a Chinese Classroom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中国媒介环境下乔姆斯基新闻过滤器模式意义探究
跨越政治批评与学术研究的疆界——乔姆斯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