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江 韩 晓 吉建华
(陇东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英汉习语翻译修辞比较研究
杨 江 韩 晓 吉建华
(陇东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习语是语言精华与文化结晶,集中体现各种修辞手段。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优美,但英汉文化不同,致使习语修辞手段各有差异,翻译困难重重。比较研究英汉习语修辞翻译,分析探讨同一语境同一习语译者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翻译方法产生不同译文,以期帮助读者认识复杂的翻译过程,准确处理英语习语修辞手段,产出更好的译文。
语义交际翻译习语修辞比较
英汉语言历史悠久,发展程度较高,都拥有大量习语。习语是语言精华与文化结晶,富于形象色彩的修辞和表达手段。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的艺术及其规律”[1],是人的审美观点在语言里的表现。修辞大致可分为音韵修辞,如头韵、拟声等;意象修辞,如明喻、隐喻等;语义修辞,如双关、夸张等;结构修辞,如排比、对照等。修辞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容易记忆,增强节奏感。然而,英汉民族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不同而差异较大,致使英汉习语修辞手段不尽相同。本文以Jane Eyre[2]中的习语为例,运用语义交际翻译理论[3],深入比较研究祝庆英[4](以下简称祝译)和黄源深[5](以下简称黄译)两位译者对英语习语修辞的不同处理,分析探讨译者因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翻译方法产出不同译文,以期提高读者认识理解英汉习语修辞翻译能力。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这是他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他也曾说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6]。他认为,语义翻译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可见,语义翻译以原文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译文具体、复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以读者为中心,语言自然、简洁,合乎译语规范。语义翻译与思维有关,考虑译文准确性,重视原文形式和作者原意,译者尽力追踪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保持原文“内容”,保留原语文化。交际翻译与言语有关,考虑译文可读性,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也会较多使用通用词汇,注重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效果。他还指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不仅与文本功能有关,而且与译者翻译目的和读者特点有密切联系。
习语富含各种修辞手段,体现语言的表现手法。英汉习语修辞表现手法大相径庭,主要取决于英汉民族的语言特点、社会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语义交际翻译认为,译者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翻译方法会产生不同译文。下面从明喻、隐喻及双关三个方面,比较分析译者对英语习语修辞的不同处理。
(一)明喻比较
明喻是一种重要的比喻修辞手段,利用两种事物的相似点,借“喻体”和“喻词”说明“本体”,用简明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明喻一般使用意象反映客观事物。意象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You thought you were as dead as a herring two hours since,and you are all alive and talking now.(215)
两小时以前你以为你像鲱鱼一样死了。(祝201)
两小时之前你还说你像条死鱼那样没命了。(黄246)
(2)‘As white as clay or death,’was responded.(341)
像泥土或死人一样苍白。(祝321)
色如死灰。(黄390)
通过比较分析,译文保留了原文修辞,但表达形式略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黄译为交际翻译。“herring”是英国读者熟悉的鱼类,而“鲱鱼”对于我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祝译紧贴原文,注重细节,严格按照作者思维遣词造句,“或”字更是体现出作者思想过程,保持原文形式,译文具体、形象、深刻、发人深省,但略显复杂。黄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以读者为中心,译文简单、流畅,可读性强,使用上义词“死鱼”一词,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修辞表达效果。“色如死灰”重新措辞,结构紧凑,语言优美,符合译语修辞表达形式,译文自然、上口、简洁、易记,强调接受效果,发挥汉语优势,体现汉语特色,更重要的是,译者考虑译文整体表达效果,将原文描写对象“(脸)色”再现出来,符合译语TR结构,更增强了修辞的表现力和语言的感染力。
(二)隐喻比较
隐喻是另一种重要的比喻修辞手段。它隐藏本体,借用喻体说明本体,有发人深省的修辞效果。英汉习语中的形象不大相同,形象产生联想,联想与意义的关系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联想的固定化,即某一形象肯定会而且只能会引起某一意义的联想,是词组习语化的结果,是词组形象在成百上千年使用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的一种固定思维,它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环境、历史与文化传统、民族的审美习惯等对思维的综合影响”[7]。例如:
(3)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and dog life together,they are always quarrelling.(91)
现在她跟她妹妹 像猫和狗在一块过活似的 ,老是吵架(祝82)
如今她们姐妹俩 像猫和狗一样不和 ,老是吵架。(黄99)
(4)the very name of love is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us.(414)
爱情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你我之间 争夺的苹果 。(祝391)
爱情这两个字本身就会挑起我们 之间的争端 。(黄472)
通过比较分析,译文修辞处理略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黄译为交际翻译。西方文化认为猫狗不和,此处借用猫狗形象比喻姐妹两人一起生活的矛盾。我国读者虽然熟悉猫和狗,但没有形成将猫和狗与不和谐的生活联想起来的固定思维,故译者考虑到文化差异,造成比喻形象不同,联想也会不同,采用明喻修辞再现原文,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修辞意义,达到翻译目的。“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不和女神的苹果”,是引起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比喻形象、鲜明,让人浮想联翩,意味深长。祝译忠于作者,注重原文形式和细节,追求翻译准确性,译尽原文内容,“引进外域文化,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风貌”[8],译文生动、具体,忠实地保留原语形象,再现原文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丰富了译语语言,但未必引起读者一样的联想,准确理解修辞意义。黄译注重再现原文要旨,注重读者理解和反应,“不和”一词帮助读者构建猫狗互不相容的生活画面,力求产生与原语一样的联想,弥补读者未能产生相同联想的不足,使用通用词汇“争端”让读者清晰了解原文修辞的内涵意义,译文地道、简明,可读性强,合乎译语表达习惯,但失去了原语隐喻修辞形象。
(三)双关比较
双关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借用一些词语的双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达到一箭双雕的修辞目的,取得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效果。习语是语言精华,富有文化特色。英汉文化差异较大,习语双关修辞翻译的难度也很大。例如:
(5)Literally,I was(what he often called me)the apple of his eye.(456)
说实在的,我是他的瞳人,他是这么叫我的。(祝433)
我确实是他的眼珠(他常常这样称呼我)。(黄522)
通过比较分析,译文略有不同。祝译是语义翻译,黄译为交际翻译。“the apple of one’s eye”“语出圣经 《旧约·诗篇》,指眼中的瞳仁。瞳仁之于人是十分宝贵的,因此人们就把自己最喜爱因而精心加以保护的东西称为 ‘the apple of the eye’”[9]。原文习语是双关修辞,传递一词两意。一方面指简跟罗切斯特结婚后由于丈夫双目失明,她便真正成了丈夫的眼睛,另一方面形容两人婚后的幸福生活,简突破世俗,获得真正的爱情,丈夫对她呵护有加,把她当做心肝宝贝。祝译忠于原文,注重细节,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和写作意图,译文具体、准确。黄译以读者为中心,考虑读者的感受与反应,译文可读性强。然而英汉文化迥异,译文都表达出了原语双关修辞的一层意义,均未引导读者联想到深层意义。
总之,英汉文化决定了语言的修辞手段各有不同。英汉习语的明喻、隐喻及双关修辞手段千差万别。习语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转化过程,译者不可忽视修辞手段的处理。比较研究英汉习语修辞翻译,有助于读者了解译者考虑的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加深理解,提高习语修辞翻译能力,产出理想译文。修辞手段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综合运用才能使语言更鲜明、更生动和更有说服力,这种复杂的修辞处理需要读者进一步探索研究。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黄源深,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7]辛献云.形象·联想·意义——习语翻译新探[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5):86-92,+73.
[8]吴南松.谈译者翻译立场的确立问题——兼评祝庆英译《简·爱》[J].中国翻译,2000,(4):36-40.
[9]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系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系列成果之一,项目名称: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的习语英译汉对比研究——以《简·爱》为例,项目编号:XYSK12008。