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贤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路径
刘秉贤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些方面与转型发展不相适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前瞻性眼光参与到转型发展中,围绕转型发展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在教学方式上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变“漫灌”式教育为更精准的“滴灌”式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拓展实践载体,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转型发展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自《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年10月)发布以来,各省陆续开展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工作。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高校转型发展应遵循两个“引领”: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涵盖了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等综合课程内容,能够在培育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培育辩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引领,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适应社会需要”着重于强调学科与专业建设,但细化到每个学生,再深厚的专业知识、再强的实践能力都不是在“真空”中施展,因此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具有“社会化”公民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课恰能在学生“社会化”方面大有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但是,当前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与高校转型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思政课必须以前瞻性眼光参与其中,拓展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为高校成功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一)思政课课程功能定位的高度统一化与各高校转型发展中培养目标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需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强调就业导向,突出能力培养核心,虽然这些目标实现需要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前提,但当前全国高校使用同一教材,课程目标定位针对性不强,很多高校仅注重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合班教学比较普遍,很难考虑不同专业或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差异化要求,课程教学针对性比较弱,显然难以适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思政课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转型发展中教学管理灵活性之间存在矛盾。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意味着企业将深度嵌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校企合作因形式、途径、程度等不同,必然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固定教学地点,统一授课时间,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必将面临学生实习实训的冲击,难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欠佳与转型发展中强化实践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教学形式、组织管理还是实际效果,距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生的必修课,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相反,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必须和省情、市情、校情紧密结合,与学生切实需求相对接,做到“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因此,应大力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1.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应凭借“所有学生全覆盖”的课程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共建共享工大校园文化,尤其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大有所为。首先,依托思政部五门课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法治和创新创业教育、民族团结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其次,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一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情怀;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微博、微信等工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2.加强省情、市情教育。各转型高校所在省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人才的独特需求,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那么老工业基地是如何形成的?特点是什么?当前面临着什么挑战?该如何应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这些内容都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在了解省情、市情的基础上树立服务家乡、奉献家乡的意识。
3.加强行业背景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有效机制,思政课可以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行业背景教育。针对不同的专业,将学生实践企业及企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主体转变。
思政课分类教学即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变“漫灌”式教育为更为精准的“滴灌”式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1.文史经管类学生加大研究型教学的比重。研究式教学通常是学习小组通过对某一理论问题或社会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文史经管类学生由于前期基础和当前专业学习需要具有相应的人文知识和研究能力,思政课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大研究式教学的比重,让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
2.艺术类学生加大讨论式教学的比重。艺术类学生有着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质,文化素质相对薄弱,但积极活跃、乐于表现、接触社会比较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加强学生对世情和国情的了解。
3.理工类学生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理工类学生一般不易接受理论性太强的知识,案例教学以案例的生动、文字的优美往往能吸引学生。案例展示还可以辅助大量的图片、视频,使学生迅速理解案情。案例分析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拓展实践载体,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教学。
1.以校园实践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思政课应该与校团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多种主题的学生活动。如“我为学校建言献策”活动,教师动员学生就学校各个方面展开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师汇总后,提交给相关部门,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此外,还可以开展以“美丽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摄影活动和以“我爱我校”为主题的学生志愿者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2.以企业实践为载体,助力学生职业规划。“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思政课应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把课堂搬到企业,应该成为思政课今后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之一。
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广泛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在假期进行的,实施过程是:放假之前由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相关主题,学生在假期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问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开学后提交报告。实践过程不仅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而且锻炼学生包括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
(四)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结构。
1.引导和激励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思政课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于一体,讲好思政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需要教师和学生情感共鸣,这是价值传递有别于知识传递之处。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师由于职称评聘的压力,有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分类职称评聘方式,以相关政策引导思政课教师回归教学。
2.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进修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仅就教材而言,自2008年以来修订过5个版本,每个版本的内容都有较大变动。如何能让思政课教师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理论融入教学考验着思政课的实效性。但是,当前我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工作量较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进修培训。因此,学校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如学历进修、专项培训、业务研修、学术会议,使思政课教师以进修培训方式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成为“新常态”。
3.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应用型教师,即教师要能讲学生之所需。学生需要了解校情、市情、省情、国情、党情,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创业精神,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应用型教师,除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到社会实践中经受历练。学校有关部门和思政部应共同探讨教师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1]李道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
[2]范大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5.
[3]王亚南.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工业大学社科联立项课题 “与学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课题号:GDSKLYL2016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7lslktqn-0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