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周 吴 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论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的突破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三大误区分析
周 周 吴 松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强调以全面、积极、动态的发展观看待学生学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学生自主独立性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用多元化通识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寻找学生自主独立性与集体意识间的平衡点,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独立性集体意识
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侧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创新性思维发展,最终推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在这种改革氛围影响下,高校教育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在课堂内的自由度,给予他们更多教学方面的话语权,然而因为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个体成长,以及自身对未来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与认知的不平衡性使高等教育改革的盲点与误区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主体”被片面理解为“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前者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学生成才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课程评估方式,并按既定标准严格执行,在该教学模式下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发展需求,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案。教学主导者与实施者为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其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后者则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刻意迎合学生需求,削弱教学内容难度,降低学习要求,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教学最终目的,并且在课程评估上过度迎合学生的要求,而降低教师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在“以学生需要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发展需要都由学生主观喜好决定,虽然课堂呈现出的特点是愉悦、轻松,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传递、学生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力度略显不足。
其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被误解为“狭隘的个人主义”。教学情境下,“狭隘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传统大众化和统一化教学过程中力求表现,极力追求与他人的不一样,希望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学生对教师及其他同学缺乏情感联结,竞争意识过强,而合作能力与团队协同能力十分薄弱。在这种过强的好胜心驱使下,为了追求创新性和独特性,学生自我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性批判思维”,凡事不诉诸理性,探究事情原委,而习惯性站到事物的对立面思考问题,“为了反对而反对”,该思维模式不仅影响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而且加大教师引导教学开展,启发学生学习难度。
最后,学生对课堂“自由度”的理解偏向极端。极端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反对一切束缚自身自由的事物,包括课堂纪律、校规校纪、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或学习要求,甚至自己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知识结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学生自信地认为教学应当服务于个人意志,当教学实际不符合自己的预判时,就会产生逆反情绪,对现有教学秩序进行破坏或者产生消极情绪,消极对待一切教学相关活动,同学与同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配合度极差,最终导致教学过程难以有效开展,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学习难以取得较好效果。极端自由主义对自由的追求完全取代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盲目排斥一切外来干预,放弃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他们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知识和真理之上的,没有知识累积和人生阅历,所谓自由都是主观遐想,没有任何根据和基础。真正教学过程根本意义在于探索知识和真理,揭示生命价值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真正的内心自由,寻求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
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教改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使之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当今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要预防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工作走入与传统教学截然相反的误区。因此需要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做进一步解读,重新为高校教育改革进行定位。
(一)学生为主体的理解。学生是课堂中各类信息加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他们是发展未完成,有待塑造者。学生对客观知识体系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差,对自身定位了解可能存在偏差,对学习活动持有的意志力可能存在非连续性。因此教学中,学生需要的不仅是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还需要持续的、全面的矫正性辅导支柱。自主学习设计、合作学习设计、实践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既不可以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从而排挤学生的思考空间,又不可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学丧失重点,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育的理解。徐辉在《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一文中结合阎立钦、朱永新、张志勇的观点,将“创新教育”定义为: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它的发展性,即创新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性变革主要指它的全面性、结构性、功能性和质量方面的革新,以及带来的教育根本性变化。可见,创新教育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意义:首先,创新教育是一个发展的、宏观的、全面的教育过程,并持有一定的价值观取向。其次,创新教育旨在带来教育根本性变化,指向并期待一定的教育变革。再次,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个性为目标,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个体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个体生命体验层次,陶冶学生个体情操,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和竞争力。
(三)学术自由的理解。学术自由主体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高等教学改革的客体是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被教育的对象,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对象,是高校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学生群体能否健康成才,他们对学术自由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美国学者普莱斯曾表示忧虑 “没有限制的学术自由是否会像没有限制的经济上的不干涉主义一样成为灾难”;布鲁贝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中表示自由应该是有限制的自由:“学者有义务为他们借以得出结论的思想过程提出充分的证明,以便由其他学者评价这些结论的准确度和效度。”因此,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让所有参与者都明白,“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意味着极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发展,“自由”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秩序、一种规则,是一种自在的自律,最终目的是达成和谐共生,创造愉悦健康的教学人际环境,培养学生自律自在的品质。学生要想在高校这样的学术环境里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自律,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让学术自由发挥最大作用,取得最大价值。
(一)发展性通识教育目标的确立。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十分重视博雅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的公民,传递给学生写作、数理统计、外语等基本技能,知识内容涵盖社会、人文、自然三大知识领域,约占毕业所需学分的35%。因此,根据我国国民教育基本情况和特点,我国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知识面逐步扩宽并覆盖到三大知识领域,注重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且在学生毕业时所需学分之中做出有关发展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明确要求。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个领域的课程。此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他们针对发展性通识教学的实施,一方面注重知识架构的宽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注重知识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因而名著经典阅读、学术研究通用方法、学科史,以及研讨式小班教学等成为其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或方式。而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则通过开展发展性通识教学,以弥补专业细分教育下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提升毕业生应对多元化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因此,发展性通识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知识结构的拓展、内容的扩充、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上面。知识、技能宽度应作为地方院校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
虽然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因为社会发展在某一个阶段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学生个人发展规律是有共同性的,因此,教育者在一定目标框架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可控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切不可将自由泛化,忽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规律。
(二)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随着知识体系不断延伸和深化,知识的专业化愈发明显,因此目前社会里难以出现“所谓的通才”,能掌握并通晓全部学科的全部知识,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取得重大成就,许多重要研究课题都需要跨学科合作。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精神和方法。所谓自主合作意思是学生遇到难题能主动有意识地寻求外界的帮助,联合内在和外在的人力、物力资源共同解决问题。明尼苏达大学的Johnson,D.W.和Johnson,R.T.在其著作《合作与竞争的理论与研究》中曾指出:跟竞争型、个人型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孕育关爱、支持、奉献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自主合作教学方法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创设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个人才能达到成功的情境,同学不再是竞争者,而是可以相互学习的帮手,相互鼓励的学习伙伴。
(三)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发展性通识教学模式主张确立与分享正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是一个相互的、动态、具体的过程,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还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不仅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还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发展性通识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过程,改变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的极端自由主义。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地交流与互动,共同发展。
[1]徐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2001(1).
[2]周周.西方大学自由观之演变[J].江苏教育研究,2013(9).
[3]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http://www.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Core/index.html.
[5]Johnson,D.W&Johnson,R.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